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名人訪談丨用書法将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訪書法教育家馮浩南

文化名人訪談丨用書法将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訪書法教育家馮浩南

馮浩南

1978年出生于蘭州,重慶人。研究所學生學曆。九三學社中央書畫院院務委員、加拿大中華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特邀書法家)、甘肅省海外聯誼會理事、甘肅九三書畫院秘書長、甘肅省書法家協會第三屆隸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甘肅省書法家協會第四屆鑒定評估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甘肅省金石篆刻研究院副秘書長(常務理事研究員)、蘭州市民主黨派藝術工作者聯誼會常務理事兼教育委員會副主任。2009年3月創辦蘭州嘉禾藝術館,現更名為“蘭州南嘉書畫藝術教育訓練中心(南嘉書院)”任院長,主要從事青少年書法教育、書法及傳統文化交流工作十餘年。

走進南嘉書畫藝術教育訓練中心,撲面而來的是濃郁厚重的筆墨書香,馮老師正在上書法課,十多名學生圍聚在他的身邊,書法習練的講解、字型的來源與書體發展曆史他娓娓道來。

文化名人訪談丨用書法将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訪書法教育家馮浩南

馮浩南祖籍在嘉陵江畔的江城——重慶,出生在黃河之濱的金城——蘭州。馮浩南回憶說:“我的祖父1951年響應國家号召來到大西北,年幼的父親1955年來到蘭州,母親是河北知青。我在蘭州出生,蘭州長大,是地道地道的蘭州人。我喜愛書法源于家庭的影響,我的祖父曾教導我父親要把字寫好,那個年代,如果你能寫一筆好字就代表會有更多的機會。我父親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練字,勤于鑽研,一筆好字給他助力不少。父親是我的啟蒙老師,也教導我一定要把字寫好。記得那時他經常買來字帖,先自己研究,之後再教我寫。他買的第一本字帖我到現在還都留着。今天看來,他當時給我畫的運筆示意圖,完全符合書法教學的标準。”

文化名人訪談丨用書法将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訪書法教育家馮浩南

馮浩南的學習經曆非常豐富,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名學霸,可是他最終并沒有從事他所學的專業,而是走上了書法教育的道路。馮浩南說:“因為父母都是從事祖國傳統中醫藥事業的,他們想讓我學習西醫,高中畢業我考取了西安醫科大學,畢業後我在國外學習商務和經濟專業。我從骨子裡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書法是我畢生的愛好。我的老師原省書協主席林濤先生,鼓勵我嘗試去做書法教育,記得當時林濤先生在西北民族大學做兼職教授,我作為林老師的助教做些教學輔助工作,遵從師命,遵從内心,最終我走上了書法教育這條路,林濤老師是我書法教育事業的領路人。2009年創辦了蘭州嘉禾藝術館,到今年13年了。”

馮浩南的書法以篆隸為主,隸書是漢朝的主要文字,隸書的古樸雄厚加上漢朝時的曆史淵源,讓他對隸書非常喜愛。他告訴記者:“書法給我的啟示收獲頗多,首先我沒有經曆過叛逆期。我父親曾跟我說過,通過書法學習的你讓我們感覺你沒經曆青春叛逆期。其次碰到不能釋懷的事情,我就會用書寫來舒緩我的心情,用文化來滋潤心靈。我認為無論是臨帖還是創作,要和前輩古人在精神上交流,這是一個學習交流的過程,更是鼓舞自己的過程。創作時環境氛圍可能很安靜,但是内心卻是氣勢磅礴、宏偉的,有的時候,又如微風吹拂。我對傳統文化有敬畏感,因為它幫我克服了很多的問題,學生時代學習、生活的問題,如今所遇到的生活、工作方面的各種問題。”

文化名人訪談丨用書法将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訪書法教育家馮浩南

馮浩南對書法有着根深蒂固的喜愛,學習期間,不論是學醫還是學商,他與書法的聯系始終沒有停止,甚至成為了他業餘生活的主旋律,而書法也讓他接觸了國内外更多的朋友,人生的經曆更讓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愈加推崇。“在留學期間,國外老師喜歡了解中國文化,但當時很多中國留學生受到流行思潮的沖擊,對中國傳統文化也不甚了解,無法滿足老師們的求知欲。國外老師知道我會書法,便找到我告訴了我他們的困惑,并願意與我進行更多地交流,通過我了解他們心中神秘的東方和璀璨的中國文化。有一次,我去一家國外餐廳用餐,因我與老闆的交流禮貌且舒适,他突然問我是日本人還是南韓人,我告訴他我是中國人。這件事讓我感到不解和困惑,為什麼他沒有首先問我是不是中國人?從教學的角度來看,雖然學校設立了相關課程,但是我覺得缺少對傳統文化的教學内容,到了大學如果不是專業,根本學習不到太多的相關知識。”馮浩南說。認識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教育中的缺失,也讓他毅然走上了傳播傳統文化的道路。

馮浩南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巨大的特點,就是她的包容性很強,她可以被打破,但不會被瓦解,打破後會把外來的優秀文化相容并蓄并展現出勃勃生機。而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書法教學,從最基本的筆畫和文字教起,先讓孩子們了解我們現在文字的前世今生,與文字建立感情,能在書寫中用心與文字溝通。當他們再去讀一些古代文化著作典籍時,了解就會更深一些。馮浩南說:“我們的文字與國外的不同,我們的文字是有靈魂的,文字的表意特别強,是以我們要激發學生們對文字的熱愛,要通過書寫與文字建立感情,這樣我們閱讀的水準也會提高。現在的學生閱讀量其實是很大的,可對于閱讀後的收獲卻不盡如人意,我覺得就是我們和文字的情感的建立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是以說,在傳統文化教育上,尤其是對于傳統書法的學習存在缺失,我覺得很可惜。”他經常告訴學生:“我們的民族是漢族,我們的文字是漢字,國外朋友在談到中國時,往往會把中國文化以秦漢文化、漢唐文化代稱,這些都會有一個‘漢’字,而且隸書是與當今文字最為接近,且距今曆史久遠的書體,是以隸書的學習對于我而言更具意義。為什麼學生喜歡到我這裡來學習,因為在我這兒學到的不僅僅是書法的技法,我也會穿插講很多與之相關的知識,比如文字的演變、中華傳統節日。在節日裡,我願意與同學們讨論節日和假日的不同,過節的意義在哪裡?它的曆史是什麼?是以每逢傳統節日,我就會與同學們分享節日的起源、曆史沿襲、節日習俗等内容,倡導大家過傳統中國節,過有文化的中國節。”

文化名人訪談丨用書法将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訪書法教育家馮浩南

談到馮浩南的書法教育之路,他告訴記者:“我隻是希望做好書法基礎教育。我一直和學生們說,我不可能成為你們最重要的老師或是最終的老師,因為每一個學生在我眼中都是可造之‘材’,我的任務不是直接雕琢,而是把他們身上的毛刺刮一刮,大樣就出來了,等這些學生碰到更好的老師時,人家才好下手去雕琢造就。現在要把青少年書法教育工作做好,要做好這份工作還需要我們走出去,去開拓眼界、增長見識、廣泛交流。例如從2016年開始我就組織學生出國,或者在國内的其他省份進行文化交流,讓孩子們從當地一些人文景觀中去擷取更多的有關書法方面的知識,與當地的書法家和學習書法的同學們進行交流,互相促進和激發學習的興趣,這樣的交流方式學生和家長非常接受,也很喜歡,感覺到孩子的收獲很大。通過活動鼓勵學生們能夠從内心去體會中華文化之美,當他有了這樣的美妙感受,才能夠更加主動地去了解和學習。當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後,能夠幫助孩子樹立文化自信。是以說,孩子們學習書法應該更加立體化的,而不是單獨的文字存在。文字承載着文化,書寫就要有一定的内涵,這也是我做書法教育一直所秉持的,隻是努力用書法教學把文化傳承下去。”

不僅從事書法教育,馮浩南還通過社會活動傳承着傳統文化。他告訴記者:“本身我是一名九三學社社員,同時擔任基層支社負責人。我們每一位成員都需要積極參與到社會服務之中,而我們支社便以傳統書畫交流作為我們進入社群的切入點,還将社會服務品牌确立為‘傳統書畫公益講堂’。我們除了在社群開展公益講堂之外,還與七裡河區文化館等部門和機構組織一些社群活動,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激發起社群居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孔德勝 文/圖

責任編輯丨白愛鴻

編輯丨周言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