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弘揚科學家精神暨紀念張钰哲先生誕辰120周年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這座矗立于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仙林園區的銅像沉穩厚重、富有感召力,他就是著名天文學家,中國現代天文學事業的主要創始者——張钰哲。

2月16日是張钰哲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日,讓我們一同緬懷張钰哲先生,弘揚和傳承科學家精神。

張钰哲先生年表

1902年2月16日,張钰哲誕生在福建閩侯(今屬福州市鼓樓區),自幼喪父,家境貧苦。

1910年,8歲的張钰哲親眼目睹回歸的哈雷彗星,領略到宇宙的神奇和震撼,幼小的心裡埋下一顆探索未知宇宙的種子。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張钰哲少年時,舉家移居北京,從北京師範大學附中畢業後,他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學校高等科。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1923年,張钰哲從清華畢業後赴美留學,先後學習機械工程和建築學,但出于對天文學的濃厚興趣,最終于1925年轉入芝加哥大學天文系就讀,1929年取得博士學位。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在芝加哥大學學習期間,張钰哲還在該校葉凱士天文台從事天文觀測。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1928年8月,張钰哲(前排左一)在芝加哥大學的留影,青春少年,風華正茂。

畢業前夕,他賦詩呈母:

科技學應家國需,異邦負笈跨舟車。

漫言弧矢标英志,久缺晨昏奉起居。

乳育勞劬齊載覆,春晖寸草永難如。

喜把竹書傳好語,明年渡海俱琴書。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1928年11月22日,張钰哲用葉凱士天文台60厘米反射望遠鏡發現一顆新的小行星,這是第一顆由中國人發現的小行星,張钰哲滿懷深情地将其命名為“中華”(China,國際編号1125)。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張钰哲留學美國期間,一批先驅者也在國内奮力開拓,為中國建立現代天文學體系而百折不撓地努力。1928年2月,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在南京成立,先後在高魯、餘青松兩任所長的不懈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難,籌建紫金山天文台。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1929年秋,張钰哲在美學成,随即毫不猶豫地歸國服務,受聘為中央大學實體系教授,同時還被天文研究所聘任為特約研究員,參與天文研究所的科研工作。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1933年,張钰哲在南京與陶強女士結婚,婚後育有一兒一女。陶強解放後任教于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為數學名師。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1934年9月1日,紫金山天文台落成,這是中國人第一次擁有了比肩世界的國立現代天文台。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1936年6月21日日全食,天文研究所組織兩支觀測隊分别前往日本北海道和蘇聯伯力進行觀測。張钰哲(後排右一)與李珩(前排左一)受天文研究所委托,前往伯力觀測,并與蘇聯天文學家進行交流。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1937年“七七事變”前後,中國天文學會戰前最後一次年會在青島召開,張钰哲(前排左五)參加了此次會議。不久後,中央大學西遷重慶,張钰哲攜帶家人随遷。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1939年,天文研究所根據中央研究院的統一安排,輾轉西遷昆明,并建立鳳凰山天文台,作為戰時的科研與觀測基地。

1941年1月,應中央研究院的任命,張钰哲隻身前往昆明,接任天文研究所所長。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1941年9月21日日全食,全食帶主要在中國境内。雖然國土多為敵寇占據,但中國科學家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本次觀測的曆史使命。在張钰哲的精心組織策劃下,中國日食西北觀測隊進行了緊張而細緻的準備,随後曆時40多天,跋山涉水3000餘公裡,從昆明遠赴甘肅臨洮開展日全食觀測。他們冒着敵機多次轟炸的生死之險,在政府的鼎力支援下,成功開展日全食觀測。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這次觀測是在中國境内的第一次日全食科學觀測,成果輝煌。觀測隊順利進行了照片拍攝、光譜觀測、彩色影片拍攝等,取得大量珍貴資料,還成功開展了航拍日全食,并在觀測過程中通過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和美國國家廣播公司向全世界進行現場直播。觀測隊在返程途中,張钰哲還組織了多場日食展覽活動,對群眾進行科普宣傳。

1943年-1946年,當選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

抗戰勝利後,張钰哲在安排好天文研究所回遷南京事宜的同時,還與雲南大學協商,妥善解決鳳凰山天文台的接管問題,為大西南保留了天文學火種,為日後雲南天文台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1946年,張钰哲(三排右一)按照國民政府的安排前往美國進修。他此次在美不到兩年,跟随之前留學時的導師樊比博教授(二排左五),在恒星天文等方面作出出色的研究成果。

1948年,歸期将至時,國民政府由于經濟崩潰,居然取消了原本允諾給他的返程路費。張钰哲克服重重困難,并謝絕了美國一些天文機構的挽留,借着1948年5月9日日環食的機會,參加美國赴中國的觀測隊,這才回到祖國。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美國《Science》雜志6月封面刊登張钰哲參加的這次觀測活動的照片。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回國後,張钰哲帶領天文研究所人員利用當時較為完好的小赤道儀望遠鏡的15厘米鏡筒,開始進行小行星的觀測研究工作。

1948年11月,張钰哲帶領天文研究所部分人員暫遷上海,等待解放。

1949年9月,張钰哲帶領天文研究所傳回解放後的南京,積極參與紫金山天文台的重建工作。

1949年至1985年,任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1950年5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任命張钰哲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長,直至1984年改任名譽台長,曆時34年。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1953年,随中國科學院代表團通路蘇聯,為制定大陸天文學發展規劃取得借鑒經驗。發表“中國天文事業的古代成就和近來情況”“通路蘇聯天文研究機構觀感”等。

1955年6月,當選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在國内首次發現新小行星,臨時命名為“紫金一号”。

1956年3月加入九三學社,任中央委員。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1957年,發表重要論文“人造衛星的軌道問題”。這是在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之前,國内開創性的相關研究。

1958年,籌建南京天文儀器廠。

1959年,當選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1962年,在廣州向聶榮臻同志申述北京天文台選址中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1964年,當選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連任四、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1965年,率領紫金山天文台有關科研人員赴京參加進行大陸第一顆人造衛星軌道設計方案論證和測軌方案研究工作,對“東方紅”衛星的成功發射發揮了重要作用。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1978年,國際小行星通報宣布,第2051号小行星命名為“張”,以表彰張钰哲在天文學上的貢獻。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1979年,張钰哲(後排右二)與葉叔華(前排右一)、易照華(後排右一)等一起前往加拿大,為恢複中國天文學會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中的合法地位作出了有決定意義的努力。

1980年,親自前往青海髙原為大陸第一台毫米波射電望遠鏡選址。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1980年2月16日,78歲生日當天,在昆明觀測日環食。

1982年,出版專著《哈雷彗星今昔》(北京知識出版社)。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1984年,再度通路美國,在哈佛天體實體中心作學術報告“今日中國的天文台”。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1984年,改任紫金山天文台名譽台長。紫金山天文台成立50周年。半個世紀以來,經過張钰哲等老一輩天文學家的艱辛開拓,中國的天文事業得以蓬勃發展。這一年老友相聚,撫今追昔,分外開懷。

1985年,改任中國天文學會名譽理事長。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張钰哲年幼時親眼見過的哈雷彗星,時隔近76年再次回歸,張钰哲又一次得以親眼目睹。他的一生中兩次看到哈雷彗星,這仿佛是他“捕星”一生的隐喻。

1986年7月21日張钰哲在南京病逝,告别了鐘愛一生的天文事業。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張钰哲始終心懷中國天文事業的發展,以全面提高大陸天文學研究水準為重,不遺餘力地支援協助各個天文機關的建立和發展。建國初期,他抽調大批優秀骨幹,全面推進和發展了大陸的時緯工作。1956年後,張钰哲參與制定全國科技發展規劃,主持繪制了六十年代天文學發展藍圖。在他的推薦和支援下,紫金山天文台的大批骨幹參與了後來多個天文機關的建設工作,并成為業務中堅。

張钰哲對天文教育機構與科普機構的建立同樣十分重視。北京天文館的籌建和發展,飽含着他的影響和關懷。在他的建議和推動下,南京大學天文學系于1952年成立,成為中國天文人才最重要的培養基地。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張钰哲重視觀測,勤于計算,治學嚴謹,刻苦認真。晚年的張钰哲老骥伏枥,壯心不已,依然在科研第一線勤勉工作。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張钰哲對晚輩的成長極為關心,重視天文人才培養,言傳身教,毫無保留,盡力幫助有志于天文工作的年輕人。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張钰哲親手建立并上司了大陸的行星、小行星、彗星和人造衛星的觀測和研究工作,其成就為世界所公認。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張钰哲親自奠定了大陸天體力學軌道計算和人造衛星軌道研究工作的基礎,為新中國的航天和國防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張钰哲上司開拓了行星實體、太陽實體、恒星實體、天文曆算、天文儀器研制、毫米波天文、空間天文等分支學科,豐富了大陸天文學的研究領域。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張钰哲還是一位天文科普工作的熱心倡導者和親身實踐者,是大陸天文科普的引路人。在他的倡導下,紫金山天文台成為建國後最早向社會公衆定期開放的科研機構之一。他還常常不辭辛苦,親自為青少年複信答疑解惑,舉辦天文科普講座。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張钰哲在文學藝術方面也有深厚的功底和修養,自幼即對書法、詩詞、繪畫、篆刻等中國傳統藝術情有獨鐘,将它們當作陶冶人生的愛好,涵泳其中,深得其樂,是一位多才多藝的科學家。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1990年10月,中國郵電部發行第二組中國現代科學家紀念郵票,其中一枚為張钰哲紀念郵票。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201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又将月球背面一座撞擊坑以他的名字命名(Zhang Yuzhe)。

星耀中華,風範千秋。張钰哲先生始終秉承“科技學應家國需”的信念,他的家國情懷與科學精神,如同太空中亘古閃耀的中華星,永遠激勵着後來人嚴謹求實、勤奮開拓,不斷攀登科學的高峰。

星耀中華 風範千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