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民運動足籃球,體教分離與合一

(全文3600字,閱讀需要6分鐘)

先給大家普及一個冷知識,很多人以為我們國家是在1984年才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其實不是。我們國家第一次派遣國家隊參加奧運會,是在1980年,而且參加的正是冬奧會,地點在美國普萊西德湖,紐約州艾塞克斯縣的一個小村莊。有多小?2000年人口普查,普萊西德湖村有2638人,這個體量大家感受下。

全民運動足籃球,體教分離與合一

美國普萊西德冬奧會

最近冬奧會進行的如火如荼,截止到發稿日(2月17日),中國已經收獲了7金4銀2銅,暫列獎牌榜的第四位。已經是大陸曆屆冬奧會取得的最好成績了。冬奧的影響雖然不能和夏奧相比,但也是每四年才一屆的體育盛事,在世界上還是有很大的現象級意義。

有關教育和體育,正常的流程是這樣的:體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學生在念書的同時,去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從國小到中學再到大學,在學習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在體育領域的經競技水準,等到了大學畢業之後,會有職業運動隊從學校裡面選擇,看哪些學生天賦比較好。天賦比較好學生,就去打職業聯賽,剩下那些普通一點的學生打不了職業也沒關系,因為大家都已經順利完成了教育。

這樣做有一個好處,這些受過教育的孩子,不僅得到了文憑,而且自己的知識水準和對世界的認都是完整的,有利于長期發展,這就是體教合一。

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的競技體育和青少年訓練基本上是就是“體教合一”的狀态,早期參加奧運和遠東運動會的運動員,大都是來自學校。但當時咱們國家是個啥情況大家也都清楚,整個國家的競技水準都偏低, 是以自然是不會有啥好的成績。

新中國成立之後,剛剛經經曆過百多年的戰亂,國家積貧積弱,經濟落後,百廢待興。這個時候競技體育就擔負起了促進新中國外交的曆史職責,成績直接和國家榮譽挂鈎。既然要出成績,那就需要集中力量辦大事。

如何集中呢?1952年,國家集中了當時所有的資源、人才成立了一個新系統:國家體育總局,專門負責搞體育。體育總局從全國的幾億的人口規模中挑選出那些年紀小、天賦好的運動健将,然後把大家集中在一起,一心一意地訓練、出體育成績,至此,體育從教育中被剝離了出來,成為了單獨的一個領域。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體教分離”。

體教分離以後,因為有了專攻的方向,我們國家的競技體育快速發展,為新中國打開外交局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上世紀70年代,蘇美處于冷戰時期,正好我們和蘇聯的關系也有點緊張,于是便和美國聯系上了,這個契機就是著名的“乒乓外交,小球推動大球”。到了1979年,中美終于正式建交,第二年我們就應資本主義大哥的邀請,去參加了大哥舉辦的1980年冬奧會。

全民運動足籃球,體教分離與合一

為啥國内很少有報導,首先是我們國家派去的人很少,隻有28名男女運動員,而且第一次參賽嘛,重在參與,意在交流,成績上凄慘了那麼一點點,一塊獎牌都沒撈到。是以當時的大佬們便讓低調處理,能不報導就不報導。

但到了1984年洛杉矶奧運會,當時美國、蘇聯還在鬧别扭,是以蘇聯壓根就沒有參賽,是以一些原本屬于蘇聯強項的獎牌就被我們國家的健兒給拿了。中國取得了15金、8銀、9銅,位列獎牌榜第4名的好成績,雖然多多少少有一點水分,但是成績還是實打實的,自然是要好好宣傳一波了,媒體争相報導,是以1984年奧運會在國内的影響力就很大,成為了中國人心中的一個烙印。

再到1988年漢城,出問題了。

首先舉辦地點是在南韓,這個國家吧,大家平時上網要是稍微關注點外國新聞,就知道是個啥德行。我就說一個事,前幾天冬奧會的短道速滑項目運動員李俊瑞、黃大憲因為犯規動作明顯,被判無緣決賽。南韓媒體不滿比賽現狀,卻将錯誤歸咎于冬奧會裁判身上,并認為是裁判做出了錯誤決定才導緻運動員們無緣金牌。南韓代表團對此也向國際體育仲裁庭上訴,有位體育界的著名評論員,說了這麼一句話:“想想以前南韓做的那些事,就算喊冤,也輪不到他們。”

全民運動足籃球,體教分離與合一

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查查曆史,漢城奧運會的影響力在全世界上都是排的上号的。

其次是,蘇聯、民主德國及東歐等國家都參加了本屆奧運會,競争比上屆激烈得多。蘇聯以碾壓級的表現瘋狂奪得了55枚金牌、31枚銀牌、46枚銅牌,雄踞獎牌榜第一。獎牌就那麼些,别人拿了我們自然就拿不到了,是以我們國家隻取得了5金、11銀牌、12銅,排在獎牌榜第11,和洛杉矶那一屆相比出現了巨大的落差。

也許在大家今天看來,這并沒有什麼,競技體育嘛,成王敗寇,哪有人能一直赢下去?

但在當時可不行,奧運會是國家大事,成績可是和國家榮譽挂鈎的,在這種為國争光的大舞台上,取得了這麼差的成績,一下就刺激了全國人民的神經。最著名的就是李甯,84年洛杉矶獨攬3金2銀1銅,88年漢城什麼也沒有(這個原因比較多),在當時竟然被視作恥辱,回國之後甚至被人寄過刀片。

而且這個影響力很快就波及到了國家層面,準确的說,是波及到了體育總局。于是總局為了重新振奮人心,成立了“奧運争光計劃”,用最經濟、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在國際大賽上争金奪銀。

哪些項目獎牌多,我們就培養哪些方面的人才,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乒乓球,有男單、女單、男團、女團4枚金牌;還有跳水,有3米台、10米台,男子、女子、男雙、女雙8枚金牌。至于擁有更多單項金牌的體操(18枚)、舉重(15枚),更是重點培養方向。而且這些項目還有個好處,人沒有那麼多,所占資源沒有那麼大,很适合搞集中選拔。

很快“奧運争光計劃”就收到了成效,中國在後來的幾屆奧運會上,都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我們的跳水、乒乓球、舉重團體在國際賽場上也有了“夢之隊”的稱呼。

全民運動足籃球,體教分離與合一

中國曆屆奧運會成績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以51枚金牌(後因興奮劑扣除3枚)登頂獎牌榜,通過奧運金牌給大家帶了的榮譽感,至此也達到了頂峰。

但是吧,凡事總有兩面性,金牌榮譽的背後,是有一點代價的。國家的資源隻有那麼多,既然都投入在了那些金牌多的項目上大量投入,那麼那些金牌少、人還多、所占資源也多,我們還拿不了獎牌的項目,自然就要适當的少投入,甚至可以計劃性地選擇放棄。

沒錯,就是足球、籃球。

足球、籃球本來是全民運動,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我們國家大多數的省市自治區、甚至還有軍區,都是有自己的足球、籃球隊的,甚至各個地方還有各種各樣的比賽。這些地方隊,每年都可以給國家隊輸送大量的職業運動員,而且這些運動員因為長期征戰,都有着相當高的競技水準。是以那些年中國的足球、籃球國家隊到了國際賽場上,雖然很難拿到比較靠前的排名,但總體來說還是有一定的競争能力的,在亞洲也是擁有着頂尖水準的。

但是随着“奧運争光計劃”的執行,國家資源的傾斜,80%的地方隊都被解散了。很好了解嘛,一支足球、籃球隊需要多少人,要占多少地方,後勤保障要有多少人,搞到最後能拿多少獎牌?把這些資源用在跳水、乒乓球這些項目上,又能拿多少獎牌。

随着地方隊的解散,國足、男籃國家隊再想招人,就隻能去職業聯賽裡面找,問題是,沒有那麼多的比賽、聯賽,自然也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職業運動員了,中國基層的體育人口開始大量減少,因為少了競争,所有運動員本身的競技水準也出現了下滑,結果就導緻了整個國家的足籃球競技水準的下滑。

全民運動足籃球,體教分離與合一

08中國男籃

之前網上總有人吐槽國足、男籃,說什麼十幾億中國人找不出幾個打球的、踢球的,那是因為咱們的體育人口本來就比人家少的多,體育人口和人口總量是兩個概念。

目前在中國足協注冊的球員約有20000人,20000人裡包括職業球員和業餘球員,數字與真正參加足球活動的人員數相差甚遠,真正的職業球員隻有900人左右(14億人口啊)。作為對比,冰島的國家總人口約32萬,注冊球員數量為2.1萬,也就是說,每15個人中就有一個足球運動員。這個體量占比壓根就不是一個級别的。

但在當時,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全民運動是要有大量設施、建設為基礎的,在國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們隻能做出那樣的選擇,這也是“奧運争光計劃”背後的辛秘。

到了後來,我們國家的國力逐漸上去了,經濟水準也開始買入世界前列,國家就想把足球、籃球重新抓起來,但是已經有點困難了。

長期的“體教分離”,讓“搞體育”不是正經工作這個意識影響了很多人,在我小時候,極少有家長願意從小在體育方面培養孩子。因為在基層的投入不足,在“足籃球”這些項目上,甚至漸漸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斷層現象,擁有高水準的運動員變得鳳毛麟角,國家隊在國際賽場上的競争力也日趨衰落,中國籃球、足球痛苦地進入了沒落的幾十年,直到今天。

尾聲

我們國家如今正走在複興的道路上,其中體育也是一個大的方向。之前國家用“體教分離”實作了在奧運會賽場上的争金奪銀,因為這是提高我們的國家集體榮譽感、歸屬感最好的辦法。但是這些年随着我們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國際影響力的上升,大家對國家的榮譽感開始變得多元化,對奧運金牌的意識開始逐漸淡化。

全民運動足籃球,體教分離與合一

中國跳水“夢之隊”

最明顯的就是東京奧運會,中國健兒出發之前網友在網上送出祝福:平安歸來最重要!後來即使在最後一天被美國反超了金牌總數,國内的反應也不是太大,僅僅是略帶遺憾地接了受現實。中國健兒歸國之後,依然受到了大家的熱愛與追捧。

是以歸根結底,這還是取決于國力和文化。如果說“體教分離”是一時之需,那麼當我們不再隻把目光盯在“金牌”上面,而是能更好地享受體育比賽本身的競技魅力時,我們便擁有了整個民族的自信心,到那時,教育、體育,總是要回到它原有的樣子的。

(全文完,謝謝觀看)

全民運動足籃球,體教分離與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