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環球時報專訪《中國好聲音》導師、歌唱家廖昌永:不要給音樂門類“人為設限”

作者:環球網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周陽牛小滿廖長勇很忙。15日晚在杭州,在"中國好聲音"決賽之後,他于16日晚前往成都出席中國音樂金鐘獎開幕式。"然後是交響樂,國家戲曲的創作,以及明年的音樂論壇,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和國際論壇......"這位忙碌的中國歌手在排練中國好聲音總決賽之前接受了《環球時報》的獨家采訪。在最後的舞台上,廖昌勇和學生陳文飛演唱了蒙古歌曲《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給場上場下的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中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勇成為了一檔以流行為主的歌唱節目的大師,這在之前曾讓很多人感到驚訝。對此,廖長勇很輕:"音樂是關聯的,沒有必要人為地把各個品類分開,互相學習會走得更遠。"

環球時報專訪《中國好聲音》導師、歌唱家廖昌永:不要給音樂門類“人為設限”

對于藝術從業者來說,最重要的是真誠

環球時報:近年來,您參加的音樂節目大多專注于優美的聲音,這次為什麼選擇關注流行音樂的"中國好聲音"?

廖昌勇:音樂其實是互相聯系的。我們所謂的"美音",其實是從外語翻譯過來的,原意就是"美歌手"。無論是古典美、民謠歌唱還是流行音樂,我們的最終目标都是"美唱"。當然,每個音樂品類的表達都不一樣,如果我們人為地把它剪得太少,其實對于每個品類的發展都不是很有益。我希望我們能互相學習,互相學習,這樣我們才能走得更遠。

環球時報:你在《中國的好聲音》中提到,學生陳文飛的歌聲特别動人。如何看待音樂作品表達中情感與技巧的關系?

廖長勇:技能是為了表達和服務,但不僅僅是技術理論,情感表達和技術訓練是不可或缺的。其實很多時候,情感的終極表達是一種無力的表達。音響技術訓練還有很多方面,包括聲的強度、振幅、呼吸的強度等等。

《環球時報》:你最看重學生或參賽者的哪些特質?你覺得年輕一代的音樂表達有什麼不同?

廖長勇:(最重要的是)真誠。這包括舞台的誠意,觀衆的誠意,以及整個作品的誠意。藝術從業者需要把自己放在正确的地方:把自己放在藝術之前還是之後?把自己放在觀衆席上,還是跟在觀衆後面?把個人的得失放在前面,還是把個人修養放在前面?所有這些都決定了我們在這個行業能走多遠。到目前為止,我從我所接觸的球員身上看到了很多真誠,我非常感動。他們在舞台上願意和對方說再見,發自内心,我們都從對方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

做一個好歌手,一個好老師

環球時報:作為上海保守音樂學院院長,重點有沒有改變?

廖長勇:如果隻是作為歌手,把自己的性格和生意做好就好了。但如果你是一名老師,考慮如何教好你的學生 - 老師對他們的影響不僅僅是教授技能,還有生活建議和方向。而作為院長,對每個職業都要參與到狩獵中去,這樣在幫助别人的時候才能"命中要害"。這也是我來到《中國好聲音》學習流行音樂領域的建設、音樂與技術融合、音樂與舞台呈現等的原因之一,也希望從這樣的節目制作過程中找到一條改革之路。

環球時報:你如何看待人聲世界"流行和美麗見不到彼此"的論點?

廖昌勇:沒有必要把它劃分得那麼清楚。今天,我正在總結我的唱片,其中三分之一是傳統音樂。我們做過歌劇、意大利歌曲和中國藝術,也做過很多民歌和跨界作品。是以對我來說,這沒有任何差別。

在世界範圍内,所謂的邊界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大。那天我和(李)榮浩聊天,在公共場合聊了聊國際上很多穿着西裝的古典音樂家,私下裡也喜歡穿休閑裝在派對上玩得開心。我們知道世界三大男高音,他們的演唱曲目都是古典、民謠和流行音樂等品類,帕瓦羅蒂在流行音樂界也有很多朋友。

在中國流行音樂界,王峰學的是小提琴出身,李泉彈鋼琴出身,丁偉是作曲專業,常世磊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其實,大學學校也不錯,非大學學校也不錯,我們都在為中國音樂事業做貢獻,沒有必要人為地劃定界限。當然,從學校來看,我們仍然希望在學習階段打下良好的基礎,當這些教育訓練的氛圍、技術、音樂風格都能做好的時候,可以接觸到更多不同類型的音樂,豐富自己的音樂表達。

向西方學習,不要忘記傳統

《環球時報》:您曾編輯并發行《玫瑰三個願望:中國藝術的16首歌》。如何讓海外觀衆感受到中國歌曲的内涵和情緒?

廖長勇:2019年,我的個人音樂會"中國古典詩畫——廖昌勇中國藝術歌曲獨奏音樂會"正在歐洲巡演,當時我們去了瑞士日内瓦、奧地利維也納和德國卡爾斯魯厄音樂學院進行藝術交流。在演唱會上,我嘗試了融合——除了我的歌聲,舞台上還有一幅相關主題的畫作,我的16首歌對應着16幅畫。音樂會的舞台被設計成中國書房的一角,有一張桌子和兩把椅子,有花瓶或螢幕,結合了我們中國人的繪畫,音樂和生活美學。在交流過程中,大熊音樂出版社(被稱為BreitkePf和Heitel Press,世界上最古老的音樂出版社,編者注)驚訝于中文單詞,詩歌和藝術歌曲可以如此美麗,以至于他們讨論出版這16部作品。我們不僅制作了樂譜,而且我們還有高中和低三個音調,以及中德對比,并标記了國際語音标簽。我和一位電台主持人還錄制了這16部作品,作為演講朗誦,供外國朋友學習唱歌。

如果沒有去年的疫情,我們将在世界各地的十幾個地方演出,包括德國的萊茵高音樂節和芬蘭的桑德裡納歌劇節。疫情爆發後,我們将繼續這樣做。

環球時報:在您看來,中外音樂教育的差距有多大?

廖長勇:應該說,各有各的長處。過去,我們學得更多,一方面向西方學習,一方面向傳統學習,最後建立起中國自己的音樂學校。我們的音樂教育不僅要與世界接軌,還要找到自己的特色,這樣我們才能在世界上推廣,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