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懷孕的征象有哪些?預産期的計算方法有哪些?

女性懷孕後,胎兒在胞宮内生長發育,可以引起孕婦主觀感覺和客觀檢查上的很多變化,這些變化常可作為診斷妊娠的依據,是以稱這些變化為妊娠的征候。妊娠的征候包括症狀和體征兩大方面:

自覺症狀:

月經停止。受孕以後,因為髒腑氣血下聚沖任以養胎,因而月經停止,而且停止的情況常常是由月經正常而停止。

懷孕的征象有哪些?預産期的計算方法有哪些?

惡心嘔吐。約有半數的婦女,在妊娠早期(6~12周),由于血聚于下,沖脈之氣較盛,如果平素胃氣較弱,沖脈之氣即挾肝胃之氣上逆,因而出現惡心、食欲不振及不同程度的區吐,尤其是清晨,胃脘空虛時,更感不适。對于食物的嗜好也發生改變,一般是喜食酸味和清淡的食物,厭食油膩厚味。同時嗅覺特别敏感,對有特殊氣味的食物,容易引起嘔吐。

排尿次數增多。妊娠早期,由胞宮增大,推擠影響膀胱,使孕婦小便次數增多,但是沒有淋漓澀痛之苦。

腰骶部竄痛。妊娠5-10周最明顯,脊柱的腰骶部從下往肩背部會時不時的突然出現竄痛或滿痛感,此并非勞傷腰病,是由于督脈氣血受胞絡阻滞所緻的暫時現象。

嗜睡和情緒不穩。妊娠以後,由于氣血下聚,是以大部分婦女常感疲乏嗜睡。又因陰血養胎而所氣偏旺,是以孕婦容易情緒不安定。

懷孕的征象有哪些?預産期的計算方法有哪些?

體征表現:

胞(子)宮受孕後逐漸變圓、變軟、長大。

宮頸和陰道在妊娠後明顯的呈藍紫色,很軟,陰道分泌物也随之增多。

乳房妊娠後逐漸增大,乳頭和乳暈變黑,乳頭變硬,周圍有小圓結突起,妊娠後期如果擠壓乳房,可得到少量黃色的液體。

皮膚色素沉着。一般妊娠兩三個月後,前額、兩頰及腹中線處有棕褐色色素出現,隻有個别的不明顯。

腹部脹大。妊娠三個月以後,随着胎兒的增長,增大的胞宮向腹部上升,使腹部脹大,并可在腹部摸到胞宮底部。

脈象在受孕開始多見平脈,隻是兩尺略弱。兩三個月後,脈象就要發生明顯變化,一般是兩尺滑利,重按不絕,逐漸發展為六脈俱滑。也有的婦女在受孕開始即寸脈滑數,有别于尺脈。如果一個具有生育條件的婦女,見有上述症狀和體征,即可診斷其為妊娠。

懷孕的征象有哪些?預産期的計算方法有哪些?

測算預産期:

婦女的月經周期一般為28天,即4周左右,妊娠後常把一個月經周期稱為一個妊娠月,懷孕後經過十個妊娠月,即通常所說的“十月懷胎”以後就要分娩了。這段時間共40周,約計280天左右。為了做好産前準備,每一個孕婦都應清楚自己的預産期,了解預産期是不是要一天天計算?不是的,一般可采用以下二種方法:

1.以末次月經計算法。以末次月經的時間推算預産期是目前臨床最常用的方法。

一般以末次月經的第一天算起,月份減3,日數加7所得結果,即為預産期。比如末次月經是2021年4月3日,月份減3則是1,日數加7則是10,那麼該孕婦的預産期是2022年1月10日左右。倘若懷孕是在1~3月,為了計算上的友善,可用月份加9,日數加7,所得結果即為預産期。比如末次月經是2022年2月5日,月份加9則是11,日數加7則是12,那麼該孕婦的預産期是11月12日左右。如果孕婦平時的月經周期超過30天,預産期也要相應地推遲超過一個月的那些天數。

懷孕的征象有哪些?預産期的計算方法有哪些?

2.以症狀或體征計算法。如果孕婦記不清末次月經日期,或月經期不準,或在哺乳期即懷孕,上述計算方法則無法使用,可以根據症狀或體征計算。

按妊娠嘔吐起始日期推算:有不少婦女在妊娠早期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早孕反應,這種反應一般是在末次月經42天(即妊娠6周末)開始,至80天左右(即12周)消失,是以預産期可以從出現早孕反應的42天向後推算至280天,即為預産期。但有些孕婦出現早孕反應遠比42天更早,也有些孕婦從懷孕到分娩,從未出現早孕反應,是以應用此法推算預産期,有很大局限性。

按胎動起始日期推算:胎兒四肢在宮體内的活動稱為胎動,孕婦主觀感覺胎動多在妊娠18~20周(即妊娠5個月)左右出現,從第一次胎動,再向後計算20周左右即為預産期。

按宮底高度推算:如果孕婦記不清确切的末次月經日期,以及早孕反應不明顯或無胎動的孕婦。可用宮底高度來推算預産期。因為妊娠以後,子宮随着胎兒的增長而逐漸增大,并由盆腔向腹腔上升,一般來說妊娠3月末子宮如新生兒頭大,子宮底達恥骨聯合上2~3橫指;4月末子宮底約在恥骨聯合上緣與臍之間;5月末子宮底在臍下2橫指;6月末子宮底約與臍平;7月末子宮底在臍上3橫指;8月末子宮底約在臍上與劍突之間;9月末子宮底最高,中間約在劍突下2橫指,兩側在脅緣下;10月末子宮底又回到8月末的高度,但較8月末時平寬。這樣可以根據子宮底的高度,初步估計妊娠的期限,以及判斷預産期。

上述兩種方法,以末次月經時間計算法較為準确,症狀與體征計算法誤差較大。如應用症狀與體征計算法,可将子宮底高度計算法與胎動計算法結合起來,這樣判斷就更準确些。

【醫學科普,僅供參考,文中素材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