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經常面對着壓力之苦?
面對壓力時,你是選擇躺平還是迎難而上?
你會把挑戰看作是一個麻煩,還是一個機會?
這是法拉`·斯圖爾在《闖入不适區》中提到人們面對挫折和壓力時的一些常見反應。
可以說每個人都在不同的時期面臨着不同的困難,而想要走出困惑,獲得快速的成功,隻有一個快捷途徑,那就是:向前一步,熬着。
熬着的意思不是讓人随波逐流,而是要學會接受不舒适,也就是要愛上不适區。
不舒适,才是人生的常态
有一個這樣的現象:讓我們極度難受的隻有開始的幾秒鐘,一旦隻要熬過那幾秒的煎熬,就能逐漸習慣不适。

法拉`·斯圖爾在《闖入不适區》講到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她在度假,住的酒店裡有一個翠綠的遊泳池,她很喜歡,并想去遊泳,于是每天早上她都提醒暗示自己一定要去。
然而每次走到遊泳池旁邊,都被冰涼的池水而吓退了,幾次三番的自我暗示下,也沒有行動。
這讓法拉`·斯圖爾非常沮喪,尤其是看到有五位退休的老人在遊泳池中遊泳,讓她更是覺得自己面對着不舒适區時,太過于逃避。
于是一狠心,她跳下水去。當時痛苦的感覺很強烈,但隻持續了幾秒鐘,她便享受倒了水面上的波光粼粼以及數月的放松和勝利。
從此,她明白了一個道理:不适才是人生的常态。習慣不是,跳出不适區,才能真正釋放一個人的潛能。
因為所有的痛楚與難過,都是短暫的,作者稱這些時刻為“BMD”,即短暫的不是時刻。
每一個人都能忍受短暫的改變和痛苦,而且忍受過短暫的不适後,剩下的都是飛速地成長。
面對不舒适,重要的是接受
對很多人來說,最難的不是困難,而是面對困難時勇敢邁出的第一步。面對困難時,向前一步,接受不了,才是最好的成長。
接受困難,可以通過以下三步進行:
第一步,承認自己的恐懼。承認自己害怕什麼,就可以找到舒适區與不舒适區的交界線。承認自己不夠完美,承認自己技不如人,承認自己很膽小,其實就接納了自己。
在經過識别和承認自己的恐懼時,已經幫助自己走進了不适區;
第二步,識别你的難受時刻。每個人難受的情況通常有兩種:
一種是死心沉沉的舒适,也就是面對前途無望的工作和不太和諧的感情時的失落,另一種是活力四射的舒适,比如刷手機後的内疚感。
第三步,想象困難。很多時候難得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邁不出那難受的幾秒而已。一旦邁出去,就會發現原來所有的不舒适,都可以克服。
《闖入不适區》的作者認為:隻有闖入不适區,才能感覺到自己真正地活着。
換句話說,我們隻有學會習慣不适,才能改變看法,相信所有的困難都是有益的,才能重新進入“挑戰狀态”。
這時,我們就有了掌控自己的能力,也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因為隻有想到才能做到。
隻有走出舒适區,才能接受原本的自己,接受無序的生活,進而讓自己變得更加能平和地接納挫折,重建逆商。
對着不舒适,向前一步
想想所有的愛情童話中,女主都是過得幸福和美好的生活,而有一天有一個壞女人王後或女巫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
然而正是因為這些壞人的出現,進一步成全了女主更加樂觀和快樂地生活。這一切都源于女主向前一步,主動去邁向不是去。
可以這樣了解:在不适區中,遍布着障礙,有些很小,有些則很大。
面對這些障礙的态度很重要,逃避或恐懼會加深個人的痛苦,而樂觀和面對,主動迎接不是去,大都能朝着好的一面反轉。
面對壞事件的思維又稱為“障礙思維”,也可以稱為逆商。
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不是現實的困難,而是面對困難時自身的障礙和局限。也就是說在障礙面前,如果我們自己先自認失敗,那麼永遠都不會再有翻身的機會。
隻不過如果一個人真的想要挑戰自己,就會主動面對困難,正視自己的弱點,這時候才能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力氣去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失落和悲傷。
有句話這樣說:
遇到障礙時,你不一定要停步。你如果遇到一堵牆,别轉身放棄,要想爬上去、穿過去或繞過去的方法。
具體來說,遇到障礙時,不要轉向,不要放棄目标,不要被恐懼壓垮,而是想辦法解決眼前的困難。
隻有當我們不放棄,不抛棄的時候,不因為困難而逃避,就能賦予困難更多意義。這時可以通過微調困難來解決眼前的困惑。
找到奮鬥的意義,直面不是去勢,就做到了向前一步,用樂觀和自信,去勇氣和信心去解決所有現實的難題。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像作者那樣,每個星期都在自己的不适區呆着,那麼我們的成長和進步将是倍速的。
沒有誰比誰更有天賦,隻有那些不認輸和通透的人,不怕困難的人,才會持續主動走向不适區的人,才配得上更好的生活,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願你我都能走出舒适區,主動讓自己接近不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