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與中國文學結緣45年(華音環洋)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與中國文學結緣45年(華音環洋)

視訊會議中,橫川伸介紹日本“《人民文學》讀書會”情況。

與中國文學結緣45年(華音環洋)

田村年起翻譯的小說《人到中年》日文版。

與中國文學結緣45年(華音環洋)

北村亮介的《中國成語入門》。本文配圖均由受訪者提供

擺在記者面前的,是一疊字迹密密麻麻的表格,上面用日文詳細記載着時間、地點、出席人數、作品名稱、作者、刊期、報告者、内容介紹等資訊。在“作者”一欄,我們可以看到耳熟能詳的中國作家的名字,如王蒙、高曉聲、史鐵生、蘇童、關仁山等。

這是日本“《人民文學》讀書會”的會報。1976年《人民文學》複刊不久,一群對中國感興趣的日本讀者就自發組織起來,成立了讀書會。45年間,“《人民文學》讀書會”的成員不斷更疊,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始終是這份來自中國的文學期刊。

1月22日,“《人民文學》讀書會”以視訊會議的方式舉辦了成立45周年紀念活動,并邀請中國作協外聯部、人民文學雜志社代表及作家代表參加。新老朋友因中國文學相聚雲端,暢談感想,其樂融融。

因熱愛而相聚

現年82歲的橫川伸曾長期執教于日本東洋大學,現為日本中央大學名譽教授。他還記得讀書會剛成立時的情形:“讀書會是由日本日中學院的幾個教員發起的,他們希望通過閱讀剛剛複刊的《人民文學》,了解中國社會的最新情況。”

上世紀80年代後期,讀書會的活動形式固定下來,每月一次例會,從一期《人民文學》上選一個短篇小說和一個中篇小說進行閱讀,先由兩個報告人分别撰寫提綱,介紹故事梗概,發表讀後感,然後大家一起讨論,并從作品的難易度、趣味度等方面進行打分,最高五顆星。比如王小波1995年在《人民文學》上發表的短篇小說《南瓜豆腐》,被評為易讀度四星、有趣度五星,反映了會員們對這篇作品的喜愛。遲子建的中篇小說《草地上的雲朵》也得到會員們認可,大家打出了易讀度五星、有趣度四星的分數。此外,會員們有時還會臨時增設評價尺度,比如對蔡駿的《戴珍珠耳環的淑芬》,就設了個“懷鄉度”的名額,會員們打了四顆星。“我們不是專業的研究者,而是非常純粹的讀者。很多會員的本職工作和文學無關,參加這個讀書會就是因為喜歡文學,覺得中國小說好看。”會員樋口裕子說。

飯村直子是老會員,參加讀書會30年了。她大學讀的是中文系,但由于工作和文學沒關系,一度與中國文學形同陌路,“直到參加讀書會,才讓我又接觸到中國文學”。

從成立至今,“《人民文學》讀書會”會員最多時近百人,現有的十幾名會員中,有教師、郵局職員、醫生,也有翻譯工作者。讀書會沒有章程等規定,也不收會費,“能存在至今,靠的是會員的積極性。”橫川伸說:“大家的共同愛好是閱讀中國文學。通過《人民文學》了解日新月異的中國,是一種享受。”

從業餘到專業

“能和樋口裕子線上上見面,太高興了!她是我的作品《小姐妹》的日文譯者。我覺得她的翻譯非常嚴謹,她多次通過郵件就文中的一些詞句、地名和我探讨,向我求證。”視訊會議上,作家黃詠梅說。《小姐妹》是發表在2018年第10期《人民文學》上的一篇小說,樋口裕子讀後,很喜歡這個作品,便着手進行翻譯,最終發表在《燈火》(《人民文學》日文版)上。

作為“《人民文學》讀書會”成員,樋口裕子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從一個業餘讀者轉型為成熟的譯者。她曾在中國留學,除了黃詠梅的作品,還翻譯過陳丹燕的《上海的紅顔遺事》、姚鄂梅的《母親大人》等中國當代文學作品。

“這真是一種奇妙的緣分。樋口裕子的翻譯,讓小說中我出生的馬王街,出現在日本讀者面前。她還在地圖中找到了這個地方。”黃詠梅說。

“《人民文學》讀書會”中,不少會員也從事中國文學翻譯工作。已故會員田村年起翻譯過谌容的中篇小說《人到中年》,1984年由第三文明社出版,日文名稱為《北京的女醫生——人到中年》。

北村亮介的《中國成語入門》2012年由風詠社出版,收詞852條,每個詞下面列舉的5個例句,都是從《人民文學》中收集來的。通過他們的巧手巧思,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在日本傳播。

别看“《人民文學》讀書會”标榜“興趣”“業餘”,會員們的提問可非常專業。在視訊會議的交流環節,蔡駿、邵麗、潘向黎和黃詠梅4位中國作家分别就自己的《戴珍珠耳環的淑芬》《黃河故事》《荷花姜》《小姐妹》與日本讀者展開交流。“小說中的這個情節,反映了男女主人公想要接近又互相排斥的心理,我這樣說對嗎?”“主人公起這個名字,有什麼寓意嗎?”日本讀者的熱情和細緻,讓作家們覺得遇到了異國知音。蔡駿說:“他們會關注小說中人物潛在的心理和邏輯,說明他們可以關注到海明威所說的水面之下更大的冰山部分。日本讀者非常認真,也特别注意細節。”

見證中日友好

45年來,“《人民文學》讀書會”與人民文學雜志社的緣分,也成為中日友好的見證。

得知日本有一群熱心讀者自費訂閱《人民文學》,并持之以恒堅持閱讀,2003年和2004年,時任《人民文學》主編的韓作榮和副主編李敬澤在訪日時,分别與“《人民文學》讀書會”部分成員進行了座談、交流。雜志社從2004年開始向讀書會主要成員贈閱刊物。

2008年11月3日至9日,是讀書會老成員印象深刻的一段時間。應中國作協邀請,由日中文化交流協會組派,以辻哲也為團長的“《人民文學》讀書會代表團”一行7人來到了中國。

代表團成員高木晶子至今保留着在人民文學雜志社與編輯們的合影。她說:“我們去了北京、杭州、紹興和上海,見到了傾慕已久的王安憶、劉慶邦、邱華棟等作家,參觀了中國現代文學館、魯迅故居博物館等,還遊覽了杭州西湖、北京京郊爨底下村。”在北京,高木晶子把讀書會活動資料贈送給人民文學雜志社,代表團成員馬雪峰還将她閱讀劉慶邦《美滿家庭》《回家》等短篇小說的體會贈給劉慶邦留念。

橫川伸說:“《人民文學》是我們的命根子,沒有它,就沒有我們的讀書會。作品如果不好看,我們的活動就沒法繼續下去。”他代表讀書會成員說的話,令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既溫暖又忐忑:“有這麼好的讀者,我們感動極了、溫暖極了;也鞭策我們一定要把刊物辦好,把作品品質當作刊物的‘命根子’。”他表示,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而“《人民文學》讀書會”已經舉辦了45年,讀書會的存在為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作出了貢獻,同時也證明,無論世界怎樣變化,中日兩國的文學交流都會彙聚成一股熱流。(記者 張鵬禹)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年02月18日第07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