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會整兩句東北嗑兒,别(biè)說你看過冬奧會

全民看冬奧,出圈的不僅有冰雪運動員們的飒爽英姿和精彩表現,還有被網友們笑稱為“北京冬奧第三官方語言”的東北話。高亭宇500米速滑摘金後,一句“我比較隔路吧”逗樂了全場觀衆,也聽懵了外國記者,以至于不懂東北話的翻譯小哥隻能翻譯成:“I think I’mquite…gelu?”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冬奧賽場上的東北話。

從淩智和範蘇圓在冰壺比賽中的“磕(ké)他”“嘎嘎好”,到高山滑雪運動員張洋銘比賽前的“拼(pìn)了呗”;從王濛的“老妹兒唠嗑”式解說,到香港速滑選手粵語東北話的“無縫切換”,北京冬奧賽場内外濃濃的“大碴子味兒”讓無數人感受到東北話的“魔性”與“洗腦”。如果按照出生地劃分,北京冬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中超過一半的運動員為東北籍,另外還有相當數量的選手因為與東北教練、東北隊友訓練而“傳染”上東北話。開玩笑地說,各種意義上的“東北人”某種程度上成了本屆冬奧會的氣氛擔當。

不會整兩句東北嗑兒,别(biè)說你看過冬奧會

北京冬奧會的“東北含量”,咋整得這麼高?事實上,東北文化和東北元素在冬奧會期間走紅網絡并不是本屆冬奧會的特有現象。來自東北的運動員在冬奧賽場屢獲佳績,背後是較為悠久的冰雪運動曆史和深厚的冰雪運動積澱。新中國第一支省級速滑隊誕生于黑龍江省;實作中國冬奧獎牌“零的突破”的葉喬波、拿到中國第一塊冬奧金牌的楊揚都是地道地道的東北“老妹兒”;本屆冬奧會之前大陸13枚冬奧會金牌中,位于東北的七台河“承包”了6枚……談到大陸冰雪運動時,無論是訓練技術積累還是體育精神傳承,東北總是繞不開的那個存在。

進一步說,廣泛而深厚的群衆基礎,也讓冰雪運動在東北這塊土地上發展壯大。漫長的冬季和冰天雪地的自然環境,讓親近與喜愛冰雪成了東北人生活的日常。想要滑冰不一定要跑到公園的湖面,露天操場上用土墊成跑道,水車澆水、一夜成冰,反複幾次便可澆出一片“冰場”;冰面養護也充滿民間智慧,冰車架上一個大号汽油桶,桶上均勻紮出一排小孔,把桶裡裝滿水在冰面上滑行,坑窪的冰面慢慢就光滑如鏡……類似的場景構成了很多東北人美好的冰雪記憶。

不過,亮眼的冬奧成績與冰雪文化熱潮,隻是“東北天團”走到聚光燈下的原因之一。東北人身上那股樂觀、真誠、“不服就幹”的“虎”勁兒,才是真正打動觀衆的地方。東北話“魔音灌耳”的背後,是網友對那份自信與霸氣、坦蕩與直率的點贊。

不會整兩句東北嗑兒,别(biè)說你看過冬奧會

實際上,這并不是“東北文化”第一次出圈。無論是深受喜愛的東北方言獨幕喜劇,還是在直播平台上高呼“666”的東北老鐵,以及《鋼的琴》《人世間》等影視作品,都在向社會輸出着道地的東北文化。而這些文化産品能夠為人們接受,或因其與共和國的曆史緊緊绾結,或因其充滿煙火氣的樂觀與幽默,也或許是因為“東北風情”自帶的獨特魅力。大東北走過的非凡曆程、擁抱的光榮夢想、托舉的平凡生活,都在一次次“出圈”中為人所知。

如果說此前走紅的大多是“文藝東北風”的話,那麼北京冬奧會則讓觀衆直覺地感受到發源于東北大地的那股拼搏意志和昂揚精神。相信很多人對東北“重工業是燒烤,輕工業是直播”的刻闆印象,一定會被任子威的“中國速度”所改變,被徐夢桃的霸氣怒吼所重新整理。

不會整兩句東北嗑兒,别(biè)說你看過冬奧會

2月7日,任子威(右)在比賽中。新華社記者李尕攝

當然,奧運賽場上地域并不是一個重要的标簽,不論來自哪個省份哪個區域說着哪種方言,所有奮力拼搏、全力以赴、超越自我的中國冰雪健兒都是我們的驕傲。随着“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标成為現實,以及大陸冰雪運動的“南展西擴東進”,滑雪溜冰早已不是北方的專屬,冰雪運動正在走進千家萬戶。在這幅業已鋪展的冰雪畫卷中,期待更多文化元素綻放耀眼的魅力和光彩。

這正是:迎風傲雪,東北人民整挺好。奮勇拼搏,中國健兒杠杠的!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