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冰雪賽場背後的“專家後援隊”

新華社蘭州2月17日電(記者張文靜)26歲的在讀博士生王興用“興奮”形容剛剛過去的中國春節。這個春節,他比往年更忙碌,因為他和中國“雪務攻關團隊”成員攜手奮戰在北京冬奧會一線,保障冬奧會的賽事用雪。

王興就讀于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态環境資源研究院,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2017年,秦大河組建北京冬奧會賽事用雪保障關鍵技術研究團隊(簡稱“雪務攻關團隊”),為本屆冬奧會提供風險防範和不利氣象條件下的賽道雪質和雪源保障預案。

中國冰雪賽場背後的“專家後援隊”

2022年1月15日,王興(左)和團隊成員在首鋼大跳台架設雪堆表面溫度傳感器。受訪者供圖

2018年起,王興加入團隊,從事儲雪動态變化模拟研究。能夠将理論學習應用于實踐,并服務于家門口的冬奧會,這讓他倍感榮幸。他說,北京冬奧會在大陸性季風氣候帶舉辦冬奧會,這在冬奧會曆史上是“第一次”,在冬春交替期容易出現極端天氣,對賽道雪質的應急保障方案提出了更高要求。

“國内外儲雪研究非常少,參考文獻特别少,而且涉及不同學科。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摸索,最終對涉及儲雪的科學問題有了系統性認識。”王興告訴記者,在他的共同導師、中國科學院西北研究院研究員王飛騰的指導下,儲雪工作進展順利。

“我主要做儲雪現場實驗和相關理論研究。在老師指導下,我們利用不同材料對雪覆寫,并對比不同材料覆寫下的雪量及雪質變化,确定最佳方案,以此防範氣溫升高導緻的用雪風險。”王興說。

2018年以來,王興數不清自己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天氣裡工作過多少天。首鋼大跳台等冬奧會比賽場館都留下了他和老師們的身影。今年1月2日至今,他堅守在首鋼大跳台進行儲雪工作。在那裡,他們的團隊成功儲存了5000立方米的雪。

“隻要想到儲備雪背後有我的一點點工作,再累再冷也值。”王興感慨,北京冬奧會打開了他的研究思路,為他将來從事儲雪工作奠定了基礎。

王飛騰表示,因為北京冬奧會帶來的契機,“雪務攻關團隊”不但儲備了核心技術,而且培養了中國第一批雪務方向的研究所學生和滑雪場技術骨幹。這些人才将助力中國未來冰雪産業的可持續發展。

和王興一樣,山東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碩士研究所學生季凱程也是團隊成員。他在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丁明虎和山東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副教授孫維君的聯合指導下開展冰狀雪賽道制作試驗工作。

季凱程介紹,冰狀雪賽道是高山滑雪比賽的關鍵硬體保障。“剛剛着手時沒有經驗,不斷向老師請教,閱讀大量相關書籍,逐漸探索出适合中國雪道的硬化方案。”

中國冰雪賽場背後的“專家後援隊”

季凱程(右)和團隊成員在張家口崇禮雲頂滑雪公園開展冰狀雪賽道制作試驗。受訪者供圖

在導師孫維君的帶領下,他們于2020年11月到達黑龍江哈爾濱亞布力滑雪場進行冰狀雪試驗制作。試驗區氣溫白天常會處于零下20攝氏度左右。每當大風來襲,體感溫度甚至可達零下30攝氏度。寒氣襲人,大風裹挾着積雪鑽進他們的帽子和衣服裡,雪場裡的工作常常持續10多個小時。

“凍着凍着就凍透了,習慣了。在雪場工作是對個人意志的磨煉。從事冬奧會雪務保障工作,不是每個人都有的機會,我非常珍惜。”季凱程說。

經過一年的實踐,季凱程熟練掌握了賽道制作流程和對合格賽道的評估方法,他還參與了賽道标準制定的論文撰寫工作。

在服務冬奧會的同時,“雪務攻關團隊”也将目光投向全國冰雪産業發展,由此孕育出又一批人才。

中國冰雪賽場背後的“專家後援隊”

安紅敏在黑龍江亞布力滑雪場開展冰狀雪賽道制作試驗。受訪者供圖

北京師範大學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态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效存德教授指導安紅敏博士開展了中國滑雪産業空間布局、氣候變化對中國滑雪旅遊的影響等研究,為未來中國冰雪産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參考。

效存德認為,中國“冰凍圈科學”聚焦國家戰略,組建了一支由中青年骨幹教師帶領、研究所學生參與的冰雪項目服務科研團隊,催生了一批專注體育賽事冰雪項目保障服務的後備人才隊伍,凸顯出中國高等教育在研究所學生人才培養方面的能力,為競技體育強國貢獻了科技力量。

王飛騰、孫維君等專家表示,冬奧會之後,要持續釋放冰雪運動的紅利,仍需注重冰雪運動科研人才的培養與輸出。他們将不斷接力培養“冰雪人才”,為中國冰雪産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