天天看點

買了降噪耳機的人,都後悔了……

現代人的耳朵,實在是承受了太多。

高鐵車廂裡幾個小時的轟鳴、地鐵上外放的土味視訊、辦公室裡噼裡啪啦的機械鍵盤敲擊聲、還有出租屋隔壁房間傳來的綜藝……

每一個都讓耳朵受罪、腦袋崩潰。

為此,很多人都不得不作出防禦動作——戴上耳機,并把音量調大。

但這樣一來,遭罪的還是耳朵——長期較高的耳機音量,對聽力的傷害很大!

買了降噪耳機的人,都後悔了……

辦公室一位耳機 boy 的音量截圖,好幾次都沖着 100 分貝去了。

目前全球約11億年輕人(12~35歲),都由于暴露于娛樂環境中的噪音而面臨聽力損失的風險,個人音頻裝置音量過大(如用手機聽音樂),是造成風險的重要原因。

圖檔來源:耳機 boy 的 IPhone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感覺,耳機聲音太大确實是不好。但是每一個被噪音吵吵過的人也都知道,是真控制不住那按音量增大鍵的手指……

這麼說來,那忍受噪音、和聽力受損,我們就必須要承受一個嗎?

不!感謝科技,讓我們的耳朵有了新出路,那就是「降噪耳機」!(後文有 10 款降噪耳機推薦,記得收藏!)

在噪音環境下

用降噪耳機更安全

先說一個可喜的消息:效果好的降噪耳機,能讓我們在噪音環境中,保持耳機音量和安靜環境時差不多,不會調得過大。

火車站噪音降噪效果模拟:

視訊長度 5 秒,大小不超過 3MB

街道噪音降噪效果模拟:

視訊長度 4 秒,大小不超過 3MB

視訊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SKR5vIvQ&t=169s

是不是感覺世界都清淨了!

而不用降噪耳機,噪音環境下就很容易把音量調得過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個人音頻裝置的音量設定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 60%,保證在聽力安全範圍内收聽。

買了降噪耳機的人,都後悔了……

而通常情況下,在噪音環境下想要達到舒适音量、聽得清楚,很容易就會超過這個限制。

就拿打勞工最常見的噪音場景——地鐵噪音來說,在一項關于 30 名在校大學生的聽力實驗中顯示,在模拟地鐵噪聲(75 分貝)的環境下,受試者佩戴頭戴式及入耳式耳機的舒适音量,均高于最高音量的 60%,所有人都超過了安全範圍。

有多少人坐地鐵通勤時,喜歡戴者耳機追劇、刷視訊?你覺得正好能掩蓋車廂嗡鳴聲的音量,很可能已經在引起聽力受損了。

買了降噪耳機的人,都後悔了……

圖檔來源:站酷海洛

但是,在同樣環境下,當實驗中的 30 人都開啟了耳機的降噪功能後,戴頭戴式耳機和入耳式耳機的舒适音量,分别下降了 7.23 分貝和 9.07 分貝,均下降到了最大音量的 60% 以下,處于安全的範圍内。

除了地鐵噪音,在模拟街道噪聲環境下也是一樣的結果。開啟主動降噪功能後,頭戴式耳機和入耳式耳機的舒适音量分别下降了 6.04 分貝和 6.68 分貝。

買了降噪耳機的人,都後悔了……
買了降噪耳機的人,都後悔了……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 1

有人會覺得,就下降了幾分貝,好像也不多?

但是,分貝值每上升 10,表示的是音量增加了 10 倍!能下降 6、7 分貝,已經給耳朵減輕不少負擔啦。

對于經常需要在噪音環境中戴耳機的人來說,降噪耳機帶給你的不僅是更沉浸式的聽覺體驗,更重要的是,比起非降噪耳機更能保護你的聽力。

不是堵住耳朵

是将噪音「抵消」

那降噪耳機為啥能降噪呢,該不會就是把耳朵堵得更緊吧?

的确,有些簡單粗暴的産品會這樣取巧——将耳機的頭梁設計得緊一些、在耳罩内部放上吸聲材料等,來實作耳機的實體隔音,這種叫做「被動降噪」。

「被動降噪」沒有太多技術含量,隔音效果完全是用實體結構實作的,造價一般較為低廉。而且由于封閉性較強,更容易造成耳朵不适。

買了降噪耳機的人,都後悔了……

而我們常說的降噪耳機,其實是指具有「主動降噪」功能的耳機。

它采用的是聲波疊加抵消原理:耳機上的麥克風孔,它會收集外部的環境噪音,收集進來後經過内部的降噪電路運算後,會發出與這些噪聲相反的反向聲波,與噪音疊加,實作互相相消。

買了降噪耳機的人,都後悔了……

圖檔來源:參考文獻 3

也就是說,「主動降噪」耳機名副其實,是主動出擊,創造出與噪音剛剛相反的聲波,迎頭出擊!

看到這裡有人會擔心了——啥?降噪耳機還要發出反向音波?那豈不是耳朵要承受噪音 + 反向噪音,雙倍暴擊?

别擔心,當然不是。

聲波是一種機械波,波形相同、相位相差 180 度的兩個信号互相疊加時,就會産生幹涉現象,兩波相消。

圖檔來源:Youtube

實體不好的人可以這樣了解:就像俄羅斯方塊一樣,一個凹型噪音,耳機就發出一個對成的凸型,兩者疊加起來,消除~

由于這項技術成本昂貴,以前主要是用于航空、軍工等領域。但随着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近年來才應用到了民用耳機上。

買了降噪耳機的人,都後悔了……

當然,「主動降噪」也不是萬能的。通常來說,由于低頻聲波周期較長、波形相對規整,是以主動降噪對低頻噪音的屏蔽效果是最好的。

比如街道上的汽車引擎聲、地鐵火車的、飛機的機艙轟鳴等,都屬于低頻音,降噪耳機就效果拔群。在通勤路上和旅行途中,主動降噪能還你一個清淨。

買了降噪耳機的人,都後悔了……

而人聲通常是中高頻音,波形也不太規律,主動降噪就沒太大辦法。是以很多耳機也都會在「被動降噪」上下一點功夫,實體性地降低人聲類噪音。

值得買的

降噪耳機推薦

降噪耳機技術雖好,但市場魚龍混雜。

前段時間還有新聞「僅 2 款降噪耳機獲工信部 A 級認證,五成降噪耳機存在問題」。

買了降噪耳機的人,都後悔了……

降噪耳機可以「渾水摸魚」的地方很多——

有的研發時受限于資金投入,而對降噪算法的調校和降噪能力的優化投入不夠,導緻降噪性能弱;

有的廠家為了降低成本選用劣質的元器件,導緻左右耳機之間的聲壓差别較大,聽覺效果差;

還有的是甚至隻有實體的「被動降噪」效果,消費者根本不知道,戴上還覺得挺隔音……

圖檔來源:微網誌

怎麼買才不踩雷?研究所邀請了前電子工程師,為大家按照不同價位做了一份降噪耳機推薦,記得「收藏」起來!

* 續航時間來源于品牌官方測試

01

入門級 300 元的降噪初體驗

1 MORE Pistonbuds Pro

參考價格

299 元

産品類型

入耳式

防水級别

IPX5 防水

買了降噪耳機的人,都後悔了……

根據拾音麥克風位置的不同,主動降噪分為前饋式主動降噪、回報式主動降噪、和混合式主動降噪。

降噪效果最有優勢特色的是混合式主動降噪,而這是中高端降噪耳機的标配。但這款耳機以不到 300 元的價位,實作了混合式主動降噪,可以說是超規格的配置了。

抗風噪、智能入耳檢測、IPX5 防水等功能都有,制作工藝也不輸進階産品,機身質感很好,總體成本效益非常高。

FIIL CC Pro

379 元

不支援

買了降噪耳機的人,都後悔了……

和上面那款一樣,也是入門級的價格配置了混合式主動降噪。

除此之外,有 4 級抗噪等級調節,還能同時連接配接兩台裝置并一鍵快速切換。入耳檢測、通話降噪等功能也都有配備。

電池倉呼吸燈加上長方體機身設計,外觀也個性亮眼。

02

實用級 千元内的日常使用成本效益之選

SONY WF-1000XM3

699 元

買了降噪耳機的人,都後悔了……

曾經的入耳式降噪機型代表産品。

雖然現在其領先地位被更新的産品所取代,但降噪晶片用的依然是索尼最新一款的自研晶片。

20 級降噪等級、抗風噪模式、自定義觸控操作、32 小時超長續航等特性,在這個價位來說體驗很不錯。

不過電池倉的體積比 AirPods Pro 略大一些,如果想直接放進褲兜攜帶,可能會覺得有點鼓鼓的。

Anker Soundcore Life Q35

899 元

頭戴式

買了降噪耳機的人,都後悔了……

LDAC 支援 + Hi-res 雙金标認證,降噪性能與音質表現都有保障。

快速切換通透模式、智能麥克風降噪等功能在同價位産品中均屬出色。

很值得一提的是續航時間達到 40 小時。如果關閉降噪作為普通耳機,使用時間更可達到 60 小時。

真正做到了充電一次,使用一周。

03

性能級 2000 元内的高水準耳機

SONY WH-1000XM3

1539 元

耳罩式

買了降噪耳機的人,都後悔了……

雖然是上一代的旗艦産品,但降噪性能和音質表現在目前仍然是超高水準,不輸自家新款。

20 級降噪等級,還可以根據環境噪音自動比對降噪方案。

30 + 小時續航,支援快速充電。

考慮到其價格和性能,XM3 可以說是目前綜合推薦指數最高的頭戴式降噪耳機之一。

Bose QuietComfort 35 II

1098 元

買了降噪耳機的人,都後悔了……

同樣是曾經的旗艦級産品,綜合降噪性能參數現在仍穩居同類産品前十名。

機身重量僅有 240 克,佩戴非常輕便舒适。20 + 小時的續航不算很長,日常使用基本夠用。

美中不足是可選擇設定的降噪等級隻有三種,相比目前旗艦級産品來說略少。

藍牙延遲表現一般,特别是在安卓系統上,如果是對操作和回報非常敏感的手遊玩家,可能會略微影響遊戲體驗哦。

Apple AirPods Pro

1999 元

IPX4 防水

買了降噪耳機的人,都後悔了……

與蘋果生态裝置無縫契合,可以多裝置自由切換。

外觀造型流暢圓潤,非常輕便易攜帶,搭配充電盒可續航 24 小時。IPX4 防水防汗,夏天愛流汗星人也不怕。

雖然降噪參數上遜色于頂級頭戴式機型,但如果你有多台蘋果裝置,那 AirPods Pro 可以說是最合适的入耳式降噪耳機。

04

旗艦級 不差錢的奢華高端之選

SONY WH-1000XM4

2099 元

買了降噪耳機的人,都後悔了……

索尼新一代的旗艦機型,延續了上一代 XM3 頂級的降噪性能,并進一步優化了算法。

20 級消噪等級自适應調節加抗風噪功能,一流的品質。

還有很多非常人性化的設計——Speak to Chat 功能可以在檢測到使用者說話時,自動暫停音樂播放;輕觸右側耳罩即可主動放大周圍環境聲。在随時需要交流的辦公室場景,簡直太适用了。

續航約 37 小時,佩戴舒适。美中不足是與 PC 連接配接的延遲略大,不太适合用電腦玩遊戲、開音視訊會議時使用。

Apple AirPods Max

4400 元

買了降噪耳機的人,都後悔了……

綜合降噪性能上佳,特有的空間音頻功能可以追蹤頭部動作,模拟影劇院的聽覺體驗。

使用上與 Siri 及蘋果裝置無縫契合,而安卓使用者的體驗感就會差一些。

與人體接觸的部分使用了穹網織物和記憶海綿材質,佩戴透氣不悶熱。

20 + 小時續航,5 種配色可選,不鏽鋼架構雖然美觀堅固,但也帶來了足足 385 克的産品重量,幾乎是同類産品中最重的。

Bose 700

2499 元

買了降噪耳機的人,都後悔了……

11 級消噪等級,輕觸耳罩即可切換 3 種預設,可以很友善地在室内、街頭、車上等多種使用場景之間快速轉換。

4 個自适應拾音麥克風,通話音質清晰幹淨,同時也針對 Siri 進行了專門優化。

三種配色,20 + 小時續航,搭配标配的電池盒使用,總續航時間可延長至 60 小時。即使電池電量耗盡,也可以通過音頻線作為有線耳機繼續使用。

幾乎沒有明顯的短闆,性能強大又全面,特别适合商務人群和經常外出的使用者。

買了降噪耳機的人,都後悔了……

還有一個小技巧:在辦公室戴降噪耳機,偷偷開啟「通透模式」,可以面無表情地偷聽同僚講八卦~掌握了的記得「點贊」。

研究所還要提醒大家:過馬路、開車時,請把耳機摘下來,咱安全第一!另外,連續佩戴耳機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 1 個小時。

快「轉發」給你還在懷疑降噪耳機的朋友,幫 TA 打開新世界大門~

也别忘了給關心你耳朵的我們點個「在看」再走哇。

買了降噪耳機的人,都後悔了……

研究所招内容策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