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智庫質問: “在危險邊緣瘋狂玩火, 美國到底圖什麼?” | 文化縱橫

作者:文化縱橫
美智庫質問: “在危險邊緣瘋狂玩火, 美國到底圖什麼?” | 文化縱橫

▲ 烏克蘭空軍。圖源:National Interest

✪ Ted Galen Carpenter

Ahsen & 談行藏(譯)

【導讀】近日,變化莫測的烏克蘭危機引發全球關注。對于烏克蘭問題,美國戰略界怎麼看?

本文犀利批評美國高層:從冷戰時期開始,就對盟友的選擇缺乏審慎。目前許多被美國稱為“盟友”的國家,并沒有為美國增加經濟、軍事力量的價值,反而會給美國增加負擔。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就是這種國家的典型代表。特朗普政府對烏克蘭增加軍售,還幫助他們訓練軍隊,拜登政府延續了前一任的政策,不僅口頭上提出“堅定支援”,還把烏克蘭拉進了針對俄羅斯的系列軍事演習。一系列動作,讓這些小國雖不具北約成員之名,但待遇上并沒有真正差異。而這些國家也無疑對美國的支援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烏克蘭就長期、反複宣稱,要“收複”克裡米亞地區,目前俄羅斯設定的重兵,甚至就是他們調兵的動作引來的。作者認為,這些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挑起了美國、北約,和俄羅斯之間的軍事緊張态勢,給美國的全球戰略造成了嚴重負擔,而美國上司人必須認清這個事實,改變不良習慣。

本文代表了以現實主義思維看待美國全球戰略、并主張合理管控美俄沖突的一類觀點。但如今烏克蘭問題已經成為另一個“阿富汗危機”,美國陷入盟友信譽與現實利益的兩難。

文章原載National Interest,由“歐亞系統科學研究會”編譯首發,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供讀者思考。

北約保護傘的依附者不是有益的盟友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官員對“什麼是美國有價值的戰略盟友”的了解過于寬泛。在太多的情況下,華盛頓鼓吹的“盟友”都是弱小的、軍事上往往毫無用處的依附者。更糟糕的是,其中一些國家與它們更強大的鄰國關系不佳。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盟友”是美國的重大負擔,而非資産。事實上,它們是潛在的陷阱,可能使美國陷入不必要的軍事沖突。

在決定哪些國家可以列入盟友名單時,華盛頓最好是精挑細選,美國上司人也應該停止将安全依賴關系提升為盟友地位。當美國官員将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通過武力建立起來的政權描述為“盟友時”,很顯然,他們甚至對這個概念失去了最起碼的了解力。這一點,當他們保護的阿富汗政權面對塔利班的攻勢幾乎一夜之間崩潰時,已經顯而易見。美國決策者是時候改變做法了。

甚至在冷戰期間,美國亂結交軟弱安全夥伴的傾向就已經明顯得令人不安,這種趨勢在後冷戰時代變得更為明顯。正如在阿富汗的慘敗(以及在南越的醜陋前事)所證明的那樣,美國外交政策的難題已存在于多個地區。然而,這一問題在華盛頓将北約在東歐的擴張行動中惡化了。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政府努力增加了一大批新的北約成員,其選擇性和判斷力甚至還不如那些在臉書上交友的人。

大部分新成員國作為美國的安全夥伴,能帶來的貢獻微乎其微。事實上,有些國家是迷你國家,甚至近乎微型國家。這些輕裝上陣的侏儒幾乎對華盛頓自身實力的提升毫無助益——尤其是在與另一個大國攤牌的時候。

作為經濟資産,它們的重要性顯然是有限的,而在軍事上,它們的價值就更低了。很難看到,像阿爾巴尼亞、斯洛文尼亞、黑山和北馬其頓這樣的北約新盟友如何能夠增強美國的實力和安全。僅從人口規模來看是顯而易見的。根據阿爾巴尼亞的287萬人口、北馬其頓的210萬人口和斯洛文尼亞的207萬人口,可以把它們完全歸為微型國家,而僅62.8萬人口的黑山甚至連這個标簽都配不上。無論在每年國内生産總值(GDP)還是在軍事力量規模上,情況都不會好到哪裡去。即使是斯洛文尼亞GDP也隻有528億美元,在全球排名第86位。阿爾巴尼亞的152億美元(第125位),北馬其頓的122.6億美元(第135位)和黑山的47.8億美元(第159位)就更卑微了。

我們的北約新盟國所能發揮的軍事實力,不太可能對俄羅斯或任何其他潛在侵略者産生威懾力。阿爾巴尼亞的武裝部隊由8500名現役軍人組成,斯洛文尼亞軍隊有8500人,北馬其頓可得9000人。黑山的現役部隊總共2400人。相比之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市警察局就有2422人。

誠然,冷戰時期的北約也有一些小型的成員國,最著名的是盧森堡和冰島。但是,這些成員國都位于穩定、民主的西歐。他們的防禦在地理上密切關系到華盛頓保護重要軍事和經濟參與者(如西德、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國)免受一個極權主義超級大國的擴張野心損害的使命。這種情況與華盛頓在冷戰後無償地決定管理長期動蕩的巴爾幹半島上那些争吵不休的小國的安全,有着本質上的不同。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一直深陷在該地區的局部争端中,但讓其中一些國家成為北約成員國,加劇了美國遭受的不必要的風險和負擔。

至于後冷戰時代加入北約的其他一些小國,風險效益算起來甚至更糟。這些夥伴不僅從美國安全立場上看無關緊要;它們還是潛在的危險絆腳石,可能引發美國與擁有核武器的俄羅斯之間的沖突。

這突顯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差別,那就是個人在臉書上随意集聚朋友,與美國随意增加新的安全乞讨者之間的差別。臉書好友不會将任何人卷入武裝沖突;不負責任的安全依賴者卻肯定能做到。事實上,曆史上有很多受庇護國把他們的庇護者誘入毀滅性的、不必要的戰争的先例。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子是,弗朗茨·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遇刺後,在塞爾維亞與奧匈帝國不斷更新的争執中,沙皇俄國做出了一個改變命運的決定,給予塞爾維亞強有力的支援,這點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并導緻俄羅斯帝國的徹底毀滅。

今天,美國在庇護東歐小國的問題上,也在類似的危險邊緣瘋狂玩火。喬治·W·布什總統支援波羅的海三個共和國加入北約的決定,過去是、現在也仍然是對俄羅斯的高度挑釁。降低大國間武裝沖突危險的一個關鍵途徑是尊重各自的勢力範圍。華盛頓推動北約擴大到俄羅斯邊境的做法一再違反了這一原則。

2004年波羅的海共和國加入北約,是這一程序中最危險的一步。就像之前加入北約的巴爾幹小國一樣,這三個波羅的海國家在軍事能力方面沒有貢獻。如果北約和俄羅斯爆發戰争,愛沙尼亞的6700名士兵,拉脫維亞的5500名士兵,甚至立陶宛的20500名士兵都不會對戰局構成多大影響。

然而,波羅的海共和國成為美國的安全依附者,其有害性遠遠超過了其作為軍事參與者的無用性。這三個國家曾經是沙俄和蘇聯的一部分,有大量俄羅斯少數民族仍然生活在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自1991年底波羅的海共和國獨立以來,克裡姆林宮曾多次抱怨稱,俄羅斯人民在當地受到了歧視和其他不公正待遇。事實上,這一指控早在俄羅斯總統普京成為俄羅斯上司人之前就出現了。這一争議讓克裡姆林宮與它的前領土之間關系持續緊張。

或許更令人不安的是,現在華盛頓的波羅的海盟友正在與莫斯科在該地區的主要庇護對象——白俄羅斯——結仇。2021年夏秋兩季,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以及歐盟)指責白俄羅斯試圖利用大量中東難民作為一種“混合戰争”。立陶宛政府甚至告訴邊境警衛,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武力阻止移民入境。不久,拉脫維亞宣布進入緊急狀态,以處理同樣的問題。幾個星期前,立陶宛豎起了帶有鐵絲網的栅欄,進而加強了它的邊境屏障。拉脫維亞很快也效仿了。9月新一輪的俄羅斯-白俄羅斯大規模軍事演習(每四年舉行一次)更加劇了緊張局勢。

就規模和位置而言,波羅的海共和國都不是美國可靠的戰略資産。事實上,如果俄羅斯采取軍事行動,他們都将束手無策。蘭德公司 2016 年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俄羅斯的攻勢可以在三天内擊潰他們的防禦。從任何意義上說,這些國家都不是美國的“盟友”;他們是脆弱的依附者,還可能引發北約(主要是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戰争。

華盛頓與波羅的海共和國間的庇護關系風險重重,美國上司人推動他們加入北約并不明智。然而,從喬治·W·布什政府開始,在格魯吉亞和烏克蘭這兩個國家加入北約的問題上,官員們的行為反而更加魯莽了。盡管克裡姆林宮一再警告,允許兩國中任何一國(尤其是烏克蘭)加入北約,都會越過莫斯科無法容忍的紅線。

布什對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的态度,是名副其實的地緣政治狂熱。他将它們描繪成新興民主國家的楷模,并以最熱切的措辭反複稱它們為美國盟友。隻有法、德兩國的堅定反對派,對布什給第比利斯和基輔北約成員資格的遊說提出反對。柏林和巴黎為兩國普遍存在的政治、經濟腐敗擔心,而更讓他們擔心的,是北約進一步擴張會引發與莫斯科之間的危機。有賴他們的持續反對,雖然北約中多了許多巴爾幹小國,格魯吉亞和烏克蘭還沒能真正加入。

然而,美國的行為讓正式成員身份越來越失去差别,其結果更表明,與受庇護國不明智的非正式安全關系,也可能帶來大麻煩。布什鼓勵格魯吉亞采取更堅定立場,反對俄羅斯“維和部隊”在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兩個分離地區的持續存在。此外,美國還在忙着提供軍備并訓練格魯吉亞軍隊。而格魯吉亞總統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顯然對華盛頓表達的支援有過多解讀。2008 年 8 月,他的部隊對俄羅斯在南奧塞梯的部隊發動攻擊,莫斯科以全面進攻為回應,并很快占領了格魯吉亞大部分地區。等薩卡什維利求美國和北約幫助擊退俄羅斯的“侵略”時,布什表達了對格魯吉亞主權的堅定支援,但也表明美國軍隊不會前來救援第比利斯。美國的庇護對象為了自己的狹隘目的,試圖在北約和俄羅斯之間制造一場軍事對抗,但它誤讀了華盛頓的信号。然而,美國笨拙的政策至少對這一危險事件負有部分責任。

不幸的是,外交政策團隊随後的行動表明,美國上司人并沒有從 2008 年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對烏克蘭的态度尤其說明問題。特朗普和拜登政府都将基輔視為事實上的北約成員和重要的美國軍事盟友。特朗普政府準許了對基輔的多項武器運輸,其中包括俄羅斯認為特别破壞區域穩定性的标槍反坦克飛彈。拜登入主白宮以後,此類交易仍在繼續。

更糟糕的是,華盛頓與基輔的安全關系遠不隻在軍售層面。過去五年中,美軍與烏克蘭部隊進行了多次聯合演習。華盛頓還成功地向北約施壓,讓烏克蘭加入了北約的軍事演習。事實上,烏克蘭主辦并主導了“快速三叉戟-21”軍事演習。這一系列演習是針對俄羅斯的,這一點已不是秘密。2021 年 4 月上旬,拜登向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保證,華盛頓“在俄羅斯持續侵略面前,将毫不動搖地支援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這樣的承諾使美國處于非常危險的境地。基輔想重新占據克裡米亞——在2014年,烏克蘭民選親俄總統被美國和歐盟支援的示威者推翻後,克裡米亞被俄羅斯吞并了。澤連斯基和其他烏克蘭官員在不同場合反複表達了這一意圖,基輔的行為也開始好戰得讓人不安。2021 年 4 月上旬,當俄羅斯将大約 80,000 名士兵和重型武器轉移到靠近克裡米亞和其他近烏克蘭的邊境地區時,澤連斯基政府和北約都在大聲抱怨。但他們沒有提到,大多數西方媒體報道也忽略了,基輔在此之前已經完成了軍事集結,并作出了收複克裡米亞的聲明。無論如何,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産生了極其緊張的對立關系,直到俄羅斯在4月下旬撤軍才有所緩解。

鑒于其領土和人口規模,烏克蘭跟巴爾幹、波羅的海小國或格魯吉亞都不能相提并論。然而,它更有可能将美國和北約其他國家卷入一場危險的戰争。2021 年 4 月的事件是受庇護國行為引發武裝沖突危機的典型範例。基輔反複吹噓要收複克裡米亞,那麼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軍事沖突的就是必然結果。沒有大量外部援助,烏克蘭根本沒有獲勝機會。即使不考慮俄羅斯擁有戰略性、戰術性核武器這一關鍵差異,俄羅斯正常軍的優勢也是巨大的。烏克蘭議會于 2021 年 7 月準許立法,将基輔的武裝力量增加到 261,000 人,而俄羅斯現役軍人已經超過 100 萬。不隻如此,美國的援助雖然提高了烏克蘭的軍備水準,但俄軍配備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

當受庇護國不顧軍事上數量和品質的雙重劣勢,空洞地吹噓要奪回失去的領土時,美國上司人應該深感擔憂才對。受庇護國對強大的鄰居進行軍事挑釁時,更令人不安。流氓依附者這種行為,會将其大國保護者卷入災難性戰争。美國上司人不應該介入這種有風險的庇護關系。

檢驗一個特定國家是美國的有價值盟友、還是無用甚至危險的依附國,并不很困難。其關鍵問題在于:該國是否在不造成重大新危險或脆弱性的前提下,實際加強了美國自身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隻有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明确的“是”時,該國才應該被視為有益的盟友。否則,它要麼無用,要麼是個危險的受庇護國(這樣更糟)。美國上司人非常需要了解其中的差異。因為在北約成員和任務的擴張中,美國的受庇護國已經多到了令人擔憂的程度。

* 本文作者泰德·加倫·卡彭特(Ted Galen Carpenter)是卡托研究所,國防和外交政策研究領域的進階研究員,也是《國家利益》雜志的特約編輯,著有 12 本書和 950 多篇國際事務相關文章。他的最新著作是《北約:危險的恐龍》(2019)。

文章原刊于National Interest,由“歐亞系統科學研究會”編譯首發, 文章僅代表 作者本人觀點,歡迎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系版權方。

美智庫質問: “在危險邊緣瘋狂玩火, 美國到底圖什麼?” | 文化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