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治氣典型】項華均:從“蜘蛛俠”到“治氣人”

作者:南京生态環境
【治氣典型】項華均:從“蜘蛛俠”到“治氣人”

“60米高的煙囪,不能往下看,更不能往回退!”從煙囪上下來,滿臉黑乎乎的項華均就收獲了一個新外号——“蜘蛛俠”。從2004年進入環保領域,項華均在江甯生态環境局監測站工作了11年。直到2018年,他被調入污防科,成為一名新晉“治氣人”。

其實,監測人苦在一線

“寒冬的淩晨,要去橋邊測水質。盛夏的中午,要爬上煙囪測污染物。”項華均坐在對面,瘦瘦高高的外形,文質彬彬的長相。如果他不說,你不會把他和爬上40米高的煙囪建立起聯系。

環保專業出身的項華均,大學畢業後進入到江甯生态環境局。這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面臨的第一項考驗就是“采樣”。水的位置、深度、污染源的定位,對于采樣人員來說,這些參數一個都錯不得。在一線采樣時,複雜的地理環境和多變的天氣狀況,讓本就稚嫩的新人更加手足無措。“那時候老站長帶着我,他就是我的師傅。”在郁站長的指導下,項華均對專業知識的運用更加熟練。“通過觀察水色和嗅辨,可以初步判斷水質狀況。去得多了,污染源頭找得更快,操作的流程也更熟練。”除了勤奮和努力,項華均還特别能吃苦。七八月份的南京,他前往鑄造廠進行采樣,鐵鏽掉了他一身,伴着汗水黏在皮膚上。那次采樣結束後,項華均全身過敏,起了一個月的疹子。即使這樣,他也沒有請假,“不管是常态化工作還是緊急任務,指哪打哪,絕不推辭!”項華均說道。

2010年,當年的新人也成了監測站的“老兵”,項華均擔任起江甯生态環境局監測站站長。在監測站工作的11年時間裡,項華均總愛強調“準”,采樣要準,分析要準,資料更要準,他說:“環境監測工作要嚴守資料品質 ‘生命線’,這樣才能為大氣污染治理攻堅提供重要資料支撐。”在2018年,這個一直守着治氣資料“生命線”的“監測老兵”正式成為一名“治氣人”。

【治氣典型】項華均:從“蜘蛛俠”到“治氣人”

原來,治氣人犧牲在點滴

今年大年三十,項華均在山東老家,母親做的水餃剛端上桌,他就拿着手機匆匆的躲進了卧室。“國控點的資料波動異常,要趕緊聯絡網格員,排查出問題。”對項華均來說,吃了一半的飯,輔導了一半的作業,看了一半的電影已經成為了生活的常态。進入污防科以來,沒有什麼能比大氣資料更重要了。

2021年,對項華均來說是難忘的一年。這一年,江甯區 PM2.5濃度值由年初的“不降反升”變為同比下降4.5%,達到國家二級标準,優良率連續兩年達80%以上。在這背後,項華均所在的污防科背負着巨大的壓力。“總結、檢讨、開會研究、一線走訪。”為了能讓大氣品質提高,他把能想的法子都用上了,把能做的努力都做到了。

在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項華均針對江甯區重點區域污染源數量多、污染負荷大的特點,組織專家開展多輪次排查及深度治理,進一步降低污染負荷。在強化監管、實施深度治理的基礎上,他對站點周邊環境進行精細化管理,組織實施居民樓油煙淨化器安裝、路燈雲微霧等精細化提升工程。

每天組織開展專項督查,每周通報督查中發現的問題,每月制定空氣品質控制目标。通過自動站、微站、走航監測及污染源監控等資料的綜合分析,及時釋出預警資訊及應對措施,確定預警資訊指向哪裡,靶向管控措施就落實到哪裡,切實提升污染應對實效。在治氣工作中,項華均就像是一個快速旋轉的陀螺,不減速更不停止。

事多人少壓力大,這是項華均和同僚們的工作常态。在過去的一年裡,項華均沒放過假,沒旅過遊,沒顧得上孩子的功課,甚至沒吃上年三十的餃子,但是卻把江甯的治氣問卷答出了一個漂亮分數。“把每一個小環節都做到位,是我的責任。”項華均說道。其實,每一個治氣人,都如他一般,再苦再累也都是責任使然,再難再險也都為了藍天白雲。

【治氣典型】項華均:從“蜘蛛俠”到“治氣人”

通訊員:汪金甯

編輯:楊柳、李雨寒

策劃:石勇、張健

稽核:褚方樵、王莎

釋出:陳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