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義的古建遺址
狐奴縣遺址
位于順義區北小營鎮北府村,狐奴山西。狐奴縣置于西漢初,屬漁陽郡,遺址當地俗稱“呼城坡”。附近出土過陶瓶、漢瓦、青銅劍和五铢錢等漢代器物。《後漢書•張堪傳》記載,東漢初,漁陽太守張堪在狐奴山下開稻田八千頃,教民耕種,以至殷富。據考證,這裡是有文字記載的北京地區最早種植水稻的地方,在北京古代農業發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是北京地區一處有着豐富曆史文化内涵的古城址。2013年評為區級文物保護機關。
安樂縣遺址
安樂縣遺址位于順義區西南後沙峪鎮的古城村北,溫榆河東岸。地面上存有一條東西向土崗,高約5米,長近100米。土層中有明顯夯窩。地面有秦漢時期的磚瓦和陶器碎片。出土過戰國時期的刀币、半兩錢、五铢錢等古貨币。遺址在北京地區有着重要曆史研究價值。元代順州知州梁宜稱其為古軍都城遺址。今北京考古界和史學界依《水經注》記載,認為應屬漢代漁陽郡安樂縣城址。2013年評為區級文物保護機關。
順州古城垣遺址
位于順義城區北部減河南岸、京承鐵路東側,屬勝利街道。别名順義縣城垣。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在内蒙赤峰、通遼設彈汗州,後改稱歸順州、歸化郡等,移今址,唐末簡稱順州。史書記載,該城為安置内附的契丹部落而置。其城垣初為土城,曆遼金元多次修補,明萬曆時磚砌,清代亦重修,城址位置始終未變。此城是北京地區僅存的唐代州城實物遺址。在1949年以後的城市建設中,城垣幾乎被全部拆掉。現存部分是原北城垣的一段。牆體東西長約6米,周長約20.87米,外部砌磚,中間為三合土,内層為土城磚砌。2013年評為區級文物保護機關。2014年對遺址進行修繕。
石䃥
位于順義舊城中心,屬勝利街道。唐代以後建成,明代重修,高約7米。20世紀50年代為拓寬街道被毀。重建于1991年,高約12米,也稱石幢。《順義縣志》載:“玉䃥金馬在治城街心,一柱插天,八角環繞,石堅而色瑩,望之亭亭如玉。四圍撐以盤龍,刻以獅、象,蓮花佛座上覆荷葉寶蓋,旁綴金鈴,風動玲然有聲”。顧炎武《昌平山水記》記述:“城内四達之中,有白石䃥,下方上銳,每方廣二丈,高三尺;又上重之八角,各高二尺餘,刻獅象海馬之形;又上為十二欄杆,為千葉蓮花座;又上漸狹、漸圓,中石心一圓刻佛像千尊,外石柱六,各盤螭虎四踞;又上竹節小棁,可三尺餘;又上荷葉寶蓋二尺餘。四門城樓僅與基址平,遙望之,層層如雲中麾䃥也”。石䃥舊為順義八景之一,名“玉䃥金馬”。1991年,順義縣政府斥資依原貌放大重建,高約12米,有《重修石䃥記》文記述。
潮源洞
位于順義區西北部北石槽鎮良善莊村西北的鳳凰山上,明代修建。民國十一年(1922)良善莊村李雅泉與僧人募資重修,洞内建正殿兩層,前供關帝,後供釋迦牟尼,南有禅室三間。洞内西北漸狹,距洞口約100米左右,上多居蝙蝠。洞已荒廢,僅存山門及殘破的釋迦牟尼殿,關公殿及南側禅房僅存部分台基。為文物登記機關。
高麗營磚窯
位于順義區西部高麗營鎮南郎中村,建于清代。磚窯為雙孔連體結構,建築規模大,儲存完好。這座雙孔磚窯較全面地展現了傳統磚瓦窯的建築結構、規模、形制和燒造工藝,反映了曆史上當地傳統磚瓦燒制業的狀況。為文物登記機關。
焦莊戶道地戰遺址
位于順義區東北部龍灣屯鎮焦莊戶村,是一處抗日戰争遺址。道地始建于1941年,最初由村西南的一處蕃薯窖向金雞河岸邊開挖,繼而又開挖出幾條短程的通道。1943年,随着戰争形勢發展,民兵和群衆将這些地下通道之間連通,形成道地。1944年,道地與鄰近幾個村莊挖通,最終形成一條總長度達11.5千米的道地網。在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中,為掩護傷病員,儲存物資,打擊敵人做出了重大貢獻。1947年11月,冀東十四行署、十四軍分區授予焦莊戶村“人民第一堡壘”的光榮稱号。
1964年10月,焦莊戶道地和民兵鬥争史陳列室正式對外開放。1979年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機關。1987年7月5日,北京焦莊戶道地戰遺址紀念館正式開館,時任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的張愛萍上将為該紀念館題寫匾額。2013年被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機關。
道地戰遺址紀念館占地面積4.7公頃,分為三個展區:展館參觀區、道地參觀區和抗戰民居參觀區。展館展陳内容包括照片、圖檔、實物、浮雕、人物雕像和三維立體沙盤等。道地參觀區全長830米,保留了單人掩體、會議室、陷阱、翻闆、碾盤射擊孔、道地射擊孔等,恢複了30米原始道地。抗戰民居參觀區包括抗日戰争時期的區公所、十四軍分區司令部、衛生處第二衛生所等。2001年被确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10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玉石井
位于順義區西部高麗營鎮六村。兩口井的井口分别用白玉石和青玉石制成,故稱玉石井。井的周圍用大條石壘成1米多高的井台,配有飲牲口和洗衣服的水槽。井的建成時間無考,磨損嚴重的一個白玉石井口換上了青玉石。另一個白玉石井口保留至今。
寺廟觀堂
順州開元寺
位于順義城區北部雙興南區的高崗上,屬勝利街道,别名東大寺。殿宇兩進,共10間。寺始建于唐代,依唐玄宗敕令而建。《唐會要》載:“開元二十六年(738),敕每州各以郭下定形勝觀寺,改以開元為額”。開元寺内供奉唐玄宗李隆基像,以及在千秋節(唐玄宗誕辰)舉辦佛事。金末,守城官員王晦抵禦蒙古大軍被殺,寺内有金宣宗诏贈王晦死節碑。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亦曾到此訪史,在《昌平山水記》中有記述。
明代,開元寺前設龍亭。萬壽節(皇帝誕辰)全城官員和士紳來此行朝賀禮。龍亭邊有井泉,稱“龍泉煙寺”,為順義八景之一。清代,萬壽節前一天,知縣帶領官吏、士紳來此演習朝賀禮。清末,社會動蕩,殿宇大部分被毀。民國十七年(1928)在此設順義第三國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文化部門、民居。2006年,北京市文物局撥款搶修。順州開元寺是北京地區現存唯一一座開元寺,為文物登記機關。
元聖宮
位于順義區牛欄山第一中學内。始建年代不詳,萬曆丙午年(1576)重修。曾用名真武廟。前殿供奉真武像,後殿供奉玉皇像。清知縣黃成章改名元聖宮。
元聖宮是順義區現存最大的古建築。前後殿宇四進,後殿面闊五間,有和玺彩繪,黃綠琉璃剪邊。廟内有明代古柏、古槐,山門前有明代石獅一對。清康熙帝之子,果親王允禮曾到此,贈廟中主持“金光寶相”匾,并留詩作。元聖宮被評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機關。
無梁閣
位于順義區東南二十裡長山東端的椒園山前,大孫各莊鎮顧家莊村東。建于元末明初,重新修葺于1935年。原有道教廟宇一座,俗稱椒園廟,依山而建,前後四進,曆史上香火鼎盛。當地舊屬三河縣, 民國《三河縣志》有“無梁古閣”記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此設椒園國小。20世紀70年代,為空軍部隊占用。
無梁閣為一座方形樓閣式建築,曾用名玉皇閣。頂調大脊,磚仿木檐,内部為無梁式結構,頂及一二層均為磚石拱券,結構獨特,造型美觀。下層外方内圓,頂部起拱券為半圓形以象征天,上繪彩色雲朵,下面四周繪衆多人物,做祈禱狀。正南繪一仙者騎坐于大鳥之上。上層内部則為方形,四壁繪彩色壁畫,内容是黃帝的傳說。閣後有三間廟宇,亦是無梁式結構,内部彩色壁畫,已模糊不清。無梁閣被評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機關。
南郎中關帝廟
位于順義區高麗營鎮南郎中村。建于明代,天啟年間曾為魏忠賢生祠,前後七進,曾用名清淨庵。20世紀50年代拆除。現存建築為原廟山門,後改供關帝。廟内壁上存有彩色壁畫,風化嚴重。為文物登記機關。
楊鎮關帝廟
位于順義區楊鎮三街路西。始建于明代。原有山門、前殿、中殿、後殿等建築。山門前有石獅一對。現存的建築為關帝廟中殿,規模宏大。舊時廟内曾有山西會館,廟前原有一東西走向老爺廟胡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廟改為楊鎮中學。為文物登記機關。
北營朝陽庵
位于順義區張鎮北營村。建于明代。庵内碑文中存有地方史料。現存建築三間,南向、小式、仰瓦、清水脊,是展現明代建築的重要文物。為文物登記機關。
武各莊關帝廟
位于順義區西北部北石槽鎮武各莊村。清代建築。廟坐北朝南,正殿三間,箍頭脊,硬山筒瓦,東西耳房各兩間。殿内正面壁上繪有彩色壁畫,瀝粉貼金,左右兩壁為《三國演義》故事。為文物登記機關。
谛興寺
位于順義區西北北石槽鎮寺上村。佛教以四聖谛為基本教理,故名。清代建築。現存正殿三間,東西耳房各一間。南向,調大脊,硬山筒瓦,大吻,門窗後改。為文物登記機關。
回民營清真寺
位于順義區後沙峪鎮回民營村。回民營村屬于民族村,村民多信奉伊斯蘭教。村中禮拜寺年代悠久,寺内曾有元代大德年間的石碑。沙特國大使館曾向該寺捐款。現存為清代建築,東向。有禮拜堂三間,勾連搭式,前為箍頭脊,後為調大脊,硬山筒瓦。講堂後為拜月樓,頂部為中式四角攢尖亭。院中影壁磚雕圖案豐富。為文物登記機關。
高麗營清真寺
位于順義區西部高麗營鎮七村,七村屬于民族村。村内的清真寺建于清康熙年間,2004年擇地重建于本村。有大殿、望月樓、南北講堂等。現建築儲存完整。為文物登記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