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一天,我走了8488步,每一步都如此不同

作者:醜故事
那一天,我走了8488步,每一步都如此不同

主筆 團團

01

2月4日,大年初四,立春。杭州綿綿雨雪天氣裡難得一個晴天。

我突然想去爬山。

上一次爬寶石山,已是幾年前,腦中留有的記憶很模糊,隻是覺得挺累。

又有好幾回,先生提議去徒步登山,最後都因我的推托而作罷。

一直不喜歡爬山,隻要想到即将走上數不盡的台階,就感覺頭皮發麻,心跳加快,全身上下都在抗拒。

但就在年前,1月7日的一次“姗姗而行”中,我體會到了關于“走路”截然不同的感受。

那一天,我走了8488步,每一步都如此不同

這天午後,我們一行人從楊梅嶺村出發,沿着青石闆路緩緩邁步,一直走到理安寺。

每個人都走得很慢,很專注,仿佛兒時第一次學步般有幾分蹒跚,但又無比踏實。

一個步子接着一個步子,每邁出一步就在心中默念一個數字。腳底與青石闆路全然接觸,碰撞出一個個新數字。

眼前的景象緩緩向後移動,樹木,行人,落葉……所有景象都進到了眼睛裡。鳥鳴,人語,風聲……所有聲音都流入了耳朵裡。

大腦是空空的,呼吸是悠長的,像一次徹徹底底的清掃,把多餘的、冗雜的浮躁與焦慮都清出身體。

直至爬上理安寺前的高高石階,隻覺身體發熱,微微冒汗,每個毛孔都張開了。

坐在法雨亭中,一杯熱茶下肚,更覺身心舒暢,從頭到腳都清清爽爽的。

那一天,我走了8488步,每一步都如此不同

原來走路可以這樣不同,原來爬樓梯也可以這樣享受。

這一天的姗姗而行,讓我覺察到自己的身體,也帶給我平靜、喜悅和美好。

這樣的感覺要是能在生活中延續,該多好?

02

“爬山”的小小念頭悄然升起,不久,屋外立春的陽光便灑遍了心中的角角落落。

那麼,即刻出發吧。

下午1點35分,我和先生一起來到曙光路69号的“黃龍洞”入口處。

我們沿着長長的林蔭道一路深入,先生走在前面,我低頭走在後面。

這時手機正響個不停,我一邊走路一邊回着消息,慢慢竟忘了腳下的路,也忘了自己身在何處。

嘭!腳下一個趔趄,我重重撞在了遊客入口的鐵圍欄上……

好疼!眼前發黑,我捂着肚子,艱難地走了幾步,癱坐在不遠處的長椅上。

旁邊傳來一個大爺的笑聲:小姑娘,看點路啊!

蜷縮在長椅上好一會兒,我漸漸回過神來,肚子還在隐隐作痛。

先生看着面色蒼白的我,無奈地搖搖頭:“你今天還能爬山嗎?”

我微微點了點頭。心中一陣接着一陣的後悔。

這就是不專注的下場啊,平時又有多少個當下,是這樣無知無覺的?

非得重重一撞,才能醒悟嗎?

那一天,我走了8488步,每一步都如此不同

03

繼續上路,我仍舊走在先生後面,低頭看着路面,一言不發。

經過投緣池,月老祠,緊接着就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小徑。

望着面前一直通往高處的狹長石階,我突然有點挪不動腿。

做了一個緩慢的深呼吸,安靜下來,我告訴自己:

再試一次。就像“姗姗而行”時那樣。

什麼也不想,隻是一步接一步地邁出步子。去經曆,去感受,看看,結果會有什麼不同。

伴随着悠長的呼吸,我心中的念頭一個個升起,落下,如流水般,不停不駐。

手指開始有點微微的酥麻,掌心中盤旋着一股若隐若現的暖意。

我擡起左腿,邁出,一隻腳穩穩當當地踩在石階上,腳底亦有一陣微弱的電流穿過。

接着邁出右腿,将右腳掌全然地踩上石階。

腳底的感覺,向上升起,經過小腿,大腿,髋關節,脊柱……緩緩蔓延全身。

一步,兩步,三步……不疾不徐地邁着步子,心中默念着數字。

整個人像是在這裡,又好像不在這裡;像是融進腳下的寶石山中,又好像是鑽進了什麼别處;像是在前進着,又好像凝固了一般……

那一天,我走了8488步,每一步都如此不同

04

我們沿着迂回的林間小路,走上四百級石階,來到初陽台。

位于葛嶺之巅的初陽台,相傳為葛洪煉丹所置,每當清晨日出之際,四山皆晦,台上已明;瞬息間,旭日露臉,霞光萬道,紅滿東天……

那一天,我走了8488步,每一步都如此不同

步上一道赭紅色的石梁,就是被衆人簇擁着的初陽台石亭了。

亭中刻着“初陽台”三字的石碑周圍,早已站滿立春登高踏青的人們。

在人頭攢動的縫隙裡,我依稀能看到東南方向碧波蕩漾的西湖和湖東樓宇連天的杭州城區。

那一天,我走了8488步,每一步都如此不同

此時,一位老人走了上來,他光着膀子,脖頸上搭着一條毛巾,渾身隻穿一條墨綠色棉布單褲和一雙白色運動鞋,手裡提着一個大大的保溫壺。

老人平頭花白,皮膚曬得黝黑,額間有幾道深深的皺紋,看着已過七旬,但他兩頰微紅,眼神明亮,氣色很好。

老人走上石亭,也不看前面喧鬧的遊人,自顧自伸展開雙腿,呈九十度,穩坐在兩道垂直相交的石欄上。

陽光直射着他的脊背,仔細看,還能見到細密的汗珠。此時山上的氣溫,還不到五度……

我走上前問候老人:“大爺,您冷不冷啊?”

老人操着一口杭州方言笑着說:“莫事體莫事體,習慣了,偶們每天子都來的。”

“年紀大了,鍛煉鍛煉身體!”他又換成國語,朝我說了一句。我笑着朝他比了一個大拇指。

我剛準備走下石亭,便聽見身後一對母子的對話:

母親急切地說,這裡風太大,要着涼的,趕緊走。

兒子喊道,我不冷,我不冷,再玩兒會。

此時的初陽台上,陽光灑滿角角落落,正一寸一寸地溫暖着冬日山林。

05

下了初陽台,一路向東,山色蔥茏,曲徑幽深,少遇遊客,我們走了不到十分鐘便來到抱樸道院。

那一天,我走了8488步,每一步都如此不同

這座道院因東晉道士葛洪曾在此煉丹修道而得名。傳說葛洪在這座山上,經常為百姓采藥治病,在這裡做了許多為民的好事。

抱樸道院是目前全國對外開放的二十一道教重點宮觀之一,浙江杭州僅此一座。舊時,抱樸道院與黃龍、玉皇并稱西湖三大道院。

道院四周皆是黃色圍牆,瓦蓋如鱗,起伏若一條黃色遊龍,被稱為“龍牆”。

那一天,我走了8488步,每一步都如此不同

正殿是葛仙殿,奉祀“抱樸子”葛洪。葛仙殿的東側有紅梅閣、抱樸廬和半閑堂,皆精巧别緻,為典型的南方庭院式建築。

我和先生走進正殿敬香,突然一個壯小夥從後面跑了進來,一個大步便跪倒在神像前。

他雙手合十,舉過頭頂,連連叩拜,嘴裡一陣念念有詞。

拜完葛仙翁便又急着去拜左邊的财神爺,他跪在墊子上,閉上眼自言自語,接着猛地俯身下去磕頭,隻聽得重重一聲。

再起來再下去,他如此叩拜三下,便又小跑着出去了。

走出殿外,我看見一位道姑身邊簇擁着一群男男女女。

其中一位長卷發的中年女性,擠進人群裡,彎着腰,把頭湊近道姑耳邊,急急問道:“道長,幫我看看我家的虎年運勢,主要是孩子的運勢,平時要注意什麼……”

道姑也不看她,擺弄着手裡的黃符,低聲說:“你放手,他就好了……”

那一天,我走了8488步,每一步都如此不同

我和先生都是第一次進道院,以前隻在外面路過,便決定再往上走走。

踏着窄窄的石梯宛轉向上,右邊是一堵五顔六色的牆壁,牆壁上寫着《百裡負米》,裡面寫着鐘由孝的故事。

走到頭便看見高處的殿前挂着一塊牌子,上面寫着“太極閣”。

那一天,我走了8488步,每一步都如此不同

這裡是道院的最高點,太極閣下有一塊觀景露台,在這兒能縱覽西湖勝景。今日空中晴朗無雲,一眼便能望到南線九曜山,玉皇山一帶的山峰。

遠處山峰似屏障,西湖如明鏡,斷橋白堤仿佛一條錦帶,在湖光映照下,秀美多姿。

那一天,我走了8488步,每一步都如此不同

我和先生在露台上打了一會兒拳,身邊的長椅上坐着剛才那位行色匆匆的壯小夥,他一直低頭擺弄手機,不看風景,也不看我們。

不一會兒又來了一對老夫妻,他們穿着登山服,背着雙肩包。兩人看完景便坐在長椅上休息。

老爺爺拿出一個橘子,慢慢剝着,剝完又分了一大半塞到老婆婆手裡。吃完橘子,他們有說有笑地走了。

離開道院前,我看見露台角落裡的一株梅花,正淩寒獨自盛放。

它紅得肆意,美得脫俗,不為取悅他人,隻為自在自得。

那一天,我走了8488步,每一步都如此不同

06

登上蛤蟆峰的時候,腿已經有點軟了。

數了又數,已數不清有多少級高高低低的台階,我的背上正冒着熱氣,腳底有點疼,腿肚子正酸軟着……

那一天,我走了8488步,每一步都如此不同

先生站在峰頂眺望西湖

蛤蟆峰光秃秃的,沒路可上,我們隻能手足并用爬上去。山岩表面,被雨水侵蝕成凹凸不平的疙瘩,狀如蛤蟆粗糙的表皮。

有人說,蛤蟆峰是以得名。也有人說,蛤蟆峰得名,是因為從西泠橋上看,它像一隻向天蛤蟆。

那一天,我走了8488步,每一步都如此不同

其實從不同角度看蛤蟆峰,會有不同的形态:從斷橋白堤上望,它像古人戴的頭巾,是以又叫巾帻峰;宋代的林逋在詩中這樣寫道:巾帻峰頭烏桕木,微霜未落葉子紅。

從孤山東麓看,它又似一頭獅子,是以又叫獅子峰。這塊山岩是寶石山最高點,巍然兀立,又名鳳翔石。 攀上蛤蟆峰,俯瞰西子湖,這裡是視野最開闊處,是縱覽西湖風景的最佳觀景地。

那一天,我走了8488步,每一步都如此不同

我還記得第一次登上蛤蟆峰是大學的時候。

冬夜,和朋友們坐在涼涼的大石塊上,擡頭能依稀看見幾顆星星,向遠處望,是夜幕中燈火闌珊的湖濱。

另外兩處亮光,一個是雷峰塔,一個是城隍閣。

夜西湖,靜谧中不失光華璀璨,它的美一直留在我心裡,隻是再沒想起過。

再登蛤蟆峰,也是個晴天。我和先生坐在峰頂的大石上野餐,陽光很暖,曬得凹凸不平的石面微微發燙。

湖面倒映着湛藍的天,天上飄着軟綿綿的雲,風吹漣漪起,粼粼波光似落在湖中的一顆顆閃光寶石。

今日登蛤蟆峰,隻看了西湖一眼,過往的一幕幕便如流水般湧現。

屬于這裡的記憶,它們從不曾被抹去,隻是漸漸遺忘,隻是尚未拾起。

那一天,我走了8488步,每一步都如此不同

07

下山時,時間剛過四點,日頭西垂,山裡多了幾分寒意。

我們從蛤蟆峰攀爬而下,又繞着保叔塔靜靜走了一圈,沿石階一路下山。

那一天,我走了8488步,每一步都如此不同

走過無人問津的寶石山造像,走過銀杏葉鋪滿的大佛寺遺址,再出了北山街,便是斷橋。

湖中寒水映殘荷,冷風搖枯枝,清風透骨,它們在陽光下留下片片倒影,支滿湖面,猶如一幅韻味無窮的水墨丹青。

那一天,我走了8488步,每一步都如此不同

“浮影殘妝,臨水斜陽。荷香依稀辨,殘影已滿塘。”

而斷橋上人來人往,好一派蓬勃的熱鬧景象。

那一天,我走了8488步,每一步都如此不同

“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自今日起,任這風霜雪雨中寒意料峭,萬物即将複蘇,一切隻待迎春盛放。

回到家中,已是晚上,一看手機,發現自己今天竟走了“8488”步。

很滿足。

今天爬山,感受到的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

因為“姗姗而行”,走路時帶着正念,全身放松、舒暢,勁頭十足。

今天走過了8488步,每一步,都是如此不同。每一步,我都看到了不同的風景。人、物、景在眼前在身邊川流不息,我把它們盡收眼底。

其實它們一直都有、都在,隻是這一次我才真真切切地看見。

那一天,我走了8488步,每一步都如此不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