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斌:無與倫比的地窩子-四川工匠①

作者:香落塵外作伴結廬
武斌:無與倫比的地窩子-四川工匠①

走進花牛山礦部,我們住進地窩子。平生第一次接觸地窩子,心中充滿了無數的好奇。四周地窩子和中間一塊空地構成一個大大的院落,在這裡也可以成為礦部,服務于附近的金礦。地窩子是第一次看到,但其建造形制與我故鄉的瓜庵相似。地窩子向地下花崗岩風化層中伸展,地上部分堅固牢靠,是為了防止戈壁灘上的大風,而瓜庵修建在黃土地中,節約占用的土地,人們臨時居住,地上部分極其簡單用樹枝搭建而成。這裡的地窩子比較大,更大友善人們的居住,瓜庵裡面狹小,僅容一人居住。這個地窩子院落,大概是七八年前開采金礦前修的,長大約六十米,寬四十米,是标準的長方形。礦長的辦公室兼卧室在院子的東南角,雖然受到西北風的侵擾,但每天太陽照射的時間最長。我們注在北邊中間的一個地窩子,說是礦山的招待間,我估計是這個房間的礦工離職後留下的。反正是臨時的,我和譚博士并不介意。我們是這裡尊貴的客人,礦長和上司們的房間我們經常會光顧的。飯廳處在院子的西南角,是礦上最大的地窩子,地下的深度和其它地窩子一樣,但露出地面的部分比其它的地窩子高多了。估計也是飯廳兼會議室,裡間就是廚房,也是礦山上司還有我們這些客人用餐的地方。對了,還有一個衛生所兼商店,位于院落的西南角,僅靠着餐廳,是由一對夫婦經營的,老闆娘兼醫生長得特别漂亮。我們沒有需要購買的東西,沒有光顧過。東邊的一排地窩子住的主要是礦山的技術員,對深藏在地下的金礦巷道一清二楚。我經常在他們的地窩子中轉來轉去,交流一些當地金礦賦存的規律,順便吃一碗他們自己做的拉條子。院子的中央有些簡單的運動設施,礦工們休閑之餘在這裡鍛煉身體。我常常看到礦工們忙碌上下班的身影,還有路過他們地窩子聽到他們厚重的鼾聲。這裡最壯觀的場面是打飯時的場景,幫幫的李師傅的一聲吆喝“開飯了”,礦工們就一個個從自己的地窩子中貓腰而出,有的甚至還打哈氣,似乎還回味在剛才的美夢中。他們用很大的碗吃飯,在我看來已經可以喊作“盆”的碗,更有甚者,有的礦工就拿的是他們有時做拉條子的和面盆。也難怪,繁重的體力勞動僅僅隻能依靠大量的澱粉碳水化合物來補充。經年累月在地下黑暗的金礦巷道内開炸礦石,又花很大的氣力運到井口下,又由絞車運到地面上。經年累月的黑色灰塵占據在臉上,周而複始地洗,已經讓他們的臉帶着滄桑的年輪。我們幾乎不能預測他們的年齡,繁重的勞動和歲月雕琢他們飽經風霜的軀體,加速了他們的衰老。粉塵侵入他們的身體,可能會變成塵肺病。其實他們中的許多和我年齡相仿,并且還沒有成家。這裡的礦工幾乎全部來自甘肅的會甯,缺水導緻的貧窮讓他們背井離鄉來到戈壁灘上謀生。家鄉被擱置在身後,肩上扛着的是悠長的歲月,氣喘籲籲艱難向前。來到礦山,我們的勘查團隊也新增了五名成員。一個是接我們來礦山的杜師傅,還有從别的礦山抽調的四名礦工。可以看出,除了杜師傅,四名年輕的礦工剛離開學校,才入職到這個公司的,他們提前一天就已經住進了這個地窩子院,稚嫩還寫在他們的臉上。傍晚的夕陽照在高高矮矮的地窩子院落,與黃色的牆體相得益彰,置身其間有種輝煌壯觀之感。在空寂荒涼的戈壁灘上,地窩子牆角飄起炊煙,還有弱不禁風的夕陽,來去匆匆的礦工,共同成就這一個極美的場景。

武斌:無與倫比的地窩子-四川工匠①

我住的地窩子地下深一米五,地上最高處一米五,最低約半米,十七八個平方,分裡間和外間,各有八九個平方,都有床鋪。我住在裡間,還算幹淨。地坑中間有一根橫梁,左右全是齊整整的一側搭在橫梁上,一側搭在地窩子的土牆上,沿襲了中國歇山式屋頂的建築風格,藝術感還很是強烈。真佩服那些修建地窩子的能工巧匠,他們随手就能成就藝術感極強的作品。還有在距離柳園很遠的戈壁灘,他們這些木頭從何處運到這裡,他們築牆的泥土又是從哪裡來?關于地窩子修建除了屋頂覆寫的灌木條,其餘全部來自遙遠的地方。每個地窩子之間,每個裡間和外間之間,全部由泥巴牆分隔。隔音并不好,我們的地窩子可以聽到隔壁地窩子人的談話,當然我們地窩子裡講話亦能被他們聽見。大家坦誠以待,猶如西北人豪放無比的性格。地窩子和窯洞一樣,冬暖夏涼。但在這樣的夏季,戈壁灘的晚上還是極冷極冷的。隻要住人的地窩子,全部生了火爐,中午好應付,主要是早上和晚間,應驗了當地一句俗語“早穿棉襖午穿紗,圍着火爐吃西瓜”。水是急缺的,戈壁灘上幾十公裡看不見一個小水池,我們地窩子的水依然來自疏勒河。每一次拉水車喘着粗氣從前面的一個小山包露出頭,是鋪天蓋地的塵土出現的時候,我們歡欣雀躍起來。“水來了,水來了”大夥奔走相告,歡慶場面如同過節。的确缺水,我們洗臉和刷牙水是定量的(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定量,因為我們是礦山的客人)。一個月,我們幾乎沒洗衣服,隻能将就,厚厚的棉大衣是從礦山借來的,還的時候也無法洗。我們工作用的水是金礦上抽出來含堿極高的無法飲用的水,還是珍惜從疏勒河取來的水。我們雖然沒去過祁連山,但因為疏勒河的河水我們和祁連山有了聯系,疏勒河水幾乎全是祁連山的冰雪融水。處在河西走廊的北山,喝着河西走廊那邊的祁連山的冰雪融水,這是一種别樣的感受。 住在地窩子,我的飯量也一日日見長了。本來喜歡面食的我,在這裡遇到一個又一個的知音,我可以用“缽碗”吃面,而且還可吃下兩大缽碗。甚至剛從竈上吃了兩缽碗,坐上一個小時又到礦山技術員唐工那裡混上一碗拉條子。反正無法形容,這裡的拉條子就是好吃!不過,在地窩子吃飯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做飯的李師傅就更不容易了。塵土滾滾,花崗岩顆粒和看不見的塵埃一股腦混進我們的飯食中。塵埃就不說了,反正和在面中是看不見的,吃就吃了,可花崗岩的顆粒我們拿它一點辦法也沒有,它磕得我們牙齒生疼。即便這樣你吃完一碗面,碗底存在一層明晃晃的花崗岩顆粒。如果是一層黃金多好,那我們就不會大聲謾罵,還會悄悄藏起來。我多次懷疑這些花崗岩顆粒怎麼就進入我們的碗中,是拉水的水車運輸環節,還是滾滾的塵土中。雖然大家都知道,在這樣的戈壁灘上幾乎無法阻止塵土,但還有人埋怨我們胖胖的可愛的李師傅。我對面食情趣滿滿,可我的搭檔譚博士就吃不消了。一個地道地道的四川人,麻辣味和米飯主宰了他的味蕾和嗅覺,怎能習慣于北方粗狂的面食。我都暗暗替他擔心。可這是在大西北的戈壁灘,米固然有,但礦工全是清一色的甘肅人,是以米飯經常被排斥在當地飯食之列。譚博士不得不接受,我卻滿心歡喜!當然譚博士還是會有高興的日子,那就是我們下工早就會到荒涼的小山包上喝酒。我不喜歡喝酒,但譚博士喜歡,我們工作組的其他成員喜歡。“酒逢知己千杯少”這話确實有道理,歐陽修老人家也總結得好,開吉普車的杜師傅和四個小夥全是與四川有着關系,他們父母全是四川支援大西北的後代,能不親嗎?一個光秃秃的山坡,坐了我們七個有閑情逸緻的人。戈壁灘上這樣大大小小的花崗岩體,如同進入一個山體博物館。吉普車可以直達山頂,車與人集中在一個小山包上,多壯觀!西邊的太陽照射過來,小山包上的人與車,周邊幹旱地區的灌木叢,遼闊的天空,多麼雄渾而又蒼涼的畫面。小山包上沒有長駱駝刺這樣的灌木,極薄的風化層喝極少的養分限制他們根系的延展,何況山包上的風更加猛烈。沒有任何盛酒器具,六瓶白酒和它上面的蓋子就由我們這幫人自由發揮。起先大家還很斯文,酒瓶蓋一次次地喝,後來就是用手在酒瓶上劃線,喝的人必須喝到這條并不存在的線。此刻,大家的估摸已經遠比計量儀器精準了,不然為何大家喝得面紅耳赤?我喝了幾小杯就靠邊了,酒瓶上劃線喝我根本無法嘗試。此刻的譚博士,徹徹底底和我劃開了陣營,完完全全和他的四川老鄉們混在了一起。喝到興緻處,竟也袒胸露乳,毫無斯文可講。一個大大的博士,此刻也隻有眼前的酒。“對酒當歌”“把酒言歡”我是真真切切看到了,什麼“借酒澆愁”“借酒消愁”完全不存在。他們興緻來了猜拳,興緻高昂了唱歌高吼,一面席地而坐,一面斜躺在山包上,亦酣亦醉,恣意而為。有“竹林七賢”的感覺,對了應該是“戈壁七賢”。六瓶江津老白幹不到半個小時就被他們消滅掉了,我隻能算是沾了口。一幫地窩子出來的漢子,一群勇猛的西北加蜀地漢子,我着實被你們折服了,就像開闊的戈壁灘,有容乃大。 地窩子院落與彩虹構成的圖畫相當壯觀。一陣暴雨過後,一道彩虹挂在天空,我們的地窩子就在下邊。“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後複斜陽,關山陣陣蒼……”看到這樣的情形,心裡肯定也是“紅橙黃綠青藍紫”。天上的雨珠,地窩子頂上殘留的雨迹,還有院落内還存在的小水坑。七色的彩虹經過地窩子上雨迹的反射,經過院内水坑中水的衍射,似乎我們處在金碧輝煌的宮殿中,這在戈壁灘上是多麼神奇啊。雨對于戈壁灘是多麼珍貴,而彩虹又對于戈壁灘又何等稀少。駱駝刺,這些戈壁灘上極其普遍的灌木,在八月份也沒有顯示出惹人眼球的綠。黃羊偶爾跑過,野兔偶然經過,似乎為了附和大地的灰黃一樣,蒼涼一片。在這樣的彩虹下,駱駝刺上的水珠亦接受了彩虹的恩賜,同樣接收了“紅橙黃綠青藍紫”。俯視看去,像一叢叢盛開的七彩花束。風還是一直吹,冷得我渾身發抖。為了欣賞這樣的美景,我在地窩子旁邊一遍又一遍走着,似乎害怕漏掉一處美景,大自然饋贈是無私的,我們也不能蒙住我們發現美的眼睛。紅色充滿熱情,飽含激情,與高懸的太陽相得益彰。它站立在彩虹的最外端,距離太陽最近,接收太陽照射最為直覺。它與橙色和黃色的融合,就是輝煌一片。橙色和黃色是豐收的象征,也與大地的顔色最為接近,地窩子與戈壁灘的基本色調。綠色和青色是戈壁灘最希望有的顔色,可這些耐旱和耐寒的灌木一點也不給力,風毫不留情地吹才造成這樣的結果。藍色是天空的顔色,太陽越豔,天空就越藍。大自然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形容這樣的藍色了,就是汽車牌照底色那樣的藍。如果你就這樣目不轉睛盯着天空看,天空隻會越來越藍,越來越藍。我不明白紫色為什麼站在彩虹的最裡面,它應該集中綠青藍三種顔色。它們排着隊向大地靠攏,甚至拂過遠方的山際。就挂在我們居住的地窩子上方。天的藍和地的黃的分界線是那麼的遙遠,又是那麼近。它們共同存在于這個古老的地球上。從彩虹下穿過的人,身上沾滿大自然所有的顔色,一塵不染。

武斌:無與倫比的地窩子-四川工匠①

彩虹下的地窩子非比尋常,那海市蜃樓下的地窩子就無與倫比了。這樣的奇觀譚博士沒有看到,我是中午回家取水偶然看到的。其實如果沒有細心看,也發現不了眼前的海市蜃樓,我是在給我們開車的杜師傅的提示下才看到的。也許我們已經置身這樣場景好多次了,隻是我們沒有發現罷了,這在當地晴空萬裡的日子習以為常。我們從勘探點向地窩子礦部趕,塵土依然相伴左右。我最不願意在戈壁灘上坐車趕路,揚起的塵土似乎像是一場沙塵暴,似乎要驚動這個星球上各個角落的有感覺的生命。我看到戈壁灘上茫然不知所措的野兔,它們無法預知即将發生的事情,有的關乎它們的生死,我看到獵槍下它們絕望的嘶鳴。疾馳而去的車輛和揚起的灰塵,黃羊會驚慌,野兔會驚慌,駱駝刺下的生靈皆在驚慌。西北風經年累月吹着,一年年,一月月,一日日,一時時。我希望這風吹掉一個個花崗岩山包,百年,千年,萬年,百萬年。礦區的地窩子為何不修在一個大的花崗岩山包下,具體說修在山包的東南,避開常年刮的西北風。風是小了點,但滿院彌漫在花崗岩顆粒強烈的中,可能一碗飯中就有三分之一的花崗岩顆粒。我們不得不佩服人類的智慧。每一天每一次回地窩子,我感到一份輕松。工作在順利開展,成果一天比一天多,心情越來越好。花崗岩的山包一個又一個排列在戈壁灘上,吉普車轉過了一個又一個山包,就出現這壯觀的海市蜃樓。杜師傅指出了遠處的“青山綠水”,指出了遠處“移動的人”。還真是,幾千裡之外的畫面出現在我們的眼前,似乎巨大的天空就是一面熒幕。在這樣的熒幕中行車,看到的景象也帶有立體感。那一潭湖水,極為清澈,湖面上有劃船的人,湖邊大家悠閑地散着步,湖邊的亭子裡坐着談情說愛的青年男女。我們的地窩子就在前方。它和駱駝刺叢同樣的高度,掩映在戈壁灘的灌木中。此刻與虛幻的景色一起,亦真亦幻。漫無邊際的戈壁灘和我們地窩子被渲染,處在一幅美麗的水彩畫中。溫暖濕潤的南方景色甚至湖光山色與荒涼的戈壁灘一起出現,這裡将也是吸引眼球的湖光山色,我們的地窩子變成座座高樓大廈。這是怎樣的景緻!西北風一直吹着,很快吹散了眼前的海市蜃樓,吹走了秀麗的湖光和山色,吹走了煙雨江南。地窩子還是地窩子,駱駝刺還是駱駝刺,我們的吉普車停在礦井旁的地窩子。有一天,西北風它把我吹離了地窩子,吹到我來的地方。我的地窩子和戈壁灘上的一切對我含情脈脈。 2022年1月31日于成都家中

武斌:無與倫比的地窩子-四川工匠①

*作者:武 斌,1971年9月出生,男,漢族。1996年畢業于成都理工大學,教授級進階工程師,固體地球實體理學博士,副總工程師。四川省地質礦産勘查開發局首席物探專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城市物探專家創新團隊負責人。論文31篇,出版專著4本,專利5項,計算機軟體著作3項。擔任十多個國家地勘基金物探項目負責人。2020年獲得“金牛工匠”稱号,2021年獲得“成都工匠”“四川工匠”。2007年開始業餘寫作,2008年陸續在《地質勘查導報》《中國國土資源報》《中國自然資源報》《大地文學》《運城日報》《中國礦業報》《華西都市報》《山西日報》《中國煤炭新聞網》《四川勞工日報》等發表散文、詩歌、小說近兩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