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汽車市場的中心點,已經從傳統的燃油車放在了新能源汽車的身上。為何新能源汽車會成為資本和老牌車企争先入局的焦點,主要是因為車企和資本們嗅到了背後巨大的商機。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主流消費品,本身各國都在力倡節能出行,是以新能源汽車自然代替燃油車成為焦點。很多人隻知道大陸在新能源發展中處在領跑地位,殊不知為保障領跑,國家和企業們在背後付出的巨大努力。

實質上電動車的出現時間,遠遠早于燃油車。但由于電車本身的不足之處,再加上當時的科技限制,是以電車産品并未大規模普及。反倒是充能友善、發動機功率穩定的燃油車,一舉成為市場寵兒。但能源枯竭的問題擺在世界面前,如若繼續按照原本的思路發展燃油車,忽略電動車的作用并不科學。
實質上,目前的新能源汽車進步速度非常快。本身新能源汽車科技感更高、使用成本更低,有助于讓更多家庭低成本享受高品質駕乘體驗。但要發展新能源汽車,首先要確定自己手中握有核心“三電技術”電池和電控、電機三大核心部件,若自己無能力生産研發,即便設計出樣貌再酷炫的新能源汽車,也很容易被時代淘汰。
而“三電技術”當中最重要的一環,主要還是電機技術。一台新能源汽車預算成本中,電機耗費資金數額占據總比例10%左右。國内造車新勢力,為確定自己在電機領域中有一定優勢,特别加大力度研發永磁電機。永磁電機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心髒”,核心技術掌握在西門子等歐洲企業的手中。
而日本手握小型電機的技術優勢,國内要發展難度非常大。在2010年前,日本先後靠着稀土永磁體研發專利申請全球40%的相關專利。再加上要生産出钕鐵硼,首先要掌握如何生産MQ磁粉,而全球磁粉最大的供給商正是日本(90%)國内企業要生産钕鐵硼,每年繳付日本的生産授權費便非常高。
好在中車株洲電機公司意識到了技術被“卡脖子”的問題,早在十年前便布局謀劃解決電機相關問題。時至今日,他們生産的永磁電機産品數額已經達到2萬多台。技術國産化之後,株洲電機公司的實際收入不斷上漲,如今已經成為總收入高達百億元的企業。但僅僅隻是保證技術本土化、技術領先全球,尚且無法滿足目前新能源市場發展的高标準要求。
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稀土作為新能源生産重要的原材料,将會是後續市場競争的關鍵焦點。而大陸車企也意識到了問題,開始全球尋找合适的國家做稀土生産。掌握技術、握有下遊供應鍊,如今的中國制造正在從單一的代工生産轉向為更全面的高精尖産業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