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西忻州:從三個關鍵字看鞏固脫貧新氣象

作者:忻州文明100

忻州市曾經是山西省唯一橫跨燕山-太行山、呂梁山兩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貧困市。2020年11月,這裡的11個貧困縣、2222個貧困村、45.7萬貧困人口的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徹底解決,脫貧攻堅戰宣告勝利。

摘掉貧困帽子,并不意味着卸下了扶貧擔子。跨越貧困後,進入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提升與鄉村振興的銜接階段,面對鞏固任務重、銜接難度大、振興面積廣的現實,忻州如何摘帽不摘幫扶,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成果,讓貧困群衆穩得住能緻富?

聚焦“早”字,幫扶機制無縫銜接

自來水入戶、建飼草加工房、發展肉驢養殖……從山西省住建廳到河曲縣南也村任職第一書記的馮毅駐村後,一口氣辦了70多件事。駐村工作隊輪換時,村民聯名申請他留下。看着一片鮮紅的手印,他流下激動的淚水。

脫貧非一日之功,鞏固脫貧也不能甩手了之。在村委會的一本台賬裡,記錄下貧困戶的詳細資訊和幫扶措施,駐村幫扶工作隊堅持一個月入戶走訪一次,對貧困戶進行動态化監測。

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重在監測,要在幫扶,首先是要提升返貧緻貧的發現能力。忻州市以縣為機關,以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緻貧戶和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緻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為重點關注對象,建立了農戶申報、村級排查、鄉鎮初審、部門比對、縣級稽核、錄入系統的快速發現和響應機制,鄉村每月一分析、每月一研判,及時了解監測對象風險變化情況,按程式分别提出新增和解除監測對象名單,縣級進行複核并綜合研判,按季做好動态調整,按要求及時納入并錄入系統,分層分類做好針對性幫扶。

好的機制是脫貧取勝的法寶。聚焦存在返貧和緻貧風險的重點群體,按照“全域覆寫、動态監測、分類施策、精準到人、一戶不漏、決不返貧”的原則,忻州市提高返貧緻貧的發現能力、群衆增收的發展能力、常态消除貧困的治理能力“三個能力”,做到早發現、早幹預、早幫扶“三個早”,織密監測幫扶網,防止返貧,鞏固脫貧成果。

目前,該市将3414戶脫貧不穩定戶、5486戶邊緣易緻貧戶以及1885戶嚴重困難戶納入動态監測範圍,全部實作了預防性幫扶措施全覆寫。

進入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的新階段,忻州市率先組建上司機構,成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上司小組,吸納市直相關機關參加,下設“一辦十二組”,出台了《關于實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和涵蓋教育、醫療、住房、飲水、搬遷後扶、産業、就業、村莊規劃、鄉村建設、生态文明、強基固本、專項治理等十二個專項行動方案,建構起協同關聯的政策體系,實作了十二個專項組與五大振興牽頭部門在推進機制上同向、任務内容上同頻、路徑舉措上同行、考核評估上同步的工作合力。

聚焦“穩”字,移民後扶行穩緻遠

繁峙縣繁城鎮白堡村地處山區,位置偏僻,山路難行。該村移民搬遷後還剩3戶五保戶,自願不遷出,在村委會和駐村幹部的幫扶下,3戶村民從老房子集中搬進了不遠處的一處院落裡,一人住一間磚瓦平房。

寒冬臘月,下午3點,記者入戶時,老人們沒有穿着外套,手心暖和,而當時屋外的溫度在零下10度左右。老人張瑞娃的冰箱裡凍着肉和饅頭,煤爐旁堆放着煤塊。他說:“村黨支部書記三五天過來看看,送些吃的,餓不着。定期會拉着我去縣裡醫院體檢、開藥。”院裡通着用水管道,打開水龍頭,水流汩汩,水質清澈。

而在移民搬遷安置點繁城鎮雁頭村,村裡發展起食用菌産業。通過統一菌種、栽培技術、種植管理、産品标準、回收銷售,實作了“村有産業,一戶種植一畝、一人增收5000元、一家穩固脫貧”的目标。

2018年,村民張明亮左腿嚴重受傷需要手術,前後花去4萬多元,“上了意外保險,每年30元,報帳了2萬元。”張明亮說。

築牢權益保障,促進搬遷後扶。今年以來,忻州市聚焦“穩得住、有就業、能緻富、可融入”目标,以“五好社群”建立為抓手,以搬遷群衆後續權益保障為重點,探索建立“雙重管理、兩地關聯、厘清權益、各負其責、部門協同、保障到位”工作新機制,紮實推進搬遷後扶各項工作,切實提高搬遷群衆的獲得感、融入感、歸屬感。

此外,忻州市創新出台了“忻保障”救助機制,對因病、因學等情況存在返貧風險的監測對象,在落實醫療、教育等各類政策性保障的基礎上,及時啟動“忻保障”救助程式,按程式及時提供救助幫扶。目前,全市共救助109人,支付救助金額91.7萬元。

聚焦“業”字,産業就業雙向發力

在繁峙縣光裕堡鄉大李牛村,貧困戶韓三醜在富雲牧業有限公司的扶貧養雞場務工已三年,一年能幹10個月,平均一天工資130元。像他一樣的貧困戶在這裡務工的還有10人。

繁峙縣光裕堡鄉華岩村有建檔立卡脫貧戶252戶,除了村級光伏分紅外,2017年引進河南牧原養豬場龍頭企業,流轉土地480畝,每畝土地流轉費900元,使95戶脫貧戶受益,為該村增加了11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

企業落戶貧困地區,可以讓有勞動能力的村民擷取務工收益,無勞動能力的村民以土地、資金等入股獲得分紅收益,持續緻富效應明顯。放大“造血”功效,忻州市堅持把“産業就業、技能提升”結合起來,對症下藥,精準施策,持續提高群衆增加收入的能力。

立足産業,忻州因地制宜動員引導種養殖産業、農産品加工産業、特色水果産業、藥茶産業、鄉村文旅産業、生态産業等地方特色優勢産業發展,讓産業輸出脫貧動能,讓脫貧人口融入産業鍊。

提高生産能力,組建專家團隊、項目工隊、營銷戰隊,建立包縣幫扶工作機制,到縣到企到村到戶開展農技服務、推進項目建設、強化市場營銷,解決最迫切的問題。目前,已抽調市縣有關專家技術人員300餘名,組建20個市級包聯服務工作隊,對全市14個縣(市、區)實作了全覆寫包聯服務。

提優就業能力,按照“人人持證、技能社會”要求,優先組織脫貧勞動力開展技能教育訓練,確定掌握一門以上技能,優先組織勞務輸出,實作持證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

教育訓練賦能,一技在手。神池縣大泉窪村村民徐慶麗随整村搬遷住入新居後,積極學技術、做生意,貸款開起美容院;靜樂縣“90後”姑娘姚豔梅帶領貧困戶搞起了“稻田剪紙畫”和“雜糧迷宮”工坊。昔日争着從貧困山村往外跑的年輕人,紛紛回鄉創業。

目前,忻州市共教育訓練農村勞動力8.16萬人,其中,脫貧勞動力4.77萬人,共返崗複工脫貧勞動力16.45萬人。

(吳晉斌 馬 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