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拿下」華為,大衆就能赢特斯拉?

2月17日,據德媒《經理人雜志》報道,德國大衆汽車正在與華為公司就“以數十億歐元收購華為自動駕駛業務單元”進行談判,收購标的為一個約“700人的團隊”。

在該報道中,内部消息人士透露,集團上司人已經就這筆交易進行了幾個月的談判,其中還涉及大衆尚未精通的技術系統。另有知情人士表示,遲遲未能談妥,是由于雙方價格預期差異很大。

對此,未來汽車日報分别向大衆中國和華為官方求證,截至發稿,雙方均未回應。

無獨有偶,消息傳出的前一天,大衆集團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還公開表示,預計廣泛的自動駕駛技術将在25年内(在汽車行業普及),并透露大衆汽車正在尋求進一步的合作,以提高在軟體方面的自給。

一位在華為工作近兩年的員工告訴未來汽車日報,2021年底,内部就曾流傳着關于ADS部門可能被出售的傳言。

其表示,ADS(Autonomous Driving Solution)産品部是華為汽車BU下的三級部門,曾經由蘇箐負責。2021年7月,曾任華為汽車BU智能駕駛産品線總裁、首席架構師、智能駕駛産品部部長的蘇箐被免職。今年1月26日,華為官方确認蘇箐離職。

對于代表着未來的自動駕駛技術而言,這場傳聞中的交易究竟會成真嗎?

收購還是合作?

一位華為汽車BU員工透露,從2021年10月開始,公司内部就曾傳出華為将和大衆合資的消息,在彼時的傳聞中,這個合資公司的牽頭人正是原自動駕駛業務線高管、智能駕駛産品部部長蘇箐。

2021年12月,《财經》曾報道稱,華為和大衆就自動駕駛業務的合作即将敲定。華為将向大衆轉移部分自動駕駛業務能力,包括蘇箐在内的一部分團隊。

而之後,合資公司并未落地,随着蘇箐的離職,傳聞也演變為另一個版本——“蘇箐将帶着4、5百人的團隊加入大衆,并擔任大衆在中國設立的自動駕駛公司CTO”。

在上述華為汽車BU員工看來,對于華為來說,這個規模的團隊并不算多。事實上,如果從華為汽車BU的整體來看,其規模仍在持續擴大。2021年4月,時任華為車BU總裁王軍曾透露,2021年華為車BU的研發團隊将超過5000人,其中自動駕駛團隊超過2000人。

「拿下」華為,大衆就能赢特斯拉?

王軍接受媒體采訪 來源:華為官方

過去一年多,車BU的人事調整雖然不斷,但上述員工透露,在今年的校招計劃中,其部門仍被配置設定到700個名額,甚至不乏來自清華姚班的頂尖人才。

此外,該員工解釋稱,在自動駕駛部門下的多個業務組中,隻有部分和自動駕駛相關。“聽說大衆不想要非強關聯的,或是已有的,比如自動駕駛平台。”

事實上,華為與大衆并不陌生,雙方的合作也早已開始。2021年4月,奧迪中國研發執行副總裁邁克爾·霍夫曼(Michael Hofmann)就曾透露:“華為可能是奧迪的自動駕駛合作夥伴。”

一位參與到相關項目的奧迪中國員工告訴未來汽車日報,奧迪和華為的合作項目已經開始,并在2021年末,整個團隊已經搬出集團大樓獨立辦公。“過兩年奧迪的一個車型上會搭載華為的輔助駕駛系統,有點深度定制的意思。”

上述員工表示,在該項目中,華為雖然是以供應商的身份存在,但其态度“十分強勢”。“涉及到出差,都是我們飛去上海,傳統的供應商不會這樣。”

在該員工看來,因為自動駕駛涉及到資料采集,而國内的監管比較嚴格,“對于外企來說,就需要在國内交由合作夥伴,未來合資模式,類似的合作會越來越多。”

将自己定位于智能汽車增量零部件供應商的華為,一直在試圖廣交朋友。目前,華為也在與車企的合作中探索出了三種模式。

其中,車BU負責其中兩種,一方面是通過Huawei Inside模式,支援車企打造各自的子品牌,第二種則向車企提供零部件和解決方案。而消費者BG則負責“華為智選”業務,通過華為的管道幫助合作車企銷售車輛。

「拿下」華為,大衆就能赢特斯拉?

Huawei Inside首款合作車型北汽極狐阿爾法S上市釋出會 來源:華為官方

但從實際表現來看,結果并不及預期。

在Huawei Inside模式中,與北汽極狐合作車型阿爾法S華為HI版被排在時間表的首位。因為強大的硬體加上華為雷射雷達解決方案,2021年4月,其一經亮相便吸引了行業的關注,隻是官方并未給出準确的傳遞時間。

而在第二種合作模式中,因為嗅到華為的野心,則直接引來了車企的抵觸,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就曾直呼“拒絕華為為上汽的軀體注入靈魂”。

而在C端市場,華為智選的首款車型賽力斯SF5的銷量并不理想。乘聯會資料顯示,2021年4月至12月,賽力斯SF5累計銷量不足萬輛。

更重要的是,對于自動駕駛來說,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海量的資料支援。而特斯拉之是以能夠實作強大的自動駕駛能力,正是得益于其全球百萬輛車隊,通過雲端輸送每時每刻的行車資料,為其提供提升自動駕駛能力的養分。這或許也是華為自動駕駛需要解決的問題。

做不好就找外援?

作為大衆汽車的掌門人,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毫不掩飾對于特斯拉的欣賞。而在其背後,是他對車企未來的判斷,“真正改變遊戲的,是軟體和自動駕駛。”

他深谙智能化的重要性,早早在集團内部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并立下目标。不僅要在2025年超越特斯拉,成為世界上銷量最大的電動車企業,還要将軟體服務發展成今後的支柱業務。“在未來的汽車創新中,軟體将占到90%。”

向軟體公司轉型的大幕拉開後,大衆首先将目光瞄準了自建車聯網作業系統。2019年,大衆成立了一個500人規模的Car.Software軟體研發部門,用以開發能适用于所有新車型的作業系統vw.OS,并預計到2025年,将部門人數擴充至5000人。

「拿下」華為,大衆就能赢特斯拉?

停放在德國茨維考工廠的大衆ID.3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但從其結果來看,大衆似乎遲遲未能進入智能化狀态。這套作業系統率先搭載在大衆首款MEB平台的量産車型大衆ID.3上,作為要與Model 3一較高下的車型,ID.3卻因為軟體問題多次延期上市。彼時,兩萬多輛已經下線的ID.3被停放在茨維考工廠的停車場裡,艱難地等待第一次OTA更新。

2020年6月在接受采訪時,前奧迪研發主管莫彼得(Peter Mertens)則直接揭下大衆軟體問題的“遮羞布”。他透露,為了解決ID.3的軟體問題,大衆集團集聚了由一萬名IT工程師組成的龐大團隊,然而這些問題,“隻需要100名甚至50名優秀的工程師就可以搞定。”

而對于大衆的軟體水準,莫彼得更是直言,“ID.3的一萬多條代碼中,沒有一條出自大衆之手。”在其看來,2020年大衆造出的汽車僅相當于特斯拉在2012年推出的汽車。

之後,大衆則一直将特斯拉視為自己追趕的目标。

“大衆不缺錢,但缺時間。”一位在大衆汽車(中國)工作了3年的員工告訴未來汽車日報,如今大衆想要跟特斯拉以及新造車搶奪中國市場,其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把自己的機械産品變為真正意義上的電子産品。”按照規劃,大衆的目标是2025年在中國市場銷售150萬輛新能源車。

如今看來,大衆給出的選擇是找到“技術外援”來為自己增加赢的可能。智能化水準的提升并非朝夕之間,選擇一位本土實力強勁的科技巨頭,無疑能夠為自己争取更多的時間。

畢竟從目前市場上的競争來看,當遊戲規則發生改變,這位曾經的燃油車霸主已經失去其統治力。根據CleanTechnica網站公布的2021年全球新能源品牌銷量資料顯示,2021年,大衆電動車銷量為31.97萬輛,相比之下,特斯拉銷量為93.61萬輛。

“當我們在打造自己的軟體和服務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歸因于資源。最大的挑戰來自于行業和公司本身的流程以及文化差異。”大衆汽車集團首席數字官Johann Jungwirth曾公開表示。

車企開啟聯盟時代?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傳統車企與新造車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為了掌握主動權,巨頭們不惜砸重金進入關鍵技術賽道。

近年來,大衆、奔馳、本田等汽車巨頭先後通過入股、合資的方式與動力電池制造商進行深度捆綁。如今随着大衆與華為自動駕駛部門的“暧昧關系”浮出水面,主機廠與自動駕駛公司也将迎來一段“合縱時光”。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分析稱,大衆與華為在各自領域均為強勢方,大衆自然不甘心采用華為的整套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将自己的“靈魂”交給華為;而華為也不甘心僅為大衆一家公司提供技術解決方案。

雙方“成立一家合資公司是最好的合作模式,華為提供技術支援,大衆提供資金與産品,兩者共同研發出一套大衆華為版本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崔東樹對未來汽車日報表示。

雖然大衆與華為的合作關系還未蓋棺定論,但上述大衆汽車(中國)的内部人士也猜測,“早些時候博世與大衆集團的子公司Cariad組建合資公司,合作開發自動駕駛軟體。如今大衆可能會通過這家公司與華為合作。”

奧緯咨詢董事合夥人張君毅認為,今後會出現一種“主機廠+出行公司+自動駕駛公司”的聯合體。

百度自動駕駛架構工程師張宣向未來汽車日報分析,自研無疑是車企發力自動駕駛技術的最優解。“軟體需要不斷進行OTA疊代更新,隻有硬體與軟體擁有強大的适配性,才能保證自動駕駛功能的先進與穩定。”

但對于傳統車企而言,自動駕駛技術是短闆,它們很難效仿特斯拉等新勢力自給自足。

張宣認為,考慮到研發效率等因素,傳統車企應積極與自動駕駛車企進行合作。“投入成本巨大、且研發周期長的硬體可以适當交給自動駕駛公司做比對研發,軟體掌握在自己手中即可。這是車企與自動駕駛公司最好的合作形态。”

總部位于德國的大衆汽車集團由于決策鍊較長,并不能先知先覺地了解到中國網際網路生态以及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大衆如果想在智能化領域得到進一步發展,勢必需要一家本土科技公司來幫助大衆與本土需求進行互動。

「拿下」華為,大衆就能赢特斯拉?

迪斯接受媒體采訪 來源:視覺中國

并且迪斯曾在媒體采訪中表示,目前沒有一家在軟硬體兩方面都做得非常優秀的公司,“不要想着一年、兩年或者五年時間就能成,即便是特斯拉,也花了15年,耗費150億美元,甚至200億美元才實作盈利”。

事實上,傳統車企與自動駕駛技術公司的關聯已有先例。

為了将軟體核心技術掌握在手中,汽車巨頭不惜斥巨資與科技公司成立合資公司。2020年12月18日,寶馬中國與誠邁科技(南京)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協定,成立了一家專門從事汽車軟體開發的合資公司。

小米汽車在成立之初便為自己在自動駕駛領域提前鋪路。2021年8月25日,小米集團與自動駕駛技術公司 Deepmotion(深動科技)相關訂約方訂立股份購買協定,以總交易金額約 7737 萬美元收購了Deepmotion。

彼時小米集團總裁王翔回應稱,自動駕駛技術是智能電動車最重要的技術,希望通過收購,加速小米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研發。

或許在不久的未來,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傳統車企與自動駕駛公司深度捆綁。

作者| 丁唯一 蘇鵬

編輯| 王妍 李歡歡

「拿下」華為,大衆就能赢特斯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