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趁北京冬奧會這股“東風”營銷,車企能否收獲紅利?

2022年北京冬奧引起了不少觀衆對冰雪運動的關注,中國奧運健兒也不斷帶來驚喜。

2月18日上午結束的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場地決賽中,谷愛淩勇奪金牌。這是本屆冬奧會上個人的第二枚金牌,也是中國體育代表團的第8金。一時間,谷愛淩的熱度在各大社交媒體上直線上升。事實上,谷愛淩的熱度并非在這一時間段才興起的,她的經曆、背景和天資早就去年就引發了熱議。現如今,她的商業價值引發了更多網友的好奇心,據不完全統計,一年之内,谷愛淩已經陸續簽下至少20個品牌。

趁北京冬奧會這股“東風”營銷,車企能否收獲紅利?

這其中其中當然也包含了汽車品牌,早在2021年9月,凱迪拉克就在谷愛淩成年生日之際與她簽訂了代言合同。另一名小将蘇翊鳴同樣獲得了車企的青睐,去年10月,上汽通用别克官方就宣布他擔任品牌“冰雪大使”。不過,品牌選擇代言人的時候,一般會選擇有一定粉絲基礎的明星,畢竟品牌也是需要賺錢的。而簽下奧運健兒似乎是一場“豪賭”,不确定性因素太多了,那麼車企為什麼願意将目光放在奧運健兒身上的?車企又能獲得什麼好處?

趁北京冬奧會這股“東風”營銷,車企能否收獲紅利?

能否收獲“紅利”?

先來說說凱迪拉克和别克,這兩個品牌均來自上汽通用汽車。從時間上來看,兩家簽下奧運健兒一定不是意外。此前别克和凱迪拉克還做了一次夢幻關聯,官方稱為“此克,凱旋”,将關注度拉滿。如今,谷愛淩和蘇翊鳴在北京冬奧會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更是讓兩個品牌收獲滿滿,看來這兩個品牌是“賭赢”了。

趁北京冬奧會這股“東風”營銷,車企能否收獲紅利?

除此之外,豐田不愧是全球最會賺錢的車企之一。其作為奧運會和殘奧會全球合作夥伴中唯一的汽車企業,除了大量的廣告露出外,更是在交通服務用車上大規模投入使用FCEV“第二代Mirai”、為大會開發的“柯斯達氫擎”,以及多款純電動、插電混動車型。

趁北京冬奧會這股“東風”營銷,車企能否收獲紅利?

另外,在北京冬奧會上出彩的汽車品牌當屬奧迪,一舉贊助了5支核心冬季運動國家隊。此前奧迪就發表了冰雪體驗,進一步突出汽車的高性能。如今更是趁着這樣的契機,推出了奧迪A6 allroad、奧迪Q7和奧迪Q8在内的多款冰雪運動版車型。而這幾款車型擁有方向盤加熱、座椅加熱等配置,稱得上是一次值得學習的營銷。

趁北京冬奧會這股“東風”營銷,車企能否收獲紅利?

當然,其他車企也不甘落後,紛紛趕上這實時熱點熱點。一汽紅旗、零跑汽車、東風本田、小鵬汽車以及東風雪鐵龍等品牌在中國獲得首枚金牌時釋出了祝賀海報。這雖說達不到代言贊助的同等效果,但不失為一種好的營銷方式。

趁北京冬奧會這股“東風”營銷,車企能否收獲紅利?

自主品牌初步進入體育營銷

除了冬奧會這樣的體育盛宴汽車品牌會紮堆出現,其實體育營銷中從不缺乏車企高手。奔馳、寶馬、奧迪、豐田等衆多國際汽車品牌都是資深玩家,參與的方式包含了多種形式。

随着中國躍升為全球汽車市場第一位,國内賽事和運動員不僅逐漸被衆多國際車企關注,而且中國車企也開始學習其他車企的經驗嘗試着體育營銷。在2021年東京奧運會期間,一汽紅旗選擇了“群像式”營銷手法,既有具體的車型呈現,又立起了積極正面的品牌形象,同時關聯着中國奧運團隊為代表的工作者群像。在本次冬奧會期間,一汽紅旗再次延續活動,依舊向多位獲得金牌的運動員贈送紅旗H9。這一波操作,瞬間将紅旗推向輿論熱點,還能拉滿好感。

趁北京冬奧會這股“東風”營銷,車企能否收獲紅利?

自主品牌中的廣汽傳祺更是早早標明蘇炳添為影豹的代言人,除了當時在社交平台中走紅起到良好的品牌宣傳效果外,市場也給予了認可。根據中汽協資料顯示,去年8月份至11月份,影豹的銷量持續上漲。這些營銷手段不僅改變了大家對自主品牌不善于營銷、包裝自己的想法,同時體育營銷也不再隻是國際汽車品牌的“獨角戲”。

趁北京冬奧會這股“東風”營銷,車企能否收獲紅利?

作為一個非慈善類汽車,盈利當然是重中之重。是以我們能看到,但凡大型賽事期間,車企的身影從不缺席。不過享受“紅利”的同時,需要做好多方面的準備。

首先是自身産品力與營銷造勢是否比對,畢竟抛開産品說營銷,妥妥地妥地“耍流氓”。更重要的是,汽車不是快消品,其價格和用途才是最關注的,不會有太多消費者因為代言人而沖動消費。是以,車企應當把産品作為自己的營銷基本盤。其次是如何進一步營銷來保持熱度。以凱迪拉克為例,谷愛淩奪冠以後在熱搜居高不下,但未見凱迪拉克有更為地密地營銷動作。

趁北京冬奧會這股“東風”營銷,車企能否收獲紅利?

最後,體育明星不同于娛樂明星,在賽事結束以後,關注度可能會大幅下降,這就更考驗車企的營銷操作了。

汽車網評:車企在體育營銷方面,值得精打細算

事實上,車企的每一個選擇都值得推敲。因為就算是經驗老道的車企,在營銷方面也要精打細算。因為在代言人熱度提升之前簽約,成本會偏低,但也存在一定機率問題。當然,代言合約豐厚程度與企業收獲的權益同樣相關,這或許會成為營銷決策者的一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