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野無遺賢 貞觀之治開盛世

作者:文玉讀書

公元626年,李世民為了自保,迫不得已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唐高祖李淵别無他法,隻得立李世民為太子,并将軍國大事悉數委托他處理。兩個月後,李淵索性将皇位傳給李世民,自己退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史稱唐太宗以第二年為貞觀元年。

野無遺賢 貞觀之治開盛世

太宗即位後,殚精竭慮,勵精圖治,雄心勃勃地想要開創一代盛世。他把隋朝當作一面鏡子,以史為鑒,總結出隋朝的滅亡主要是因為統治者好大喜功,不懂得體恤民情。是以,他對大臣們說:“人君依靠國家,國家依靠群眾,剝削群眾來奉養國君,好比割身上的肉來充饑,肚子飽了人也死了。君富了國也就亡了。”

野無遺賢 貞觀之治開盛世

對時局有了清醒的認識以後,太宗開始實施自己的治國方略。他先後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進而開創了大唐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野無遺賢 貞觀之治開盛世

唐太宗以民為本、以農為本的施政綱領,推動了唐初農業的大幅度發展農業的發展又為其他經濟行業帶來了生存與發展的空間。過去集市交易的傳統是日中為市,貞觀年間,由于交易的頻繁,這個傳統被打破,在城市裡出現了夜市,農村有定期舉行的早市。當時經商的人遍布海内,民間有不少家财萬貫的大商人,中等商人和小商販更是燦若繁星,當時的胡商。在曆史上更是留下了盛名,我們現在還可以從唐傳奇、繪畫、詩歌中,窺見貞觀時期商業的發達和民間的富裕。

野無遺賢 貞觀之治開盛世

史書記載,貞觀初年,全國人口不到300萬戶,當時一匹絹能換一頭牛但是到了貞觀四年(630年),一鬥米隻值四五分錢,僅四年的時間,社會财富驟增,生活秩序安定,人們出行幾千裡都不需要帶幹糧,酒館旅店即使開在邊遠地區,也不愁客源。這種繁榮穩定局面的出現,是與太宗李世民的治國有方分不開的。

野無遺賢 貞觀之治開盛世

李世民最大的特點是善于籠絡和使用人才。科舉制度開創于隋朝,太宗繼承并發展、健全了這一制度,使它成為貞觀時期選拔人才的主要途徑之一。當時的科考以延攬天下英才為第一要務,而一次考試往往無法考察出每個人的真實能力,新科舉制度允許考生進行考前自薦,允許有名望的人向考官推薦人才。

野無遺賢 貞觀之治開盛世

這使很多有真才實學的人有機會進入官場,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科舉制度的健全,不僅使民間有才之士無需憑借門第進入官場,而且還有機會擔任尚書、宰相等要職。新科舉制度打破了貴族壟斷官場的局面,為國家網羅了很多有才之士,緻使貞觀時期的大唐人才濟濟,大批文武精英聚集在太宗周圍,他們為貞觀之治的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

野無遺賢 貞觀之治開盛世

據五代王定保所著《唐摭言》記載:唐太宗去視察禦史府(進士考試的地方),看到許多新取的進士魚貫而出,他便得意地說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一次,太宗指令宰相封德彜薦舉人才,但是等了很久卻一直沒有消息,太宗不滿,封德彜委屈地說:“天下人才已經盡入陛下彀中,實是野無遺賢。

野無遺賢 貞觀之治開盛世

李世民當即糾正他:“君子用人如器,各随所長。自古人君緻治,難道能異代借才麼?患在自己不能訪求,奈何輕量世?”

唐太宗任用賢能從善如流,聞過即改,愛民如子,是開創“貞觀之治”的根本原因。

野無遺賢 貞觀之治開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