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15日
柳州雨水停歇
久違的太陽回歸了一下
“限量版”的陽光,各位有曬到的嗎?

今天(2月16日)暖濕氣流發力
雨水根本停不下來!
柳州雨霧蒙蒙籠罩着高樓。
網友三木林曦 攝
這波降雨還未結束
新一輪降雨又準備無縫銜接
接下來幾天都是:
雨雨雨雨雨雨.......
先是“霧+回南天+陰雨 ”
後是 “強冷空氣+降雨+大風+濕冷魔法攻擊 ”
17日,暖濕氣流繼續發力
廣西降雨+霧+回南天還将維持
明天将是濕暖又濕潤的一天
桂西、桂南最高将升到20℃上下
一些地方将出現中度回南潮濕天氣
請大家注意防範
好消息是:
回南天在廣西呆不了多久
冷空氣要來了
強冷空氣後天影響桂北
19日控制全區
廣西的回溫将就此中斷
回南天也将結束!
但是降雨還将繼續
資料圖。今報記者顔篁 攝
18-20日
強冷空氣自北向南壓進
冷暖空氣在廣西交彙
廣西陰雨将打起持久戰
雨勢将加強
一波小雨+中雨+局部暴雨将至
不想感受冷雨的拍打
外出請一定要帶好雨傘!
冷風冷雨中
氣溫也開啟跌跌不休模式
20日将跌到本次過程低谷
全天大部氣溫都在個位數
高寒山區及桂北局部最低氣溫将跌破0℃線
到時雨夾雪、冰凍也将上線!
具體預報
廣西氣象台16日17時釋出預報:大霧藍色預警
今天晚上和明天白天,全區陰天有小雨,其中桂林、柳州、河池、賀州等市的部分地區有中雨,局部暴雨。全區大部有能見度不足1000米的霧、回南潮濕天氣,其中北海、欽州、防城港、南甯、崇左、貴港、玉林、梧州、來賓、百色等市的部分地區有中度回南潮濕天氣。各地最低氣溫:高寒山區2~6℃,桂北6~14℃,桂南14~16℃。
18日,桂北、桂東大部有中雨,局部暴雨,我區其它地區陰天有小雨。高寒山區及桂北局部地區有雨夾雪或冰凍。北海、欽州、防城港、南甯、崇左、貴港、玉林、梧州等市的部分地區有能見度不足1000米的霧或輕到中度回南潮濕天氣。各地最低氣溫:高寒山區零下3~2℃,桂北3~9℃,桂南9~11℃。
19日,桂東、桂南部分地區有中雨,局部暴雨,我區其它地區陰天有小雨。高寒山區及桂北局部地區有雨夾雪或冰凍。各地最低氣溫:高寒山區零下4~1℃,桂北2~7℃,桂南8~11℃。
18-20日,受冷空氣影響,各地氣溫下降8~10℃,局部12℃以上。冷空氣過境時,桂東北和沿海地區有5~6級,陣風7~8級的偏北風。
柳州一周天氣預報
↓↓↓
圖檔截自柳州市氣象局
在“回南天”中
如何保持室内幹燥?
今妹給大家簡單介紹
4個防潮妙招
01
關門窗防水汽入侵
這可以說是最直接,也是最好的防潮方法了。早上或傍晚的時候最好關閉門窗,中午天氣熱的時候稍微打開換氣一陣。在轉吹北風時打開門窗。80%以上的回南天是由于冷空氣南下而消失的。如果天氣預報說有冷空氣南下時,當地風向轉為偏北,就可以放心打開門窗通風了。
02
用熱水加鹽拖地闆
液體的揮發速度和溫度有關,溫度越高,揮發速度越快,用溫水拖地,地闆自然幹得快。而食鹽裡的氯化鎂和氯化鈣很吸水,它們在地闆上幹燥了之後又變成小顆粒,可以讓地面保持幹燥的時間延長。拖完地後,在家門口鋪上一些廢舊紙箱或報紙,減少鞋底把水分帶入。
需要注意的是,加鹽熱水的方式适合陶瓷、石材地闆,木質地闆用熱水即可,不要加鹽。
03
利用抽濕機、空調或暖風機除濕
回南天到來時,利用抽濕機、空調或暖風機。目前市場上的除濕産品主要有空調、抽濕機、暖風機,一般家庭使用的空調都有除濕的功能。
04
室内放蘇打粉、生石灰或木炭
廚房裡的蘇打粉可以吸收濕氣,結塊後可用作清潔劑,刷洗浴缸、洗手台、臉盆等,去油去污兼防黴,效果頗佳。另也可用布料或麻袋裹裝生石灰或木炭後放置于室内各處,使空氣保持幹燥。
天氣乍暖還寒,
是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易發時節,
又經常出現霧和霾天,
我們應該如何保持呼吸道健康?
1、多運動
多運動除了能夠促進新陳代謝,加速血液循環,最主要的作用還是增強人體的免疫力,要知道呼吸道内壁黏膜也是我們免疫系統的組成部分,多鍛煉可有效增強心肺功能。
2、多吃水果
多吃水果有助于提高人體免疫力,水果中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等微量元素,有助于人體合成多種身體所必須的物質,增強對空氣環境的适應能力,增強呼吸系統功能。
3、注意個人衛生
勤洗手、勤通風、勤換衣服、勤換床單,盡可能的愛幹淨,将許許多多的病源扼殺在萌芽狀态,可以有效地減少呼吸道與這些病原體的接觸,進而保護呼吸系統。
4、戴口罩
一旦外出,要養成戴口罩的好習慣,要學會抑制有毒有害物質侵入呼吸系統,将粉塵顆粒用口罩過濾掉,更好地保護呼吸系統健康。
氣候多變,早晚溫差也很大,如果驟然減去太多衣物,極易降低人體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體極易侵入。是以一定要根據天氣變化,适時增減衣服,切不可一下子減得太多。
另外,合理安排飲食,多吃瘦肉、蛋及蔬菜、水果等富含優質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保持生活規律,保證充足睡眠,也可增強抵抗病毒和細菌感染的能力。
綜合 | 廣西天氣、柳州市氣象局、中國天氣、光明網等
來源: 南國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