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造車夢幾度破滅,美的為何死磕“造車”?

造車夢幾度破滅,美的為何死磕“造車”?

作者 | 王賀

編輯 | 子钺

圖源 | 美的集團官網、微網誌

在雷軍将造車上升為“最後一次創業”的高度後,衆多家電巨頭紛紛進軍造車領域,其中最為積極的當屬美的。

2022年1月12日,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向全體員工發表了《堅定生長 海闊天高》的主題演講。他明确表示,新能源車的産業布局是美的未來非常重要的戰略方向。

此前,美的還把旗下機電事業群正式更名為“美的工業技術”,并從傳統的家電核心部件向工業自動化、新能源、半導體、智慧交通及汽車部件領域拓展。

此外,為強化公司在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電機控制器、輔助動力系統、電動汽車智能充電樁等業務上的布局,2020年,美的控股了北京合康新能科技。

造車夢幾度破滅,美的為何死磕“造車”?

一連串重大轉型動作的背後,展現了美的對家電行業前景的焦慮,切換賽道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已迫在眉睫。

“家電業内卷很嚴重,行業内的增長已經乏力,需要拓展産業邊界,而家電企業正可以借助新能源汽車産業鍊形成的機會快速進入。”達睿咨詢創始人、首席分析師馬繼華告訴創業邦。

多年來,家電企業大打價格戰,各種“地闆價”層出不窮,各企業間同質化嚴重,市場已趨于飽和。

對于已成立50餘年而“知天命”的美的來說,逐漸脫離風口向下的家電行業,盡快搭上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快車,尋找新的增長曲線,是其“後半生”最為重大的轉型與創新。

夢斷客車

事實上,這并不是美的第一次進軍造車領域,其入局時間甚至比蔚來、小鵬更早。

美的集團的多元化布局一直不斷在家電主業之外,尋求新的創新點。甯可倒在沖刺的路上,也不想輸在起跑線上。

為了迅速搶占市場,美的的第一次造車嘗試,采用了收購模式,最終也結束于這種模式。

2003年是中國汽車行業的變革年。

這一年,中國汽車工業迎來創立50周年,中國汽車工業的“長子”一汽集團旗下的一汽-大衆二廠、一汽轎車新廠、一汽解放新廠三大基地奠基;中國最大的汽車合資公司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橫空出世;寶馬、奔馳、通用等豪華車也紛紛國産化。

中國汽車行業的火爆,吸引了資本市場的青睐,甚至掀起了全行業集體跨界造車的熱潮。

從美的到比亞迪、新飛、奧克斯、格林柯爾、甯波華翔、三一重工,甚至五糧液集團等均殺入了造車領域。

作為這場造車熱潮中的先鋒,美的通過收購雲南客車廠、雲南航天神州汽車,以及湖南省三湘客車集團等企業,從客車領域進軍汽車業。

之後,又在昆明和長沙建立了兩大客車生産基地,一度具備萬輛客車整車和專用底盤制造能力。

彼時,美的定下了3至5年内成為國内領先的客車生産企業的宏偉目标。

造車夢幾度破滅,美的為何死磕“造車”?

然而,美的低估了造車的難度。國内汽車行業品牌集中度高,消費者成熟理性,家電企業跨界造車在短時間内難以獲得消費者認可。

另外,汽車是一個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産業,與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口中200億元的造車門檻相比,家電企業在發展汽車業務時所投入的幾億元乃至幾十億元的資金實在無力競争。

2008年,由于經營不善,美的宣布暫停造車項目,兩大生産基地易主。其中,美的三湘客車公司生産基地被湖南長沙市政府以1.08億元接手,美的長沙汽車生産基地被比亞迪1.08億元接手,美的第一次造車宣告失敗。

“美的第一次造車的時候太早了,時機并不成熟,産業基礎也不完善,各方面條件都不具備。”馬繼華說。

為何死磕“造車”

美的在專注ToC業務“數一戰略”的同時,堅定點燃第二引擎,向ToB轉型。“要在不确定的環境中建立起确定性的優勢,必須最先使用行業領先技術,在最美好的時候建立第二增長曲線,建構新的增長賽道,實作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方洪波強調。

這也就可以了解,為何在第一次造車失敗後,并未讓美的放棄進軍造車領域,而是将戰略方向從整車制造轉變為ToB的汽車零部件制造。

早在2016年,美的開始研發針對車用的電動壓縮機,同時也是全球首家将轉子式壓縮機引入到汽車領域的廠商。

造車夢幾度破滅,美的為何死磕“造車”?

2018年,美的集團成立汽車零部件公司,并以威靈品牌營運。

2021年5月,威靈汽車零部件在合肥召開産品釋出會,宣布電機驅動系統、熱管理系統、輔助/自動駕駛系統的三大産線已進入投産狀态,威靈的五大核心部件新品也正式亮相。

威靈推出的轉子式電動壓縮機(CO2自然冷媒電動壓縮機)具有高效的制冷/制熱能力,将大大延長續航裡程;其R134a渦旋電動壓縮機的轉速也達到了12000rpm,還針對性地推出了具備不同失效回報的自診斷功能的電子水泵、以高效冷卻技術幫助驅動電機降溫冷卻的電子油泵産品。

此外,威靈釋出的能直接與機械轉向器建立傳動關系的EPS電機,可使轉向器更靈活,操控更輕便,實作随車速動态變化,将有效解決市場上助力轉向操控車輛不靈敏、不精确的問題,避免液壓系統故障帶來的安全風險。

截至2022年初,美的旗下汽車零部件産品線銷售規模已達到千萬元量級,與東風、高合汽車、威馬等車企相繼展開了合作。

從折戟客車市場到汽車零部件領域初獲成功,美的轉型成功的關鍵在于避開了對研發、生産、銷售體系要求較高的燃油車領域,果斷抓住2018年的造車風口,以電動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身份切入新能源汽車領域。

中信證券分析師陳俊斌表示,傳統燃油車裡最核心的部件是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然而放眼全球,找不到一家絕對領先的獨立公司,技術都掌控在各個公司手中,但在新能源車領域,大家可以找到最好的電機、電池來生産電動車。正是電動車讓汽車供應鍊體系變得更加開放,降低了“門外漢”造車的門檻。

此外,在美的成功切入新能源汽車供應鍊的背後,也給業内留下了一大疑問,曾經的家電行業巨頭為何要死磕造車領域?

鮮為人知的是,美的從成立之初就具有汽車行業基因。美的前身是創辦于1968年的一家鄉鎮企業,曾生産過塑膠瓶蓋、汽車挂車刹車閥、柴油發電機等産品。1980年正式進入家電業,如今的美的已形成消費電器、暖通空調、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全覆寫的科技型企業。

在2003年的造車風口下,美的避開了國企林立、競争日趨白熱化的乘用車市場,選擇了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競争不算激烈的客車行業作為投資對象。畢竟,商用車市場對品牌敏感度不高,更容易獲得市場。

奧緯咨詢董事合夥人李劍騰曾分析指出,一方面,目前汽車已經不再隻看重傳統機械部分,軟體的賦能在加大,和科技的相關性也在加大,家電公司在電子制造和軟體推廣上均有一定經驗,這讓“美的們”看到切入到造車行業的契機;另一方面,目前家電行業格局已經趨于穩定,很多公司都在尋找下一個增長空間,而汽車行業的增長空間足夠大。

馬繼華指出,家電企業都是制造業的精英,有技術積累,也有管理經驗,還有人才儲備,在數字化加持下可以進行資源共享和知識複用。

“家電企業多年行走在節能環保第一線,對新能源領域也不陌生,進入新能源汽車這個賽道有比較優勢。”馬繼華說。

美的的生意經:

汽車行業的“賣水者”

已切入新能源汽車供應鍊的美的,似乎已經拿到了造車的密碼。造整車已不再是美的的執念,全力向ToB轉型。

未來,美的不是汽車行業的直接參與者,而是“賣水者”。

造車夢幾度破滅,美的為何死磕“造車”?

時間回溯到19世紀中葉,西進運動為美國西部帶去了大量的移民,而薩克拉門托河中發現的金砂,則讓更多的美國人,乃至世界各地的淘金者湧入加州。

不過,在這場淘金熱潮中,收獲财富的不止是一夜暴富,成功淘到黃金的幸運兒,還有一些馬夫、船夫、旅館老闆、中介等“賣水者”們,也随之受益。

賣水者的生意經不僅成為了商學院中的經典案例,也是美的在新能源汽車賽道的創新之道。

在馬繼華看來,美的的資本運作能力很強,品牌營銷是強項,有助于形成産業中的影響力。至于發力點,則是着眼于零部件供應,做“賣水”生意。

從威靈布局的電機驅動系統、熱管理系統、輔助/自動駕駛系統三大業務闆塊來看,在國内新能源汽車賽道均存在“卡脖子”難題,市場空間巨大。

過去10年,大陸新能源汽車電機及驅動控制系統專利申請總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其中最能展現技術水準的發明專利僅占比50%,而同期國外發明專利申請總量占比90%。

熱管理系統方面,2020年全球電動汽車空調的市場規模預計将達117億元,以2020年熱泵系統10%的替代率計算則有超過16億空間,2025年30%滲透率市場空間将近150億元。

作為智能/輔助駕駛的關鍵部件,國内EPS電機領域的“卡脖子”難題也較為突出。智研咨詢報告指出,目前大陸的EPS電機企業産品主要集中在低端的EPS無刷直流電機以及有刷直流電機領域,較為高端的無刷直流電機的生産企業還較少,市場競争力不強。

不過,未來在汽車行業“賣水”之路上,美的還将面臨強大對手的挑戰。博世、大陸、采埃孚等國外巨頭在汽車底盤控制系統核心零部件領域已經壟斷多年,而線控底盤被視作自動駕駛系統自主可控的基石。

美的能否把多年來在制造業的技術基礎和人才儲備,真正運用到汽車零部件供應上,仍有待市場檢驗。

與美的如出一轍的是,曾經的博世也是家電行業的龍頭企業,逐漸通過整合供應鍊打通産業上下遊,最終以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

在“後半生”搭上新能源汽車發展快車的美的,能否成為下一個博世尚未可知,但唯有不斷創新,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