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2月18日電(湯彥俊)近日,出生時體重僅為900g的早産兒小俊(化名),在山東省多家醫院求醫、反複進出新生兒重症監護室(以下簡稱“NICU”)後,終于在複星健康旗下徐州星晨婦兒醫院順利出院。與以往不同的是,小俊這次出院,全家都多了一份底氣。“回家後有問題随時可以在手機上找到李醫生(小俊主治醫生)團隊。”專業團隊的支援讓這個曾經求醫路異常艱辛的家庭倍感安心。
艱辛求醫路:四處求醫 多地輾轉
孕期急性闌尾炎手術導緻小俊25周時便早早來到了這個世界。出生後,小俊在山東當地多家醫院NICU反複輾轉,半年後才出院回家。誰知回家後不久又出現了呼吸費力的情況,小俊再次來到當地一家兒童醫院,經過20多天的治療,病情并未好轉,心髒超聲提示“右心增大”。就在一籌莫展的時候,小俊媽媽經推薦聯系了複星健康旗下“嬰幼兒慢肺管理中心”,在前期線上專家咨詢問診後,小俊一家決定把他轉診到複星健康成員醫院——徐州星晨婦兒醫院。入院當天,醫院便組織了院内專家會診,最終診斷為支氣管肺發育不良(以下簡稱“BPD”),合并右心功能不全,并迅速制定心肺同治的綜合治療方案。

入院第三天,小俊病情明顯好轉,原本灰白的臉色也有了紅暈。治療一周後複查心髒超聲“右心”恢複正常。“沒想過好得這麼快!”小俊媽媽激動地表示:“之前吃奶非常困難,每次喝10ml要休息10分鐘。這才治療一周時間,小孩氣色也好了,吃奶也正常了,平時也不喘了,真的非常感謝醫生團隊和醫院。”經過兩周積極的治療和護理,小俊病情平穩,順利出院。
全場景守護:院内診療院外監護
對于BPD患兒來說,出院并不是治療的終點,而是家庭護理的開始。“由于當下院外監護的脫節,BPD患兒出院後需要持續吸氧或呼吸支援治療,如果得不到專業醫護人員的指導,可能伴随出現喂養困難、生産發育遲緩、反複感染、呼吸衰竭等問題,讓新手父母承受身心的煎熬。”徐州星晨婦兒醫院兒科專家李衛華主任認為,對于BPD家庭來說,院外監護才是關鍵,也是大家普遍面臨的挑戰。
為此,徐州星晨婦兒醫院依托複星健康線上線下一體化健康管理平台,住院期間便為回歸家庭做準備。“如何觀察寶寶呼吸情況,如何居家使用呼吸機,怎麼做清潔和消毒,如何護理寶寶皮膚等等,這些日常我們都由兒科專業護理人員悉數告知家長,幫助家長院外能夠盡早發現問題,知道基本處理方法,可以及時回報給醫護團隊。”
據悉,複星健康目前已打通了院内外資料,基于線上線下一體化診療解決方案,配合便攜式無創呼吸機,在院外能夠向BPD患兒及家庭帶去包括遠端問診、呼吸支援、喂養照護、營養咨詢、心理咨詢等覆寫全場景的健康服務。“這下子出院了,我們也很安心,有專業團隊做保障!”小俊媽媽說道。
此前,徐州星晨婦兒醫院成立“BPD治療及康複中心”,并聯合國内各大醫療機構共同成立“BPD治療中心合作機關”,目前該中心已合作全國數十家醫療機構,包括桂林市婦幼保健院、桂林924醫院、包鋼集團第三職工醫院、河北省中醫院、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武漢市第一醫院等。“小俊回到山東後,可以就近到我們合作醫院BPD治療及康複中心進行複診,大大提升就醫便捷性。”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專業救治外,考慮到小俊家庭前期在NICU已經花費掉了積蓄并欠下了治療費用,複星健康第一時間向合作基金會——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申請救治基金,有效緩解了小俊家庭的經濟負。
填補治療空白:為BPD群體高品質診療按下“快進鍵”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釋出的《早産兒全球報告》,全球每年約有1500萬早産兒出生,其中中國每年早産兒出生率約為超過10%,位居全球第二。“BPD作為早産兒最常見、最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之一,一直是國内外新生兒醫生面臨的最具挑戰性的熱門課題之一。”李衛華主任表示,在重症醫學高度發展的今天,BPD治療仍然存在着許多難點,患兒離不開呼吸機、離不開氧氣便是其中之一。随着二胎、三胎政策的實施以及輔助生殖技術的普及,未來将會有更多的早産兒出生,相應BPD的發病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為了讓更多BPD患兒得到有效診療,複星健康基于線上線下一體化的診療模式,以徐州星晨婦兒醫院為核心基地,聯合全國醫療機構,成立“BPD治療及康複中心”及合作機關,一方面為醫療機構的新生兒科和低年資醫生提供标準化診療教育訓練、交流患者案例、配套相應器械及藥品,另一方面提供院外一體化管理平台,打通院内院外,連結線上線下,實作高品質醫療服務的全場景滲透,讓患兒能夠盡早回歸正常生活,為将來有一個高品質的生活創造條件。
“BPD市場痛點痛,剛需強,以往缺乏診療标準和行之有效的院外管理。”複星健康心肺項目負責人在此間表示,複星健康憑借專業的醫療服務能力、前沿的科技創新能力以及複星體系的資源整合能力,以使用者為中心,配套提供醫療支援、器械支援、藥品支援、服務支援、支付支援等。
未來,複星健康将把線上線下一體化健康管理模式滲透到更多科室和領域,為家庭使用者提供以醫療為核心,醫療級、全場景、一站式的健康管理服務,實作“讓家庭更健康,讓生命更美好”的使命。(完)
編輯:湯彥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