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想打鐵啊?去大德路啦!(葉曙明)

作者:葉曙明

作者 葉曙明

大德路是廣州的南城牆所在,路東是歸德門。城外是宋代的外貿碼頭——西澳。在城内有一座建于唐代的護國仁王禅寺,但在明代已破敗不堪,蓁莽荒穢了。廣東提學魏校大毀廣東寺廟時,把仁王寺改建為紫陽書院。如今寺院也沒有了,書院也沒有了,原址已變成了熙熙攘攘的大德市場。

在大德市場對面,有一條鐵爐巷。清初平南王、靖南王占據廣州後,在城裡設了兩個專門鑄造兵器的鐵局,一個在六榕路鐵局巷,另一個就在詩書路的鐵爐巷。這兩條巷子迄今尚存。鐵爐巷靠近大德路,也就是在當年的城牆腳下。

如今的鐵爐巷,再也看不到鍛鐵的爐火了,再也聽不到工匠們的吆喝聲了。然而,三百年前的鐵爐巷,曾經是爐火熊熊,火苗随風箱的節拍噴吐上竄,映照天空,晝夜不絕;鐵匠們光着膀子,一手握錘,一手握鉗,在鐵砧上叮叮铛铛地敲打着燒得通紅的鐵器,然後把放入水槽内淬火,随着一聲“吱啦”的爆響,白煙轟然冒起。這曾經是鐵爐巷裡的百年經典場面。

想打鐵啊?去大德路啦!(葉曙明)

打鐵爐的火光

據史書記載,在鑄兵局中,有一個跟随清軍從關東南下的鐵匠龐秉權,工藝純熟高明,打造的刀槍兵器,精利絕倫,刀室鞘柄,鑄有精美的鎏銀團鶴紋,簡直就像藝術品。任何行業都有自己的龍頭,鐵器行業的龍頭就在鐵爐巷。然而,由于清代廣州從大北門至歸德門,都屬旗界。大德街(今大德路)起,沿尚果裡、拐角樓、鐵爐巷至詩書街(今詩書路)南段是鑲黃旗駐地,無法形成商業市場。

到民國以後,随着清廷的傾覆,八旗也失去了往日的威勢。冷兵器的時代結束了,打鐵鋪也要轉型,從打造刀槍劍戟,變成要打菜刀、鐮刀、火鉗、鍋鏟了。城牆拆掉後,開辟了一條大德路,鐵爐巷的磁吸效應開始顯現。城内許多鐵器作坊都慕名而來,一間間的五金鐵器鋪,沿街鱗列,焊鐵焊錫,焊銅煲銻煲;許多廢鋼鐵、廢有色金屬、舊小五金雜件的舊貨店、收買佬,也聞風而來了,爛銅、爛鐵、爛銻煲,爛爛都買。馬路才開辟幾年,就變成了一條五金鐵器專業街了。

想打鐵啊?去大德路啦!(葉曙明)

打鐵作坊

鴉片戰争後,由于大量洋鐵、洋釘、洋針等金屬制品湧入中國,對中國傳統的冶造業形成巨大沖擊。就以鐵釘而言,傳統的鐵釘是方形的,但自從圓形的洋釘進口後,方釘的市場被搶奪一空。廣州的五金制造業急謀對策,1921年,長安金屬制品廠在大德路開業。從1928年開始,廣州的鐵器作坊都改用進口優質鋼材,學習國外工藝技術,模仿洋貨,生産洋釘(圓鐵釘)、洋鎬(十字鎬)、番鏟(鋼鏟)、扳手、鉗子等,除了在本地市場銷售外,還銷往東南亞各國。

僅大德路一帶,就聚集了鉛銅鐵制品業戶長泰、和興、全興隆、源發、海長春、正利以及八達螺絲廠、泗元剪鐵店、廣利拉絲店、生隆鐵工廠等十餘家,大部分是前店後廠,生産和銷售鎖、滾珠、軸承、彈簧、釘、鋸條等五金制品。

想打鐵啊?去大德路啦!(葉曙明)

想打鐵啊?去大德路啦

廣州的牙雕、玉雕、木雕和金銀首飾都是有名的傳統工藝,20世紀30年代,僅廣州一地就有千餘家雕刻店,上萬藝人,他們的雕刻工具,大部分都是到大德路一帶的五金店選購的。廣州不計其數的酒樓、茶樓、大小食肆的鍋鏟盆勺,也到大德路采購。四鄉農民也來購買鋤頭、犁耙、鐮刀;各行各業用的刨刀、鋸條、鞋鉗、簡易扳手、花色鉗、鋼鏟、十字鎬、鋼锉、鐵錘等;市民日常生活中用的五金制品、廚房鐵制器皿,大德路都應有盡有。

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争在北方已經打響了,而南方暫時還沒有成為戰區,于是北方的商人紛紛南下廣州,采購進口五金器材、零件、鉛水線、黑白鐵皮、鋼闆等,使廣州的五金商業盛極一時。但這段時間隻維持了很短時間,1938年廣州就淪陷了,五金工商業因涉及“軍用物資”,成為日本人重點壟斷、掠奪的行業,本地的商業戶紛紛遷往香港、粵北等地。

日本人占領廣州後,在大德路建了一座本願寺,供日軍朝拜。惡名昭著的杉元株式會社也設在大德路,專門在本地大肆搜購五金器材和舊銅鐵,作為戰略物資,全部運回日本。太陽旗陰影下的大德路,充滿了兇邪的煞氣,廣州人無不望而生畏,繞道而行。

抗戰勝利後,本願寺被中國人拆毀了,杉元株式會社也關閉了,大德路才逐漸恢複了五金的商業特色。

(圖檔來自網絡)

讀本号文章,品嶺南往事:

走進十三行的“鬼樓”

廣州公共汽車的身世

我熟悉的那條鐵路已經不見了

回憶端木蕻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