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厚德精醫 | 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

作者:壹生

時代在變,年輕的面孔也在變,但追求更好的目标和仁心不變。在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内科就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行醫的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 技術進步,患者福音

2022年1月1日,國家新版醫保藥品目錄正式實施,其中對治療發炎性腸病效果突出的新型生物制劑烏司奴單抗作為談判成功的94種藥品之一正式進入醫保。對于李先生(化名)和許多IBD患者來說,這是一個讓人喜不自禁的好消息。李先生所患的克羅恩病(CD)是發炎性腸病(IBD)的一種。去年确診,一開始采用傳統藥物治療,效果甚微。複發之後,決定采用新型生物制劑治療,但由于無法負擔高昂的價格,李先生一直猶豫。今年的1月1号,國家新版醫保藥品目錄正式實施,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内科主任王英德教授立即聯系到李先生。李先生重新住院使用了烏司奴單抗生物制劑,治療效果很好,李先生也很高興,目前是處于維持治療階段。

據王英德教授介紹,近十幾年由于大陸經濟不斷地增長,環境不斷地變化,特别是飲食的變化,IBD已從少見病變成消化系統常見病。以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内科為例每年因病情較重而接受治療的患者超過千例。随着國内IBD患者不斷增多,臨床對IBD的規範診療和品質控制也越來越重視。雖然内鏡與病理學檢查輔以影像學、基因檢測等診斷方式發展迅速,但仍缺乏理想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從内科治療來說,IBD的治療正在從傳統治療階段向生物制劑治療階段轉變,以類固醇類藥物、免疫制劑等為主的傳統藥物治療對IBD的治療取得了很好的進展,但遠遠滿足不了臨床的需求。自2007年第一個生物制劑研發進入臨床,已逐漸進入第二階段,生物制劑治療時期。這些生物制劑進入臨床以後,IBD的治療效果大幅度提升,特别是近幾年,像烏司奴單抗一類的新型生物制劑開始湧現出來,使得生物制劑的治療出現了一個跨越式的發展。烏司奴單抗近兩年上市以來,因為起效快、黏膜愈合率高、副作用小,特别是它對并發惡性良性腫瘤的不良反應大幅減少等優點受到IBD患者和醫生的好評。像烏司奴單抗一樣的生物制劑有這麼多優點,為什麼沒有被廣泛使用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新型生物制劑開始的時候價格非常高,很多患者由于價格難以承受,不得不放棄。這兩年,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政府,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像IBD患者一類的小群體。醫保範圍在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好藥進入醫保,在降價和醫保報帳雙重影響下,原來一年十幾萬的治療費現在報帳後患者隻需承擔原來的20%左右,這讓大部分的患者都能用得起了,這無論是對患者還是對醫生來說都是好消息,患者用得起了,醫生在治療的時候可選擇的治療方案也就更多了。

‖ 陽光正暖,與愛同行

IBD的治療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除了醫學治療,患者的自我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管理不到位或管理效果不好那麼患者的臨床結局也不會太好,是以為了幫助患者做好自我管理,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内科開展了許多活動,成立了患者之家公益團隊。每年5月19日是世界發炎性腸病日,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内科都會邀請一些IBD患者來參加分享,希望通過互相的交流能給更多年輕的患者一些信心和勇氣。在疫情之前,消化内科每個季度都會給患者進行一次線下講座,針對IBD的一些常見的症狀與問題進行講解,如在治療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事項、患者如何關注藥物副作用等。在講座之後,也會與患者進行現場的交流,幫他們解答治療過程中甚至是生活中的一些困惑。

雖然因為疫情線下活動減少了,但是線上的活動從未間斷。去年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線上舉辦了“患者教育周”活動,上線人數超過千人,很多患者都表示非常期待這樣的活動。活動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健康知識宣講平台,對于患者而言,這類活動可以教會他們如何去正确對待這個疾病,如何去做好飲食、運動、心理等自我管理。

在這些過程中,有很多令人動容的真實案例。王英德教授回憶,六年前有個19歲的小姑娘患上了克羅恩病,當時生物制劑的價格還比較昂貴,因為經濟條件不是很好,患者無法承擔高昂的治療費。在得知情況後,由消化内科陳醫生發起,IBD團隊配合,為患者進行了一次募捐活動,短短幾天在科室醫護人員還有社會大衆的幫助下就募捐到五六萬塊治療費,讓患者及時地用上了生物制劑進行治療,經過治療後患者的病情很快得以控制。目前患者狀況良好,當年那個身體羸弱的小丫頭現在變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目前也作為一名護理人員在臨床一線工作。

‖ 德才兼備,衣缽相傳

從王英德教授的介紹中我們得知,IBD的治療不是一兩個人可以做到的,必須要有一個團隊,是以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内科早早就成立了發炎性腸病多學科聯合診治平台(IBD-MDT),團隊成員包括普外科、放射科、風濕免疫科、營養科、病理科、超聲科,甚至兒科。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減少了漏診、誤診,提高了治療效果。同時,為了學科持續良好地發展,IBD-MDT有老中青的搭配,也重視青年醫生的培養。為幫助青年醫生的成長,醫院每年都會派一些年輕的醫生到國内外高水準的醫院進行研修學習,力争與國内外最先進的治療方法同步。從2015年到2021年,共6年時間,團隊已有12名醫生到國内外的醫院進行研究學習,包括北京協和、上海交大等國内醫院,也包括美國克裡夫蘭診所、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美國佛羅裡拉大學醫學院等國外的醫院。學成歸來後,這些最前沿、最先進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技術會很快被應用到患者治療中,在臨床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時,醫院也經常組織青年醫生進行學術上的研讨會,尤其是遇到疑難重症病例的時候,各個科室都會參與進來,一起讨論,診斷過程中有哪些疑問、有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案……大家互相交流、共同進步。每個醫師都會對于臨床診斷治療和研究的結果經驗進行一個總結,撰寫論文進行發表。目前在國内和國外的雜志上,發表論文已達到了五六十篇。年輕醫師在申請課題做研究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科研水準和研究能力,反過來對臨床診斷和治療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王英德教授強調:“培養一批有能力、有知識、有愛心、有耐心的青年醫師隊伍,這樣才能做到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真正做到為患者考慮……。雖然目前IBD還無法治愈,但隻要患者與醫生互相配合,通力合作,随着診斷和治療手段的不斷進步,我們完全有能力把這個疾病控制住,使得患者像正常人一樣回歸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臨床醫生在為患者的診治不斷努力探索,同時職能保障部門也在積極探索服務上的創新。據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療保險部高南南部長介紹,大連市醫保局早在2017年就率先開展了定點醫院和定點藥房雙通道的供藥措施,在定點購藥機關實行統一的支付政策,這不僅為患者購藥提供了更多可行性選擇,一站式的結算也讓患者減少了來回奔波的辛苦。在國家醫保政策實施後醫療保險部積極響應,立即為責任醫師申請了醫保賬号,協助醫生做好高值藥品的先認定後享受報帳,以烏司奴單抗為例,現在每月大概有30位患者做了高值藥的認定,這樣簡化就醫流程,提升了患者的就醫體驗。

在疫情期間,為了減少因疫情對看病造成的影響,友善患者就醫,醫院開展了許多便民措施,如為高值藥品的患者一次性開具三個月的診療處方;為了友善住院患者用藥啟用電子報告作為資質留存的認定;實行臨采保障患者用藥需求等。無論是臨床醫生還是職能保障部門,每一個人都在盡可能得為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務。随着醫保政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了國家醫保福利,同時醫療機構也在不斷追求更高标準,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

每一個生命都應該被重視,不論有多少問題、有多麼困難,一定有如他們一樣的人,會不嫌麻煩、不怕辛苦,把患者健康和生命放在首位,用辛苦與汗水探尋着那條充滿希望的道路。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IBD中心介紹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内科IBD診療中心已經獲得全國IBD診療區域中心的稱号,是東三省的目前僅有的4家診療中心之一,作為“國家隊”一員,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内科根據亞專科特色先後開設IBD專病門診,成立IBD多學科聯合診治平台(IBD-MDT),建立大連地區IBD診治聯盟、東北IBD白細胞吸附治療中心、遼甯省健康教育示範基地之IBD健康教育基地。IBD亞專科連續舉辦9屆中國大連IBD高峰論壇,邀請國内外知名專家進行學術交流,提高了大連地區IBD診治水準。目前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内科IBD診療水準處于東北一流、全國先進水準。
厚德精醫 | 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
厚德精醫 | 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
厚德精醫 | 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
厚德精醫 | 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王英德教授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導師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内科主任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分會發炎性腸病學組委員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會分會整合協作組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促會消化病分會委員

中華發炎性腸病多學科聯合診治聯盟共同主席

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IBD專業委員會常委

遼甯省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遼甯省醫學會消化分會IBD學組副組長

遼甯省醫師協會内科學分會常委

大連市醫學會消化分會前任主任委員

大連市醫學會消化分會IBD學組組長

張啟芳教授

高南南部長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療保險部部長

遼甯省衛生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

遼甯省醫院協會醫保專委會委員

中國醫院協會醫保專委會青委會遼甯省分會

專家委員

遼甯省藥學會第一屆醫院醫療保險管理

專業委員會委員

大連醫療保障智庫專家

大連醫療保障研究會醫院醫保專委會

副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