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01年,重修雷峰塔挖出一座地宮

作者:知鑒明史

2001年,浙江電視台發起了一場特殊的直播,直播對雷峰塔地宮發掘的全過程。

雷公塔想必大家都知道,不僅是《白蛇傳》故事中,鎮壓“白娘子”的寶塔。也是“西湖十景”之一的“雷鋒夕照”。

西湖旁居住的老一輩的人們都說,如今的雷峰塔是新造的,老的雷峰塔早就塌了。他們說得并不錯,雷峰塔确實很久之前就已經倒塌,直到1983年國家才準許重建。

2001年,重修雷峰塔挖出一座地宮
但重建之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卻用了重大發現,雷峰塔之下,有一座地宮!而這座地宮,在之前從未被發現過。

重建雷峰塔,遺址之下竟别有洞天

2000年,研究所開始派人挖掘清理雷峰塔的遺址,8000多平方米的廢墟之中,存在着大量的殘骸,經過調查和研究,研究所也得出了雷峰塔塔身、塔基的形制、材料和結構。為施工隊伍節省了不小的負擔。

也就是在這次調查和研究之中,他們發現了雷峰塔塔心室的下方,存在另一個空間,也就是所謂的地宮。

2001年,重修雷峰塔挖出一座地宮

将這件事情報告給上級之後,上級也對此非常重視,最後決定,在2001年3月11日,正式對雷峰塔的地宮進行發掘。

在正式發掘雷峰塔地宮以前,浙江電視台也被允許直播報道這件事情。雷峰塔在群衆中知名度較高,這次曝光有助于群眾了解古代文化和古文物的重要性。

于是,在發掘當天,考古隊的從業人員還沒完全到達之時,記者們卻都早早地等候在了附近。見到這個陣仗,從業人員也隻能苦笑應對。

2001年,重修雷峰塔挖出一座地宮

畢竟,直播發掘地宮這件事,可謂是前所未有的。直播期間,從業人員的每一個步驟,地宮内出現的每一個文物,都會完全呈現在全國觀衆的面前。

早上九點,從業人員正式開始發掘地宮。在之前,他們已經對地宮進行了較為完整的勘探,是以發掘步驟也都已經明确。但其實,每一個從業人員心裡都沒底,雷峰塔建成至今已經過了這麼多年,中間還被摧毀過,說不定地宮裡早已空無一物了。

雖然這麼想,但從業人員們還是按部就班地開始了發覺工作。第一步,他們需要先把壓在地宮蓋闆上的頂石搬走。

2001年,重修雷峰塔挖出一座地宮

這塊頂石并不算巨大,但其重量卻達到了750公斤左右,如此重量定然不是人能夠搬動的,于是他們架起了能夠稱重三噸的滑輪組,對其進行搬運,并在巨石剛被搬開之時,就在下面墊上了不少的鋼管,防止滑輪組出現故障。

地宮内地形複雜,頂石無法完全搬離,隻能先擱置在一旁。而這個工作,也隻能由人工完成。年輕的隊員身先士卒,跳進地宮頂準備拿鋼管将石頭撬開,但卻沒能注意到,滑輪組其中的一個滑輪,出現了問題!

随着一聲巨響,其中一個滑輪突然分離,鐵鍊瞬間繃直還是下滑,所有人都還沒來得及反應,頂石就重重地砸了下去!

2001年,重修雷峰塔挖出一座地宮

萬幸,之前墊在下面的鋼管,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頂石穩穩地停在了鋼管上,并未砸到下面的文物。而那個年輕的隊員,也隻是受到了一些驚吓,沒有受傷。

滑輪很快被修好,幾個有經驗的隊員将年輕的隊員換了下來。随着巨石慢慢挪動,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裡,剛剛的巨石雖然并未砸進地宮,但産生的震動是否會導緻一些較為脆弱的文物損壞?隊員們的心情異常激動,他們太想知道,巨石之下到底有些什麼,但又害怕看到,裡面的文物由于剛剛的疏忽已經損壞。

2001年,重修雷峰塔挖出一座地宮

在這樣複雜的心情中,頂石終于被挪到了一旁,一個鏽迹斑斑的鐵函,正處于地宮的正中央。而在鐵函旁邊,還伫立着一尊佛像。

發現舍利函,鐵函之中還有一座塔

除了鐵函和佛像,鐵函之下還壓着大量的銅錢,銅錢之中,還夾雜着玉錢、瑪瑙、銅鏡等物品。

看到這些物品,衆人的心中都冒出了一種猜測。莫非,這雷峰塔下,真的住着白娘子?不然,這些首飾又該如何解釋?

2001年,重修雷峰塔挖出一座地宮

說不定,鐵函裡真的有一條白蛇?

其實,這些玉器和銅鏡之類的飾品,是佛教中供養舍利的“七寶”,也就是說,鐵函裡并沒有白蛇,但很有可能是舍利子之類的東西。

從業人員首先把佛像給拿了出來,小心翼翼地放在鋪有軟布的木盒之中。佛像由金屬制成,做工極其精緻,造型也十分精美,每個接到佛像的人,都生怕一個不小心,把佛像給弄壞。

除了這個佛像,最引人注意的莫過于碩大的鐵函。由于鐵函表面鏽蝕嚴重,如果随意移動鐵函,很有可能會導緻鐵函内的文物受損。是以,從業人員不得不拆掉一面牆來擴充作業範圍,使得鐵函能夠完整地出土。

2001年,重修雷峰塔挖出一座地宮

好在,這些努力都沒有白費,在忙碌了9個小時左右之後,考古人員用木闆拖住鐵函底部,再用繩索将鐵函固定之後,終于将其搬出了地宮。

一出地宮,從業人員便馬不停蹄地将鐵函送到了浙江省博物館庫房,嚴加保管。

直到4天後,這個鐵函才再次出現在衆人的面前,隻是這時的鐵函已經被打開,裡面是一座已經被從業人員清理幹淨的金塗塔,金塗塔雖然被歲月雕琢,但依然閃爍着熠熠金光。

衆人在驚歎于這座塔的精緻之時,同時心中也産生了疑惑。

2001年,重修雷峰塔挖出一座地宮

為什麼雷峰塔的地宮裡面,還有一座小塔?難不成,這座塔才是鎮壓白娘子的塔?

可惜,真相又讓衆人失望了。

這種塔中塔并不是獨有雷峰塔一家,很多佛教的舍利塔中,都會像雷峰塔一般,塔底有個地宮,地宮内有個鐵函,鐵函内放着這樣一座小塔,而小塔裡則放着舍利。

也就是說,大衆們最關心的“白娘子”,其實是一則編造出來的凄美愛情故事,雷峰塔内,并沒有關于白娘子的任何東西。

2001年,重修雷峰塔挖出一座地宮

群眾們對“白娘子”的美好期盼被現實無情打碎,但雷峰塔内的另一則故事,卻讓所有曆史學家都為之着迷。

雷峰塔往事,北宋建立至今被毀3次

根據史料記載,雷峰塔建造于公元977年,也就是北宋年間。當時,吳越國王錢俶因妃子難産逝世,建立了這座佛塔,以此紀念這位寵妃,祈求國泰民安。

是以,雷峰塔還被稱為“皇妃塔”,還有很多老百姓稱其為“西關磚塔”,但隻有“雷峰塔”這個名字,被多數人記住并流傳至今。

2001年,重修雷峰塔挖出一座地宮

此外,據早些年間雷峰塔出土的《華嚴經跋》碑刻中顯示,這座藏在鐵函裡的金塗塔中,藏有“佛螺髻發”,也就是所謂的“佛發舍利”。

而碑文中也明确了這座小塔的名字——阿育王塔。

吳越國王錢俶對佛教極為虔誠,是以專家們認為,錢俶的碑文上描寫的極有可能是真實的。但是出于對宗教信仰的尊重,專家們并不會打開阿育王塔進行查證,這件事情也成為了一個謎題。

但阿育王塔、鎏金蓮座青銅蟋龍佛像和其他的文物提供的曆史參考資訊,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大陸對那一段曆史研究的空白。

2001年,重修雷峰塔挖出一座地宮

這些文物都極其珍貴且來之不易,對中國考古界而言,也是一份意外的驚喜。

雷鋒塔從北宋至今,因為各種原因被損壞了三次,但如今還能遺留下來如此多的文物,屬實讓人感到驚喜。

北宋宣和二年,睦州青溪人方臘以讨伐朱勔為由率兵起義,短短幾個月就攻下了幾十座州縣。戰亂之時,不少的建築都被毀壞,雷峰塔也難逃劫難,被大火燒毀。

到了南宋乾道七年,佛教智友法師出資重修了雷峰塔,原本七層的雷鋒塔,卻隻剩下了五層。為了加強,雷峰塔的外圍還另加築了一層木質檐廊。

2001年,重修雷峰塔挖出一座地宮

到了明朝嘉慶年間,兵亂又起,雷峰塔的木質檐廊被毀,隻留下了内部的磚塔塔芯。這些禍亂都讓雷峰塔遭受到了不小的損害,但真正緻命的,卻是因為民國時期的一個故事。

故事說,有一個村子專門以養蠶織絲為生,但由于禍亂,蠶絲品質極差,村子裡的生活也十分拮據。一天,一位村民在打水路上偶然救了一名和尚,和尚為了報答,送給這位村民一塊磚,并且告訴他,這是雷峰塔的經磚,是個寶貝。

村民見和尚這麼說,就将這塊磚放在了屋内,結果從那之後他們家的蠶絲品質飛漲,生活也逐漸富裕起來。其他的村民去請教經驗,他說是從一位大師那裡獲得了經磚,一傳十,十傳百,他的經磚就被傳成了金磚,惹得不少人去雷峰塔“求磚”。

2001年,重修雷峰塔挖出一座地宮

結果,這個故事不知怎麼的,就被傳成了雷峰塔的磚可以驅邪避災。當時正值國内動亂,平民百姓整日生活在惶恐之中,都争先恐後地去雷峰塔撬磚。

頭開始,被拿走一兩塊磚還沒什麼,但久而久之,一百塊、一千塊、一萬塊磚被迷信的群眾們拿走,雷峰塔也無法在撐下去,與民國二十四年,徹底坍塌。

說來也怪,群眾們看雷峰塔倒塌,也就不去拿磚了。仿佛倒了的雷峰塔,就不再是雷峰塔了。

2001年,重修雷峰塔挖出一座地宮

當時,不少的文人墨客,都開始寫文批判這件事情,連魯迅先生,都專門寫出了《論雷峰塔的倒掉》,對這件事情和當時的舊社會做出了抨擊。

考古工作難,群眾無意毀壞成了攔路巨石

看到雷峰塔因民國時期被毀倒塌,相信每個人心中都十分惋惜。若是雷峰塔沒有被毀,我們就能了解到更多有關于當時朝代的事件,甚至也能通過壁畫或者塔内的碑文得知,“白娘子”到底是否存在。

根據專家的推測和文獻的記載,“白蛇傳”中水漫金山寺的故事,很有可能是來自于天寶年間發生的洛陽巨蛇事件,如果有雷峰塔仍存的話,我們說不定就能見到“白蛇傳”的真相。

但可惜,由于當時群眾的迷信和無知,還有民國政府的昏庸和不作為。我們再也無法得知,當時的雷峰塔内,都刻畫着些什麼了。

2001年,重修雷峰塔挖出一座地宮

而如今21世紀了,類似雷峰塔這樣的慘劇,卻還發生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榆次市市政府修建貓兒嶺公路發現古墓,不上報不說還直接用大型機械動工,損壞古墓235座。

臨汾市原民康制藥廠建設員工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損壞臨汾古城牆100多米。大同市天鎮縣某村民私挖鐵礦,不計其數的漢代墓群被破壞。

修建丹江口水庫,緻使戰國時期楚國古丹陽城、均州古城完全被淹沒,那些古城内古建築、古城牆、古城門的曆史考究價值不可估量。

2001年,重修雷峰塔挖出一座地宮

這樣的案例在地大物博的中國數不勝數,這些破壞有些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有些則是完全為了利益和友善。

國内的文物保護工程,一直處于非常尴尬的地位。

國家發展迅速,各種各樣的基礎設施都要跟上發展的速度。工廠、辦公樓、居民區、交通樞紐,這些東西缺一不可,每一個都影響着國内經濟的發展。

但正是因為過于快速的發展,讓中國的文物保護,陷入了非常被動的境界。文物保護工作難度高,用人要求嚴格,符合标準的人才少之又少。是以,文物局隻能說是哪個工地挖到古墓了,就去哪個工地進行勘探,即使如此,文物保護部門也時刻面臨着人手短缺的情況。

2001年,重修雷峰塔挖出一座地宮

後來,國家嚴格要求了文物保護規定,并且對破壞文物設下了嚴厲的懲罰。這對保護文物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但也讓某些城市的基建變得極其困難。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洛陽和西安,西安的基建圈裡,有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說是一個挖隧道的施工隊發現了一處十分壯觀的古墓,趕忙上報給了相關機關,相關機關派人看過之後,就讓工地停了工,但停工了3個多月,還是沒有人對那個古墓進行發掘或研究。

工地負責人坐不住了,自己停工一天,施工成本就會大一些,給相關機關打了電話說明了情況後,相關機關也無奈的表示:“地鐵施工挖出的公主墓都排着隊呢,你那個王爺墓再等等吧。”

2001年,重修雷峰塔挖出一座地宮

或許我們看到這些故事,也隻是一笑而過,但這卻是曆史底蘊比較悠久的城市的真實寫照。對文物嚴格的保護,也在無形之中,影響着人們的正常生活。

但随着科技的發展和高端人才的出現,相信這種哭笑不得的窘态也能迎刃而解。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不怕困難不服輸的民族,不管是何等的困難,我們都會面對它、克服它。

如今,對文物的保護已經深深的刻入了我們的内心,不少古代的恢宏景觀都對人們敞開了懷抱。希望大家在驚歎于古人的智慧和華夏文化的宏達之時,不要破壞展覽出來的古代文物或景觀。為了保護它們,太多的人,付出了太多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