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實業初心,向光生長!廣州民企第二人張勁,雪松控股的發家成長史

作者:小ku老師

為什麼說張勁張老闆是第二人呢?因為第一人是恒大的許家老闆,自2017年恒大将總部遷至深圳後,張老闆的雪松控股即成為廣州的世界500強民企,此為張老闆為第二人的由來!

春節2月10日,大年初十,雪松控股廣州總部被一批投資者聚集并圍堵,原因是理财産品兌付出現違約,深陷兌付危機,初步估計涉及金額超過200億元,涉及人員8000人,平均每人0.025億,也就是250萬,妥妥的中産被收割了。簡單地說就是暴雷了!言歸正傳,一起來看看張老闆是如何成為廣州第二人的。

據天眼查的結果,雪松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雪松控股”)股東分别為廣州弘松投資有限公司和張勁張老闆:

實業初心,向光生長!廣州民企第二人張勁,雪松控股的發家成長史

資料來自網絡

而廣州弘松投資有限公司隻有一個股東張勁,也就是說雪松控股是張老闆一個人的私人企業,沒有任何其他股東!

實業初心,向光生長!廣州民企第二人張勁,雪松控股的發家成長史

一、敢賭敢拼,靠炒股、房地産起家

1971年11月,張老闆生于廣州,土生土長的廣州人。上個世紀80年代,張勁被深圳大學錄取,那一年從深圳大學畢業的人還有騰訊的馬化騰。張勁在大學的時候就接觸到了股票,畢業之後他跟家裡借了60萬去炒股,當時買下了很多内房股,這個股票後來在深交所跟上交所上市,張勁成功賺到了第一桶金。可以說,張勁在那個時候就顯示出了不同于普通人的商業頭腦和敢賭敢拼的魄力。當年能借給孩子60萬炒股的想必不是普通家庭,良好的家庭出身,加上張勁在金融市場摸爬滾打多年,使其對金融、對經濟有深刻的了解,并積累了很多金融資源。

之後,張勁又去了香港理工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警醒了張勁,使其意識到純金融模式是危險的,需要有實業為支撐,随着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資本市場泡沫大量破裂,碩士畢業的張勁就決定離開股市。1997年26歲的張勁瞄準了房地産業務,創立了君華集團,這也是雪松控股前身,并利用亞洲金融危機導緻中國第一次房地産泡沫破裂的機會,成功抄底。趕上了中國房地産開發黃金時期,商品房市場因取消福利分房、推行按揭等政策迎來發展契機,君華集團也迅速崛起。其中,将爛尾樓華達山莊盤活為“江南世家”别墅區,一舉開創了廣州純别墅區新紀元。而張勁也憑借此舉在行業中迅速揚名。目前,“江南世家”别墅将近60000/平,市價将近2000萬一套。

實業初心,向光生長!廣州民企第二人張勁,雪松控股的發家成長史

趕上了地産的黃金十年,張勁通過房地産開發實作了财富質的積累,2002年,張勁憑借房地産積累的巨額财富,進軍化工貿易行業,并初步形成了房地産、商貿、創投三方面全面發展的局面。其中最引以為傲的當屬2002年斥資9000萬元參與了深圳市國資所有的深圳中科融創業投資顧問有限公司改制,并将其更名為深圳中科融創業投資有限公司(2004年重組後,經深圳市政府特批更名為“深圳中小企業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中小創投”)。當時,中小創投注冊資本1.5億元,君華集團斥資9000萬占了約60%股權,另兩家股東分别是深圳市科學技術基金會和PZ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分别持股6%、34%,,投資了多家高科技實業公司。2003年,32歲的張勁首次登上了富豪榜,以3.8億元列266位。可以說彼時的張勁風光無限。

二、低調潛行,一鳴驚人

2008年下半年,基于地産供過于求的判斷,張勁決定再次轉向:收縮一般地産業務,布局消費、金融等産業,逐漸形成目前雪松控股的七大産業闆塊。從2009年開始,君華集團就沒有購置過一塊新地,開發的土地都是以往的庫存。

經過8年的新布局,目前雪松控股的三大業務闆塊已經成型:新興服務業闆塊,包括人管家(物業營運集團和社群生态服務平台“大白管家”)、車管家(汽車産業鍊綜合服務平台 “車前車後”及“河馬雲汽”)以及雪松文旅;公共服務業闆塊,包括一般房地産、保障房和PPP模式政府服務;金融闆塊,包括打造全牌照的金融集團雪松金融和專注于供應鍊金融的“供通雲”,其下屬的雪松金融早在2009年便參與廣州農商行的改制,并且是廣州農商行、廣州銀行大股東之一。“

2010年,雪松控股營收突破100億元;2014年,雪松控股營收338億元;2015年營收593億元,營收穩步上漲。

2016年,雪松控股卻突然高調了起來。先是斥資48億元收購了上市公司齊翔騰達;之後又花了近42億元收購了另一家上市公司希努爾(現稱雪松發展)。2017年,雪松控股的資産達到207億美元,營業收入達到327億美元,折合人民币約2210億元,正是這2210億元的營收,将其送入世界500強。也正是這一年,雄安新區設立!彼時張勁的身家也達到了625億元,真可謂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三、供通雲實作大跨步發展

2015年-2017年,雪松控股是如何實作财富跨越的?

答案在于“供通雲供應鍊”。雪松控股将通雲供應鍊描述為,“中國最大的大宗商品做市商之一和智能供應鍊領軍企業,産品覆寫了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煤炭、原材料、石油化工、農産品等諸多品種,同時布局了物流、倉儲、碼頭等供應鍊資産,為産業鍊上下遊數千家企業提供供應鍊系統一站式服務。”

簡而言之,這是一個大宗商品界的“阿裡巴巴”。大宗商品不同于消費品,客單價極高,且均為企業間的交易,交易過程複雜、決策流程長、金融屬性強。這是簡單的資訊展示平台,不足以使客戶産生依賴,需要有完整的一站式服務平台。

例如,大宗商品每一筆交易涉及資金幾千萬乃至幾億,客戶對資金安全性要求極高,類似“支付寶”的方式難以解決雙方互信,甚至客戶對平台的信任都很有限,這需要引入銀行體系等解決交易信用。

倉儲和物流是大衆商品交易十分重要的環節,如果平台将這個環節接手第三方,則難以保證傳遞及時、安全和整體成本,也難有良好的使用者體驗,是以,自建昂貴的倉儲和物流,成為平台留住客戶的必要手段。

有大宗商品采購權的人,往往是企業的高層,這部分人不會輕易被線上廣告吸引,也很難被平台地推團隊觸達,平台方如果沒有深厚的人脈資源,很難接觸他們,平台如果沒有該領域的長期深耕,也很難懂得他們的需求。是以,消費品平台燒錢買流量的套路在大宗商品領域毫無用武之地,圈子、了解和服務能力才是取勝之道。

例如,消費品單價低,絕大部分消費者不需要貸款購物,但大宗商品交易,幾乎不可能離開金融支援。大宗商品融資方式五花八門、成本高低不一,哪個平台能為客戶提供最便捷、成本最低的融資方案,哪個平台就能産生真正的黏性。這需要平台對金融有深刻的了解,并擁有廣泛的金融資源。

以上種種決定了創立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高門檻。B端客戶毫無忠誠度可言,每一單都以實際利益說話,平台必須巨資投資服務能力,不僅解決交易環節,還需要用深厚行業背景、金融能力和資源解決整個供應鍊的全部問題。

雪松控股能打造出通雲,恰好是其具備了以上所有的條件。

此外,雪松控股在大宗商品交易領域積累了16年的經驗,這16年的圈子、人脈和行業了解是别人無法超越的。2002年,雪松控股就進入到大宗商品貿易領域,成立供通雲。雪松控股總結供通雲的三次轉型:

“2008年以前,供通雲主要從事大宗商品的傳統貿易,當時大宗商品屬于賣方市場,供通雲隻要拿到貨,就能掙錢。”

“2009年下半年,供通雲在銅杆市場上的客戶幾乎都采用了點價交易模式。借助于此,供通雲突破了簡單的點對點貿易,開始向大宗商品貿易服務商更新。”

“2015年,供通雲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機遇,在華南市場大幅擴張;随後大舉進入華東和華北市場,規模得以迅速擴張。多品類及多市場擴張之後,依托網際網路及資訊技術變革紅利,供通雲也逐漸完成向大宗商品供應鍊一站式服務商的跨越。”

金融和房地産積累的巨額财富,豐富金融經驗和資源,紮實的行業背景,這是雪松控股共同起飛的基礎。但即使如此,供通雲的優勢仍隻能集中在少數幾個金屬品類上,2017 年,銅、鋅和鋁三者合計占供通雲銷售總額的80%以上。這說明了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門檻及經營難度。

天時也幫了龔通雲不少忙。雪松控股表示,“正是憑借關鍵時刻的轉型,在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降、貿易商被迫退出市場的時候,供通雲卻一躍而起,填補了其他企業退出後留下的市場空白,許多上遊的大型冶煉廠紛紛找上門尋求合作,供通雲迅速擴大經營規模。”

四、敗走中江信托

2019年,雪松控股斥資200億收購“明天系”中江信托71.3%股權,後更名為雪松國際信托,即此次暴雷點!“中江信托”更名為“雪松國際信托”之後,張勁不僅拿到了一張夢寐以求的信托牌照,還連帶承擔了中江信托遺留的80億逾期理财。

三次大手筆收購,再加上中江信托遺留的80億爛賬,雪松為此付出近300億的資金。

别以為雪松控股是世界500強,可以輕松拿出300個億。

事實上,雪松控股雖然有2600多億的營業額,但利潤卻極低。

從2017年到2019年,雪松控股的淨利潤分别隻有10.68億美元、8.44億美元以及1.22億美元,連年下降。

雪松控股賺不到收購的錢,那錢從何而來?

錢不是從天而降,而是借來的。

張勁幾乎使用了所有能使用的融資管道,收購而來的兩家A股上市公司,股權悉數被質押融資。

借來的錢,不僅要還,還要支付高額的利息,這就是雪松控股淨利潤連年下滑的根本原因。

江信托80億暴雷,雪松控股接盤之後,兩年時間,成功地變成了200億暴雷,更多資金逾期了。

原來2710位投資人,現在變成了8000名投資人,更多富人被坑進來了。

2021年傳聞廣州地方國資将接盤雪松信托,對價預計超過百億,此舉無論是對深陷困境的雪松信托,還是受到牽連的雪松控股,抑或即将入主的廣州國資,可以說是各取所需,一舉三得。但是目前來看,現實狠狠地打了雪松控股一拳,信托牌照雖然稀缺,但是也不值得廣州國資耗費幾百億。

五、後記

所有的資本運作都要以實業為基礎,這是張老闆的至理名言,可見實業在其心目中的重要性,20歲憑借60萬,沖入股市,26歲借助房地産實作财富積累,年僅32歲便登上了富豪榜,而後借助供應鍊實作人生高峰,可以說張老闆的的眼光獨到,異于常人的商業頭腦,從最開始股市,再到房地産,到供應鍊,每一項戰略轉向都恰合時機,果斷立行。隻是此次張老闆能否拆雷信托,暫未可知,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