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條鐵路的蝴蝶效應-哈爾濱

作者:晃吾朱言

哈爾濱是黑龍江省的省會,祖上也闊過,1115年,金朝完顔阿骨打在今哈爾濱阿城一帶建都,是為上京會甯府。不過後來,金朝于1153年将首都遷往今天的北京。此後的哈爾濱,在元明清三代政治地位較為一般,存在感不高。明朝時,屬于朝廷在東北的奴兒幹都司管轄。清朝建立後,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在阿城一帶設阿拉楚喀副都統,哈爾濱為其所轄,屬于吉林将軍轄地。

一條鐵路的蝴蝶效應-哈爾濱

封凍的松花江

今日哈爾濱的崛起,來源于一條鐵路。這條鐵路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名字,一般叫中東鐵路,是“中國東方鐵路”的簡稱。中東鐵路是一條丁字形的鐵路線。東南-西北橫向為滿洲裡到綏芬河,即今日的濱洲線和濱綏線。南北縱向為哈爾濱至大連,即今日的哈大線。而哈爾濱即為丁字鐵路線的交彙處。

為什麼在元明清不起眼的哈爾濱能成為丁字形鐵路的樞紐呢?這要從中東鐵路的修建和哈爾濱的地理位置說起。

一條鐵路的蝴蝶效應-哈爾濱

哈爾濱站

中東鐵路,雖然是在中國境内的鐵路,但卻是一條沙俄建造的鐵路,沙俄建造這條鐵路,顯然是為了更友善地攫取中國東北的利益。1858年和1860年沙俄通過誘騙和威吓,逼迫清政府簽訂了《瑷珲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清政府先後割讓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以及烏蘇裡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内的約4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其中包括外東北良港海參崴。海參崴随後成為沙俄在遠東地區的一個重要的軍事基地,不過由于距離俄國本部太遠,是以該地的發展緩慢。于是沙俄計劃建造一條穿越中國東北的鐵路直接連接配接海參崴和其本土。同時随着外東北大量領土被割讓,滿洲裡和綏芬河這兩個地方随即成為中國的邊境城市。西伯利亞鐵路經貝加爾湖南線向東之後,滿洲裡和綏芬河大緻處于這條鐵路去往海參崴的方向上。而處于松花江邊的哈爾濱正好在這兩座鐵路口岸的中間。

一條鐵路的蝴蝶效應-哈爾濱

鐵路各重要節點

海參崴畢竟不是終年不凍港,對于執着于尋找不凍港的沙俄對旅順大連地區也是垂涎三尺,于是,中東鐵路的建造計劃中,自然也包含大連經過沈陽北上的路線。看下地圖可以發現,大連-沈陽-長春-哈爾濱幾乎是一條直線。事實上長春也是這條鐵路的受益者,因為在鐵路修建之前,吉林才是吉林省(包括之前的吉林将軍)的省會駐地。

1898年8月中東鐵路正式動工,以哈爾濱為中心,分東、西、南部三線,由六處同時開始相向施工。1903年7月,鐵路全線通車。此後,圍繞着中東鐵路發生了一系列的曆史事件。1904年,日俄戰争中戰敗的沙俄,把這條鐵路的長春至大連段讓給了日本。1929年,改旗易幟的東北軍與蘇俄展開了收複中東鐵路的戰争沖突,史稱中東路事件,結果東北軍戰敗。1952年12月31日,中長鐵中東鐵路完全由中國收回,歸中國所有,以哈爾濱鐵路管理局來管理。

一條鐵路的蝴蝶效應-哈爾濱

中央大街

伴随着中東鐵路的修建和通車,大量的人口和工商業活動在哈爾濱聚集,哈爾濱逐漸形成近現代城市的雛形,并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後有數十個國家的數十萬僑民在此聚集,多國在此設領事館,當然俄國是其中影響力最大。今天的哈爾濱的中央大街邊充滿了異國特色,建有歐式及仿歐式建築數十棟,彙集了文藝複興、巴洛克、折衷主義及現代多種風格市圾保護建築。果戈裡大街更是以俄國名人來命名。

曆經晚清、民國、僞滿等時期,得益于丁字形鐵路的交彙樞紐地位,哈爾濱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東北最大的國際化都市之一。1946年,哈爾濱成為全國最早解放的大城市。哈爾濱是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行政委員會所在地,也是東北解放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考慮到哈爾濱與前蘇聯老大哥靠近,是當時最安全的大城市,黨中央一度考慮以哈爾濱作為新中國的首都。當然,畢竟哈爾濱在東北,離中原和南方較遠,并且随着平津戰役中北京的和平解放,新中國的首都的位置,北京是當仁不讓了。(開個玩笑,800年後的哈爾濱似乎受到了來自北京的第二次暴擊。)

一條鐵路的蝴蝶效應-哈爾濱

冰城

不過哈爾濱良好的工商業底子,還是使它成為東北的重要中心城市,并一度在1953年-1954年成為直轄市。在“一五”時期,哈爾濱是國家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前蘇聯援建的重點建設工程,有十餘項設在哈爾濱,哈爾濱成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并迅速由一個工商業城市轉變為新興工業城市。

一條鐵路的蝴蝶效應-哈爾濱

哈爾濱城市一角

近年來,由于氣候、經濟結構、商業環境等原因,包括哈爾濱在内的整個東北地區經濟下行,人口流失嚴重。而哈爾濱所在的黑龍江由于地處東北最北,人口流失最為嚴重。盡管省會哈爾濱的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是東北唯一超過千萬人口的城市,其常住人口也比第六次人口普查減少了數十萬。

一條丁字形的鐵路給哈爾濱帶來了騰飛的機遇,但東北的振興,需要哈爾濱等城市帶領整個東北地區繼續尋找一條新的發展之路。努力吧,老鐵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