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20218-夏朝新發現之五十一-後

作者:差點送光

20220218-夏朝新發現之五十一-後

宋亞光

【申明】由于西方蘇美爾考古在先并已經強勢命名,是以關于漢字與楔形文字可能更密切的系列研究不得不借助于此“成果”。但如同《舊約》是希伯萊人的家譜之邏輯一樣,我們祖先于漢字、史籍以及家譜中所傳承和秘藏的上古曆史都是不折不扣的華夏遺産,而筆者的努力就是對這一真相的發現與證明。

百度:夏後

據《竹書紀年》載,夏朝君主稱呼前冠以“後”字,如後啟、後少康、後甯(姒杼)、後芬、後桀等,"後"為夏朝最高統治者的意思,與“君主”、“王”同義。另據司馬遷《史記·夏本紀》記載,治水有功的大禹受萬民擁戴而登基為王,建立了大一統王朝夏朝,定國号為夏。并确立了以娰姓夏後氏(氏族)為首的王權世襲制度,後來傳王位給兒子夏後啟。

筆者判斷夏王自稱的“後”就是溫馬與拉格什國王的專有稱号——“恩西Ensi”。

下圖為朋友幫助提供的“恩西Ensi”楔形文字名及相關說明資料。

20220218-夏朝新發現之五十一-後
20220218-夏朝新發現之五十一-後

經恩西Ensi楔形文字名拆解組合比對,與漢字“後”比對,詳解見下圖。

①“後”甲骨文、金文、六書通

20220218-夏朝新發現之五十一-後

②“後”金文、小篆、六書通

20220218-夏朝新發現之五十一-後

下圖為夏後太康(拉格什第一王朝埃納圖姆)和夏後扃(拉格什第二王朝古地亞)示例。

20220218-夏朝新發現之五十一-後
20220218-夏朝新發現之五十一-後

【附說明】

蘇美爾王表類似于地方志和縣志,而中國上古史更接近于家族史,曆經起伏遷徙但綿延不絕。是以互參不僅能夠互證,而且更加有滋有味。

【附體會】

漢字很可能是由1至多個楔形文字(長條型延伸表達為主)重新回歸再組合成獨立、立體的新象形文字而來。同一個漢字甲、金、篆、繁存在着不同的筆畫或結構,應該是由于造字的古人對楔形文字的原型,在不同時代、不同視角、不同想象、不同取舍狀态下所造成的差異,而原型仍然是唯一的、統一的,猶如定海神針,發揮着規矩的作用。當然其中可能還與新舊楔形文字變化也有關連,譬如篆書的筆畫内涵就特别相似于新楔形文字(以至于懷疑統一文字的秦始皇手中必有整套模闆)。

另一個令人驚奇現象是同一個或一組楔形文字原型還可以不同組合演繹出N多個不同的漢字,沒有排他性,主要看筆畫和結構的特異連接配接,這就是筆者判斷楔形文字轉化為漢字幾乎不存在字根的原因,也是極度困難之所在。好在中國曆史的記載藏有太多的資訊為後人指明了方向,努力的去比對就不可能沒有結果。

而且上古的漢字與楔形文字都是彌足珍貴的,非普通大衆所能擁有,必然是神、王、侯、将、相及其家族的專用,導緻他們的姓、名,以及封地、城市,子嗣等都存在與祖先源頭緊密的關聯性,甚至豐功偉績、故事、谥号等也均被囊括在其中。中國尊祖傳統決定了祖先名字的偉大地位,是以他的楔形文字名被後代盡可能多的拆解組合成新的漢字就是絕對的真理。這才是永恒的血肉相連,也是筆者喜歡以此作為佐證的依據。

另在邏輯上講,從楔形文字拆解組合的漢字既可以為上古時代創新的漢字被确認,也可以與當時已存在被公認的漢字高度類似而被肯定(盡管可能不同源)。但對于數千年之後以逆向思維推理模仿造字古人的我們其實均含有證據的意義。如果此假設、判斷成立,亦可反證曆史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