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進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起底人類史上一次神秘的遷徙之旅

走進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起底人類史上一次神秘的遷徙之旅

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的陶器碎片 念望舒 攝

東南網2月1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程枝文 林霞 張哲昊)南島語族,是指講南島語系的族群。作為世界上僅有的一種主要分布在海島上的語系,南島語系是世界上分布面積最廣的語系之一:東到智利的複活節島,西至東非海岸的馬拉加西島,北抵夏威夷,南達紐西蘭。據最新統計,該語系有1200多種語言,使用人口近4億人。

關于南島語族,專家們提出過多種不同的起源地及擴散模式。如今,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将南島語族先民的起源指向了中國東南沿海。通過對平潭殼丘頭遺址群的考古發掘,專家學者們推斷,平潭極有可能是南島語族海上遷徙的第一塊踏闆。本期《深讀》,帶你走進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揭秘人類史上一次神秘的遷徙之旅。

溯 源

在遼闊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散布着數以萬計的大小島嶼。這些島上的先民,沒有先進的航海裝置,卻分布在地球近三分之二面積的大洋,不斷繁衍生息。

有意思的是,16世紀的西方探險家在無意中發現,在這些族群的語言中,“對鲨魚、烏賊、蝦子等動物的稱呼卻都一樣”。

不同島嶼上的民族是否有着共同的關系紐帶?經調查研究,猜測被證明:散布小島上的居民不僅體型極為相似,某些語言竟然也是相通的,很多詞彙的發音和意思也幾乎一緻;航海方式和能力,甚至所造出來的船都是一樣的。

于是,這個特殊群體就有了統一稱謂:南島語族。

南島語族的起源和擴散,是過去一個世紀太平洋考古學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有學者根據石锛的類型,推測中國是太平洋地區“有段石锛”的發源地,并進而認為南島語族的祖先應該在東南亞和中國東南沿海一帶。

“到了20世紀80年代,曆史語言學研究認定,中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是南島語族最古老的語言分支。”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院長範雪春說,台灣大坌坑遺址被挖掘後,人們發現它跟太平洋地區的遺址性質相似,從生産工具、生活用器到習俗,都非常接近。

然而,随後的考古發掘——殼丘頭遺址把南島語族的起源地鎖定于福建沿海。

殼丘頭遺址位于平潭縣平原鎮南壟村東北的一處山麓坡地上,距城關約15公裡,是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遺址面積15000多平方米。自1964年被首次發現後,分别于1985年、2004年、2021年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2019年,殼丘頭遺址群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名單;2021年10月,被列入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

引人注目的是1985年的那次考古。當時,福建派出考古隊,對殼丘頭遺址進行首次大規模考古發掘。此次發掘收獲頗豐,共清理出21個貝殼堆積坑和一座墓葬,出土石器、骨器、玉器、貝器、陶器等遺物200多件。“殼丘頭文化跟台灣的大坌坑文化,是一個文化圈裡的東西,他們一定有一個共同的來源。”範雪春說,如此,就把南島語族的“老家”一下子推到大陸來了。

公開資料顯示,南島語族在東南沿海的發源可以追溯到距今12000~7500年左右。距今8000~7000年,是台灣島南島語族形成的關鍵時期;距今6000~5000年左右,出現最早一批跨越台灣海峽的南島語族移民,這也是南島語族祖先首次大規模向太平洋島嶼遷徙。

經過數十年的考古研究,在掌握了中國東南沿海6000年以來大緻的史前海洋文化發展序列的基礎上,将南島語族的文化與東南沿海等史前遺址充分對比之後,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表示:“比較有把握地講,中國東南沿海才是南島語族真正的起源地、出發地。”

求 證

14日,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在平潭史前文化展廳與海絲遺珍展廳,記者看到了許多考古遺存。它們靜靜地躺在展架上,向人們告知:早在6000多年前,這裡就是平潭先民繁衍生息之地,他們在此捕魚、采貝、狩獵,還将“生活情趣”傾注在手工制作之上……

1492年,當哥倫布駕着他的三桅船橫渡大西洋,開啟了人類大航海時代的時候,南島語族的祖先早他數千年就從平潭這塊熱土開啟了征服太平洋的偉大航程。

然而,族群擴散的方式并不簡單。彼時,遠航工具十分簡單,主要是單邊駕艇獨木舟和雙連獨木舟,沒有先進的導航系統,他們借着洋流變化與星星導航,在遼闊海域内來回航行,征服了一個又一個島嶼,這是人類史上偉大的海上移民壯舉。

為證明南島語族遷徙的可能性,一場特殊的“尋根之旅”展開。2010年7月,6名南島語族後人(來自法屬波利尼西亞)登上仿古獨木舟,從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啟程,沿途經過庫克群島、紐埃、東加、斐濟、瓦努阿圖、聖克魯斯群島、所羅門群島、巴巴新幾內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反向沿着南島語族先祖從中國東南沿海遷徙至太平洋諸島嶼的路線,遠航1.6萬海裡後,抵達平潭殼丘頭遺址群所在地,種樹立碑紀念。

此次旅程曆時4個月。這艘被命名為“自由号”的小船長15米,寬7米,重約4噸。“為了讓航行更加貼近原始的狀态,我們沒有帶任何現代産品上船,甚至連友善面也沒有。辨識方向完全依靠觀察星星的位置和洋流的走向,而海中的魚則是我們僅有的食物來源。”組織此次活動的人叫易立亞,是波利尼西亞前總統的外交顧問。

這為“平潭是研究南島語族起源地的關鍵區域”這一學術觀點提供了更多佐證。

2014年,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團隊從位于福建閩江口外馬祖群島亮島上的人骨提取DNA,并以單倍體E為示蹤名額,結果清楚地表明,生活在東南亞群島和近大洋洲地區的南島語族的基因發源地就在福建沿海。

目前,平潭确認共有37處史前遺址,時間從舊石器時代跨越至商周時期。“通過各個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探掘,平潭很可能是法屬波利尼西亞南島語族海上遷徙的第一塊踏闆。”2016年,美國夏威夷大學人類學教授、考古學家羅萊随同福建省博物院考古團隊,到平潭殼丘頭遺址群發掘現場調研,并為平潭史前遺址題寫了這一段話。

2020年,全世界最權威學術期刊之一——《科學》則發表一項重磅科研成果: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付巧妹團隊成功在福建的奇和洞、昙石山和溪頭遺址的史前人骨中提取了DNA,其結果進一步證明:福建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人群是西太平洋地區各島嶼上的南島語族的祖先。

解 讀

如今,平潭殼丘頭遺址群已被考古定性為福建海洋文化肇始的地方,是閩台史前文化之源,是目前福建沿海地區發現最早的一處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也是台灣海峽西岸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平潭也是以被考古學界認為是研究南島語族起源地的關鍵區域。

2017年11月,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正式挂牌。這是國内首個國際性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依托殼丘頭遺址群,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以及平潭綜合實驗區聯合共建。

很快,平潭啟動殼丘頭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建設。整個項目分為公共服務與考古體驗區、核心遺址展示區、南島語族國際文化交流區、南島語族民俗文化村落區、鄉土文化展示區、公園預留區等六大功能區。2019年1月,殼丘頭考古遺址公園獲評為福建省首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坐落于平原鎮上攀村的傳統石頭厝民居建築群之中。“在不破壞原建築特色的前提下,我們對31棟傳統石頭厝進行改造和建設,遵守修舊如舊的原則,将古村落中的傳統民居石頭厝改造成文物展廳、科研用房、會議室以及考古基地服務用房等,并對古村落人居環境進行了整治。”平潭綜合實驗區相關負責人說。

在殼丘頭遺址群龜山遺址保護棚内考古發掘現場,講解員指着一處陶片告訴記者,可以看出此處有3個文化堆積層,最上面這層是該遺址的主要文化期,陶片成片成層堆積,遺物非常豐富,器類很多,質地優劣參半。主要的陶片有灰色、灰黃色、灰褐色、紅黃色等,紋飾有素面、繩紋、方格紋等,生活器具可辨器形有釜、罐、杯、甗等。

據介紹,與殼丘頭遺址不同,龜山遺址的文物更加講究美觀,器物的外觀都有漂亮的花紋,說明先人已經掌握了比較高明的燒制技術。其中有一件缽形釜器皿,材質為夾砂灰黃陶,下腹局部有灼燒痕迹,造型為敞口,表面裝飾為交叉繩紋,是古人用來煮飯的器皿。

範雪春說:“很多人把考古等同于‘挖寶’,實際上我們挖掘出土的大部分是不起眼的破陶片,而非絕世珍寶。然而,這在我們考古人的眼裡,就是寶貝。考古工作者的職責就是從最普通的迹象和物品裡抽絲剝繭,還原我們祖先的曆史和文化。”

“我們将立足于中國東南沿海史前文化,尤其是台灣海峽兩岸史前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工作,加強國際南島語族起源及擴散、閩台史前文化關系等重大課題研究。”近30年來,範雪春在現實與遠古兩個世界之間“穿越”,嘗試解開遠古時代的層層密碼,也希望從曆史的遺存中解讀其蘊含的諸多含義。

推 進

16日上午,實驗區人大工委、實驗區法院、實驗區旅遊文化服務中心和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旨在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建立文化文物司法保護基地。

事實上,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自2017年成立以來,已有廈門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福建資訊學院、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工委黨校等機關将其作為重要的科研、教學基地,陸續入駐開展研究工作。其科教方面作用也日益凸顯,據不完全統計,每月都有三四十場次的集體來訪參觀學習。

2019年10月,平潭召開了首屆“平潭史前文化與太平洋考古論壇”,來自全國各地的40多名文博界專家、學者等前來參會。論壇上形成共識:“平潭要充分發揮文物考古資源優勢,深入梳理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的曆史,積極開展南島語族文化研究與對台交流合作,講好文物故事。”

2021年9月6日—7日,“中國-太平洋島國合作共赢共同發展論壇”在平潭舉辦。來自薩摩亞、密克羅尼西亞等地的代表參訪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圍繞經貿合作、海洋經濟發展等方面進行研讨。

“應通過多學科相結合研究,争取設立國家級課題,加大對南島語族課題的研究力度,來獲得南島語族研究領域的國際話語權,讓研究成果為國際學界所了解和認同。”不少專家學者指出,可以依托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打造全球南島語族專家交流研究成果的學術平台,充分發掘和宣傳平潭曆史文化内涵。

殼丘頭遺址群是一張燙金的文化名片。廈門大學曆史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聞捷為此建議,應通過保護和開發,讓悠久的殼丘頭文化得以傳承,讓平潭的人文與自然齊頭并進,打造多樣化的旅遊形式,進一步推進國際旅遊島建設。

福州大學閩商文化研究院院長蘇文菁說,平潭殼丘頭遺址群代表着閩台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早期文化,從考古學和曆史學角度來說,這進一步驗證了大陸和台灣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海峽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二者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和背景,這賦予了平潭島殼丘頭遺址群更深層次的文化内涵,為推動兩岸進一步合作與發展提供了更加堅實的文化基礎。

“平潭要抓住機會,以考古研究基地為起點,推動南島語族論壇、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南島語族主題村落等落地、發展,把南島語族文化做強做大,助力國際旅遊島建設。”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福建省文物考古博物館學會理事長鄭國珍表示。

在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記者還看到從海壇海峽水下遺址發掘的許多文物。該遺址是中國東南沿海海絲文化重要物質載體之一。範雪春介紹,下一步,平潭将争取福建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落地,規劃建設具有國際水準的水下遺址博物館,逐漸實作海壇海峽水下遺址文物保護工作和考古科研工作的可持續開展。

讀觀點

做好南島語族考古這篇文章

□林霞

平潭殼丘頭遺址群,是我省乃至大陸史前海洋文明的重大考古發現。當塵封多年的神秘面紗被揭開時,考古專家發現,平潭、台灣兩座島嶼在文化遺址上有着共同的風格,台灣稱為大坌坑文化,平潭稱為殼丘頭文化。

這是“兩岸一家親”最真實的曆史印證。平潭是閩台合作交流視窗、國家對外開放視窗,應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擴容“朋友圈”,把南島語族考古這篇文章做出高品質,向全世界講好兩岸故事。

講故事要有好的講述方式和平台。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為兩岸及國際學術界搭建起一個南島語族起源研究和交流的學術平台,平潭要持續通過組織大型文物展覽、舉辦南島語族相關論壇、邀請境内外學術機構參與等方式,加強兩岸學術界在多學科多領域的合作互鑒。

在敦煌,數字壁畫讓“前端觀影、後端看窟”成為可能。平潭可借鑒相關經驗,深度運用科學技術,讓收藏的文物、陳列的遺産“活”起來,讓遊客沉浸式穿越時空進行文明對話和文化交流。同時,還應加速考古行業數字化程序,大力發展數字文化新業态,拓展實驗區文旅産業内涵。

走進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起底人類史上一次神秘的遷徙之旅

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考古現場(資料照片)

走進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起底人類史上一次神秘的遷徙之旅

專家在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考古挖掘。念望舒 攝

走進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起底人類史上一次神秘的遷徙之旅

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裡的遊客(資料照片)

走進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起底人類史上一次神秘的遷徙之旅

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吸引了大量遊客。念望舒 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