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顔正華 國醫大師
肝失疏洩、肝氣郁結存在于許多疾病的病變過程中,影響着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及預後。肝氣的疏洩狀态對于整個機體的機能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臨床上,疏肝法是一種常用的肝病治法,下面介紹國醫大師顔正華關于疏肝解郁的五個建議。
重視疏肝,肝調則和
顔老認為,肝主疏洩的生理特點即是通暢調達。生理上肝氣調達則氣機升降出入有序,水津輸布排洩無阻;肝的疏洩不僅關系到氣血津液代謝,而且對維持其他髒腑正常的生理功能也至關重要。如主血之心氣有賴于肝的疏洩,肺氣的宣降有賴于肝的調暢,肝氣調則脾升胃降,清陽上升,濁陰下降,腑氣下行。可見,肝氣調達是髒腑氣血津液進行正常功能活動的重要條件之一。
病理上,肝氣與氣血津液及其他髒腑之間更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一方面肝失疏洩、氣機郁滞可緻氣失調達、升降逆亂、血行不暢、津液代謝障礙、心血瘀阻、肺失宣降、脾氣不升、胃氣不降;另一方面,體内氣血津液代謝障礙、心肺脾胃等髒腑氣機升降失常反過來又可能妨礙肝的疏洩功能。是以肝失疏洩不僅見于肝膽系疾病,還廣泛存在于其他髒腑如心、肺、脾、胃、腎等病變中。
是以,顔老非常重視肝氣調暢對于其他髒腑生理功能的作用,除對有明顯肝氣郁結的病證積極使用疏肝之劑外,對于那些證候不顯但有肝郁趨向者亦及時、大膽投以疏肝之品。這樣既可防治肝氣郁結,又可通過調暢肝氣而促進氣血津液的運作輸布和其他髒腑功能的恢複。
調暢肝氣,莫忘扶正
肝失疏洩若以虛實而論則實證居多,故顔老在疏肝時常于主方中加入補氣養血扶正之品。因肝失疏洩,氣郁不暢可犯脾土,乃木乘土,治需健脾益氣,使脾氣實,不為肝乘,方能截斷傳變,此即所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另一方面,疏肝解郁之品用之不當又可耗氣破氣,導緻或加重氣虛,是以,治療肝氣郁結之證可酌加黨參、白術、茯苓之類。當然,肝病不僅傳脾還可向其他髒腑傳變,亦可導緻陰血不足,因為肝藏血有賴于肝主疏洩功能的調節,肝氣疏洩、氣郁不暢可影響血液的藏與布,甚或郁而化火,耗傷陰血。故于疏肝方中常加入白芍、枸杞子、制首烏等藥,以滋養陰血,柔肝平肝。
疏肝解郁,助以活血
血雖為心所主,但心主血脈尤其是心氣對心血的推動作用有賴肝氣的疏洩;且肝為藏血之髒,并與沖任二脈關系密切,是以隻有肝氣調達、心氣推動正常有力,才能血脈通暢。誠如《血證論》所雲:“以肝屬木,木氣沖和調達,不緻遏郁,則血脈流暢。”病理上肝失疏洩、肝氣郁結易緻血液運作不暢,甚或郁滞不行,或心脈痹阻,或痛經閉經,或癥瘕痞塊。是以,顔老常于疏肝方中助以活血之品,如當歸、川芎、赤芍、丹參等,一方面可以防治肝失疏洩導緻血脈運作不暢,另一方面因血能載氣,兩者互相為用,通過改善血行可促進肝氣的疏洩。
調肝為主,兼顧他髒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體内各髒腑氣機運作必然存在着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作用。如肝之疏洩有利于肺氣宣降、脾氣上升、胃氣下降,而肺氣宣降正常、脾胃升降有序亦有助于肝氣的調暢。是以,治療肝失疏洩之證,顔老并不局限于肝,還視具體情況加入一些調理其他髒腑氣機的藥物,如宣降肺氣的苦杏仁、桔梗、蘇子,調理脾胃的陳皮、枳殼、砂仁。這樣既可防治肝氣郁結累及其他髒腑,又可通過調理髒腑的氣機而促進肝氣的調達。
用藥遣方,頗有特色
顔老常用的疏肝解郁藥物包括白蒺藜、香附、薄荷、青皮、郁金、佛手、香橼、川楝子、綠萼梅等。這些藥物皆入肝經,解肝郁,理肝氣,然其性能、功效、應用卻同中有異。
疏肝解郁顔老一般不用柴胡,因其性偏涼,且疏肝之力較猛,若用之不當易耗氣傷氣。隻有肝氣郁結較重較久或肝郁有化熱之象時才選用。古人有柴胡能劫陰之說,故有陰傷之征,如舌紅少苔時多避而不用,或少量并合以養陰之品。
對于一般肝氣郁結之證,顔老喜用白蒺藜,因其辛散苦洩,理氣疏肝較柴胡緩慢溫和,無耗氣傷陰之弊,又無升陽之害,适應證較柴胡廣泛。凡肝氣郁結熱象不顯或兼有寒象者多用之。
青皮疏肝破氣作用迅猛,肝郁氣滞、胸脅脹痛較甚或氣滞血瘀、肝脾腫大者用之,因其辛苦溫,故肝郁兼寒者用之甚當,如治寒滞肝脈之寒疝,多以其配荔枝核、橘核、小茴香。然因其性峻烈、沉降下行,雖能疏肝膽,破氣滞,亦多不常用。
香附性平,味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芳香走竄,是疏肝理氣之良藥,故凡肝郁氣滞所引起的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經行腹痛諸病多用香附。一般疏肝多用制香附,若肝氣郁結兼有表證則用生香附,因其既能疏肝又能透表。
薄荷辛涼入肺、肝二經,能疏通肝經氣滞,疏散上焦風熱,故多用之治療肝氣郁結兼有頭痛目赤或咽喉腫痛者。
佛手、香橼性味相近,功效相似,皆為芳香辛散之品,長于疏肝和胃,行氣止痛,用于肝郁氣滞、肝胃不和所緻的脅肋脹痛、脘腹痞悶、嘔吐食少等症。兩藥或合用或單用,但常用佛手代香橼。綠萼梅芳香性平,力緩而無傷陰耗氣之弊,顔老多用于肝胃不和之證。
病案舉例
張某,男,25歲。初診時間:1995年12月29日。
主訴:胃脘部脹悶1個月,加重10天。
現病史:患者1個月前因生氣後感到胃脘撐脹,此後逐漸連兩脅肋部,西醫院曾診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服消炎藥及香砂養胃丸後收效甚微。症狀逐漸加重,胃脘飽脹不适,兩脅肋脹痛,泛酸,納差,嗳氣,咽痛而幹,急躁易怒,大便幹結,兩日一行,小便調,睡眠可,面紅,舌紅、苔薄白而幹,脈細而數。
辨證:肝郁氣滞,橫逆犯脾。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和中。
處方:白蒺藜、香附、郁金、赤芍、連翹各10g,炒枳殼、蘇梗、佛手、綠萼梅、炒神曲各6g,砂仁(後下)5g,生姜3片。7劑,水煎服,日1劑。
服上藥至第5劑,症狀大減,脘部無不适,脅肋無明顯脹痛,食欲減,二便調,情緒穩定,故囑其停藥,以防理氣過之而傷正。
【來源:悅讀中醫,本文部分内容選自《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顔正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張冰主編,顔正華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