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美鄉愁話建水】趙垚垚:收集文獻近癡狂,助力紫陶曆史文化的梳理和研究

【最美鄉愁話建水】趙垚垚:收集文獻近癡狂,助力紫陶曆史文化的梳理和研究

收集文獻近癡狂

趙垚垚,山東臨沂人,十年前入滇求學,就讀于雲南大學,師從吳白雨,至此開始雲南陶瓷的學習曆程。畢業後隻身赴建水建立工作室,鑽研建水陶,時至今日。四年學習,六年實踐使得趙垚垚從青蔥少年蛻變成技能全面、經驗豐富的紫陶創業青年,昔日苗木,紮根建水汲取着滇南文化重鎮的營養,茁壯成長。

趙垚垚和其他建水制陶人的日常幾乎一樣——制泥、拉坯、裝飾、刻填、燒制……但有異于其他人的地方,就是醉心于對雲南陶瓷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幾近癡狂。究其原因,在師長的指引下,對曆史文化的出處皆要考證;出生于古稱琅琊的山東臨沂,自古就是文風荟萃之地,荀子、二王、諸葛孔明皆出于此,生于斯長于斯的他耳濡目染,對書畫鑒賞、收藏等藝術活動并不陌生。

【最美鄉愁話建水】趙垚垚:收集文獻近癡狂,助力紫陶曆史文化的梳理和研究

“建水紫陶有許多名家聖手,一身技藝經過幾十年的錘煉,皆已登峰造極,但建水紫陶定位為藝術陶,除技術外,藝術、學術素養也顯得尤為重要。我跟随吳白雨老師學習,認識到紫陶不僅僅是一項技術,一種工藝美術,或者一個陶藝門類,而是基于當下非遺發展、民族文化、藝術學、社會等衆多視角下的一種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表達,是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趙垚垚這樣認為。

采訪中我們了解到,趙垚垚大力收集以建水窯為中心的雲南陶瓷史料。上至元明,近至當代,凡是能反映雲南陶瓷曆史、發展、變遷的陶瓷實物、文字資料等物品均有涉獵,對雲南陶瓷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最美鄉愁話建水】趙垚垚:收集文獻近癡狂,助力紫陶曆史文化的梳理和研究

建水有一個“渣金街”,每周末開放,趙垚垚雷打不動的每周都去,陶瓷碎片、殘碎品,但凡他認識值得的統統收入囊中,青花、青瓷不限種類。此外,和陶瓷有關的報紙、書籍、研究文章、乃至于書信也不放過。

【最美鄉愁話建水】趙垚垚:收集文獻近癡狂,助力紫陶曆史文化的梳理和研究

“我曾經拜訪過曾是建水工藝美術陶廠的職工,在老人處看到一張上世紀70年代的一張人像素描,署名是建水紫陶國家級傳承人陳紹康老先生,當時我很疑惑,從未聽聞陳老師畫過素描,細問過後得知,老人曾和陳紹康老師一起于昆明接受過藝術教育訓練,素描是其中一科,而當時的老師就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楊大申教授。這份素描作品也是建水紫陶人才培養曆史中的見證。”

【最美鄉愁話建水】趙垚垚:收集文獻近癡狂,助力紫陶曆史文化的梳理和研究

建水工藝美術陶廠的史料是趙垚垚資料收集的一個重要方向。該廠前身是1954年成立的陶瓷手工合作社,至1973年發展成建水工藝美術陶廠,其當時生産的汽鍋、花瓶等作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出口商品為大陸換取外彙做出過重要貢獻,也培養了陳紹康、馬成林、譚知凡、袁應德等一衆重要的建水紫陶藝術家。建水工藝美術陶廠在建水紫陶的生産組織方式、技術、生産規模等方面均具是開創性的成就,是建水紫陶發展過程中的裡程碑。對建水工藝美術陶廠的文獻資料收集總結,對今後建水紫陶産業發展具有極大參考價值。趙垚垚走遍建水大街小巷,拜訪陶廠老人,收集到包括《建水工藝美術陶廠廠志》、隧道窯設計圖紙在内的等一批重要文獻。

【最美鄉愁話建水】趙垚垚:收集文獻近癡狂,助力紫陶曆史文化的梳理和研究

“國家建立起非遺保護體系,但我認為這僅僅是第一步,在穩固了基本業态後,做大做強才是非遺保護的最終目的。建水紫陶作為地方陶瓷種類,文化内涵、提升建水紫陶藝術水準,賦予更高的藝術價值,都是建水紫陶所要發展的方向,對建水紫陶史料收集與整理,有助于紫陶曆史、文化的梳理、分析和研究,讓我們從曆史中攝取能量,觸發靈感。”趙垚垚如是說。

雲報全媒體記者 馬喆 吳沛钊 殷潔 饒勇 劉宇丹 黃翹楚 趙麗槐 劉暢 攝影報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