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号: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學喝茶和學泡茶,往往是相輔相成的。
比如自己,最開始喝茶的時候,基本不會泡茶。
回想了一番小時候看大人喝茶,從前家裡來了客人,外公就會拿出一個大茶壺,在茶葉罐裡抓出一撮茶葉,沖上開水稍等片刻。
估計茶被泡出顔色了,便給客人倒茶。
如果客人坐得久,那茶壺裡就一直續水,直到色淡如白開水。
哪像現在這樣講究,一個茶盤上,有蓋碗,有公道杯,有茶夾,有茶則,有杯墊……
當時,結識了一位開茶莊的姐姐。
于是經常跑去她那裡喝茶,不僅人長得美,茶也泡得香。
纖纖玉手,幾個行雲流水的泡茶動作,就能得到一杯香清甘活的好茶湯。
看她泡茶,腦子裡便泛起了那句詩,“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而那時候的我,坐在茶桌前泡茶,不自覺地有些手忙腳亂。
水壺燒開了水,往蓋碗裡注水,再把茶湯倒出來,看起來沒什麼難度的動作,做起來卻覺得十分吃力。
動作笨拙不說,還總是被燙到手,暗想,下次一定好好看看她是如何操作的。
後來,熟能生巧,這些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泡茶的過程,其實就是發現自己的過程,在時光的流逝中逐漸開悟。
《2》
蓋碗泡茶為什麼容易燙手?
正常人的想法是,因為泡茶的水溫高啊!
一般情況下,對于優質茶葉,我們都提倡沸水沖泡。
而對于初學者來說,沒有掌握好技巧,泡茶的時候不小心把沸水濺出來,容易燙到自己的手。
這種情況,是實實在在存在着的。
但也有茶客說,燙手的不是水,而是碗。
想起曾經收到過的一條留言,原話如下:
“蓋碗泡茶的時候,水不會溢出來,可我依然覺得燙手。我總結了一下原因,一是蓋碗燙手,二是蓋子燙手,三是手心的地方會被水蒸氣燙傷,請問我該怎麼調整?求解答!”
可以發現,這是一位十分細心的茶友。
把燙手的問題拆分得更加細緻,從碗、蓋子和自己的手,三個方面來考慮。
光是這一點,就值得我們給他豎個大拇指!
同時,這條留言也概述了大多數茶客的困擾,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燙手”。
趁此機會,我們便圍繞着這則留言,一一分析。
首先,蓋碗燙手,與水溫有關。
用沸水泡茶,當水注入到蓋碗中時,溫度就會迅速傳遞到蓋碗上,使得整個碗都變得很燙。
如果降低水溫,比如用80℃水泡茶,便不會覺得那麼燙手。
當然,溫水泡出來的茶,香氣馥郁程度,層次豐富程度,遠不如沸水沖泡來得優秀。
是以,從呈現好茶的香氣和滋味方面來看,還是沸水泡茶更勝一籌。
為了緩解蓋碗燙手的問題,就要從茶具本身出發。
一個優秀的蓋碗,在恰當的使用方式下,其實并不怎麼燙手。
《3》
什麼樣的蓋碗才算“優秀”?
第一,碗沿要寬,不建議新手買沒有碗沿、窄碗沿或者不規則形狀碗沿的蓋碗。
碗沿的位置,就是我們手指抓握的位置。
好用且不易燙手的蓋碗,一般來說,不會是上下一般齊,如同飯碗一樣的造型。
這種無碗沿的設計,在注水泡茶時,不利于手指順利提起蓋碗。
如此一來,在使用的時候,燙手和摔碗的風險,大大增加。
相比起來,碗沿寬闊的蓋碗,散熱效果好,更不容易燙手。
熱量會随着寬寬的碗沿,大量散發出去,而不是凝聚在邊緣上,讓泡茶者感覺到極高的熱量。
第二,材質要輕薄,容量要适中,不宜太大太厚重。
有些茶友,喜歡買大型的蓋碗,比标準蓋碗容量更大一些。
這種蓋碗,看起來更霸氣,且上面的花紋面積大,更具觀賞性。
但實際使用起來,未必稱心如意。
尤其對于手小的茶客,厚壁的、重型的蓋碗,很難抓牢,手一滑,就會打翻在桌子上。
到時候,茶還沒喝上一杯,光急着清理茶桌去了,破壞喝茶氛圍。
是以,初學者還是挑薄壁的,泥料好的,散熱快的,碗沿寬的蓋碗,更合适。
而如果是老茶客,那就另當别論了。
早已是“老司機”,輕車熟路,遇到各式各樣的蓋碗,都能駕馭。
正如過年過節,長輩們都喜歡出去打麻将,放松放松。
那些“老牌友”,摸一張牌進來,壓根不需要翻開看,在手上摸索旋轉幾下,就能知道是筒是條還是萬,是該打出去還是收進來。
“順手”了,一切都不是問題。
《4》
除了茶具本身的原因外,還和手法有關。
蓋碗燙手,是不是因為手指碰到了碗身?
蓋子燙手,是不是因為手指扣進了蓋鈕?
手心被水蒸氣燙到,是不是因為後面的開口太大,沒有控制好範圍?
大多數時候,人們隻顧着埋怨蓋碗的不好,卻沒幾個人,真正反思自己的泡茶步驟。
首先,抓握蓋碗的最佳手勢,是“三指握碗法”。
用大拇指和中指,分别握住蓋碗兩邊的碗沿,食指向上,摁住蓋鈕。
當我們的三個手指,形成一個穩固的三角形,就能輕松把蓋碗端起來,而不被燙到手指。
格外要注意,握住的一定是碗沿,而不要觸碰碗身。
要知道,泡茶的時候,蓋碗裡的水溫很高,直接用手碰碗壁,和直接抓握沸水無異。
不燙手,才怪。
其次,食指不需要扣進蓋鈕,輕輕搭在上面,起到固定作用即可。
在泡茶的時候,沸水所帶來的高溫,會不斷向上升,同樣會讓蓋子變得很燙。
是以,如果把食指扣進蓋鈕,就像是隔着蓋子,與裡面的水溫進行接觸。
這種做法,堪稱勇氣可嘉,可實在燙手,一般人不建議輕易嘗試。
最後,出湯的開口大小要适中,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
倘若刻意縮小蓋碗的出水口,那茶湯流下來的速度就變慢了,容易悶出苦澀味來。
倘若出湯口太大,反方向的地方恰好面對着手掌心。
當大量的水蒸氣散發出來,便會感到一股熱量,更嚴重的就是燙傷。
《5》
這麼多年來,見過了一批又一批蓋碗。
有青花的,手繪的,琺琅的,柴燒的……但最鐘愛的,依舊是那隻白瓷蓋碗。
說不上為什麼,論外觀,過于樸素,甚至沒有一絲圖案。
論價格,很平價,在衆人看來,也沒什麼檔次。
可用起來,就是順手,稱心如意。
一隻蓋碗的使命,不就是泡出茶葉的原汁原味嗎?觀賞性,升值空間什麼的,乃次要。
不吸香,不吸味,散熱快,不易燙手。
再者說,物美價廉,不小心打碎了也不心疼,有什麼理由可以拒絕呢?
是以,從開始到現在,從手生到熟練,都是白瓷蓋碗的“忠實粉絲”。
當用它泡出了一杯又一杯香氣滋味純正的好茶湯時,心中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更多關于泡茶的知識
買定制蓋碗,不要光看價格,很多人忽略了3點,難怪買不到好蓋碗
沖泡白茶的3大誤區,茶具、泡茶水、泡茶方式,一次性說清楚
同樣是泡茶,白茶的煮茶和蓋碗泡茶,滋味究竟有哪些不同?
泡白茶3大坑,第一溫水泡茶,第二泡茶坐杯,第三坑你知道嗎?
破鏡難圓,已經被泡壞的白茶,再用熱水沖泡也泡不出它的好味道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