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學以不同的呈現方式開拓延伸自身價值

文學以不同的呈現方式開拓延伸自身價值

時下,根據作家梁曉聲同名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改編的電視劇《人世間》正在熱播,全劇以“小故事”展現“大事件”,通過描寫普通百姓在大時代下始終如一的堅韌善良與樂觀向上,呈現了一部中國式家庭變遷的生活史詩,引發了無數觀衆的情感共鳴和普遍贊譽;同樣在年初,一部改編自祈禱君同名小說的網絡劇《開端》,以其新穎的主題設定、缜密的情節設計、“無限流”的故事結構,也收獲了較高關注度和良好口碑,成為今年首個網絡“現象劇”;而在話劇舞台上,由陝西人民藝術劇院創排的話劇《主角》即将亮相西安,《紅高粱家族》《我不是潘金蓮》等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也将陸續在年内登上舞台……一系列關于文學與影視、戲劇深度融合、聯通發展的文藝創作,正在以不同的呈現方式延伸着文學的價值。那麼,目前的文學改編作品展現了什麼樣的特點?面對其他文藝門類向文學“母本”回歸的趨勢,“文學+”又會為其内容與形式帶來哪些新的内涵?

純文學成為影視改編的重要“母本”

純文學改編影視作品的風潮,并非近幾年才興起。上世紀80年代以來,已經有《芙蓉鎮》《黃土地》《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挂》《秋菊打官司》《菊豆》《圍城》等一大批根據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影視作品根本上追求的是臻于完美的藝術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精神旨歸,這一點跟文學是相通的。純文學由此成為影視作品的重要文本來源,為優秀影視作品的誕生提供了堅實的人文基礎。新世紀以來,随着生活節奏的加快、娛樂需求的激增、網絡時代的到來、一批又一批“流量”的更疊,影視作品和純文學一度漸行漸遠,創作資源大量向通俗文學、網絡文學傾斜。

文學以不同的呈現方式開拓延伸自身價值

相較于純文學,通俗和網絡文學作品在叙事上更照顧讀者,注重故事情節的連貫和跌宕,閱讀更輕松、傳播更迅速,本身就有龐大的讀者基礎,也更受影視行業青睐。新世紀以來,盡管也有《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長恨歌》《曆史的天空》《暗算》《推拿》等不少純文學作品被改編成影視,湧現了不少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優秀改編作品,但與根據通俗和網絡文學改編作品所形成的話題熱度相比,純文學的影響力依舊沒有得到更好彰顯。然而,這兩年影視創作的風向正在發生變化。作家、編劇海飛認為,在近年來的文學作品影視化改編市場上,根據網絡文學和通俗文學改編的作品暴露出的問題越來越多,比如網絡文學本身體量龐大,“日更”的模式導緻故事架構不穩;網絡文學版權費用過高,導緻改編編劇費用下降,進而喪失一批原創能力強的編劇的加盟等。與之相對應的,是純文學漸漸為影視市場所青睐。像電視劇《裝台》《我是餘歡水》《叛逆者》《突圍》、電影《蘭心大劇院》《第一爐香》等改編自純文學作品的影視劇在近一兩年中集中亮相,預示着影視改編将向純文學再度靠攏。而電視劇《這邊風景》《主角》《繁花》《北上》《豐乳肥臀》《文城》《古街》等影視項目的紮堆釋出,更是顯示着純文學正在重新成為當下影視改編的重要内容資源,精耕細作、内容為王才是影視健康發展、赢得觀衆認可的根本。

文學以不同的呈現方式開拓延伸自身價值
文學以不同的呈現方式開拓延伸自身價值

“文學作品是影視作品的最佳母本,是有根須、會生長、生動靈活的。文學和影視的結盟,将使文學更走向閱聽人,也會讓影視更接地氣,并且有穩健紮實的根基。在故事的海洋裡,小說有無數種徜徉的方式,影視改編無疑是為大衆創作精品的最直接的一種形式。”海飛表示。

文學以不同的呈現方式開拓延伸自身價值

從小說世界中尋找中國戲劇突破的可能

和影視劇一樣,純文學作品也是舞台藝術的重要文本來源,而且其改編曆史比影視劇更長,兩者的關系也比影視劇更為密切。僅以去年的話劇演出為例,就有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狂人日記》、根據魏巍長篇小說《東方》改編的話劇《陣地》、根據王蒙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活動變人形》、根據王安憶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長恨歌》、根據阿來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塵埃落定》、根據梁曉聲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人世間》、根據金宇澄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繁花(第二季)》等十餘部作品上演,數量和品質相較于往年都有不小提升。

文學以不同的呈現方式開拓延伸自身價值

對于話劇舞台上出現的“改編熱”,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文藝評論家楊揚表示,通過對純文學作品進行改編來創作戲劇的做法,具有其兩面性。一方面,改編作品數量多,實際上反映了戲劇領域原創力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劇本創作,與小說等當代文學創作相比,原創佳作之少,有目共睹”。這裡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戲劇創作的文化水準和生活積累都需要強化。“不少劇作家覺得,原創作品少與生活積累有關,其實生活積累不是為寫作而刻意去積累一種所謂的生活經驗。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發現的眼光,無法從生活中提煉出有意味的内涵。這方面,當代小說創作可以提供一些較為有益的經驗。”在楊揚看來,小說界對于小說中觀念性的東西比較關注,尤其是文學批評的開展,有助于促進小說家提煉自己的生活經驗。相比之下,戲劇批評難以達到小說批評的高度,是以從小說中尋取戲劇創作資源,成了最近幾年中國戲劇創作的一條重要途徑。

另一方面,戲劇的表現方式和藝術特征迥異于文學與影視,這也意味着文學作品在進行戲劇改編時會遇到許多難題,改編難度大、排練周期長、表演要求高,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會受到諸多限制。創作者需要深入了解故事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叙事脈絡,在讀懂吃透的基礎上加以改編和簡化,讓原作得以在舞台固定、時間緊湊、現場情況複雜的條件下,呈現出最好的藝術效果。這需要創作者有更高、更自覺的美學追求,有更深入、更開闊的藝術思考,不要盲目跟風、急功近利。楊揚認為,在原創性不足的情形下,近兩年仍然有一部分劇作家在努力從小說世界中尋找中國戲劇突破的可能,這也是值得肯定的,讓人們看到當代戲劇擴充的邊際并沒有規定,需要各種各樣的方式介入到這一領域中來。

改編的過程也是“創造性轉化”的過程

據中國作協釋出的《2020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顯示,2020年網絡小說改編的影視劇目在140部左右,熱度最高的網劇中,網絡文學改編的比例達60%。據《人民日報》報道,近五年來,大陸網絡小說改編的影視劇目超過600部。2021年,網絡文學占據了影視改編市場的大頭,其中話題讨論度較高的有《贅婿》《鬥羅大陸》《司藤》《上陽賦》《你是我的榮耀》《千古玦塵》等;從愛奇藝、優酷、騰訊、芒果TV四家網絡視聽平台的2022年片單來看,網絡小說改編影視劇依然是各大平台的戰略重點,在已公布的370部劇集中,有135部小說IP劇。以上資料顯示出網文及通俗文學在網絡視聽平台播出的劇集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但與如此大規模數量的改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些改編劇集品質的參差不齊。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張慧瑜談到,不同類型的影視作品,改編的驅動力不同。一些偏市場化的影視作品,會改編更流行的網絡文學,因為這些網絡文學有粉絲效應,改編成影視劇會更有市場保障,《延禧攻略》《鬼吹燈》等都是如此。還有一種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比起作品,不少制作方更關注作者本人。像馬伯庸就是網絡劇改編較為集中的作家,其創作融合了懸疑、諜戰、動作等不同類型,又頗具現代感,因而受到不同播出平台的追捧。繼《長安十二時辰》《風起洛陽》《風起隴西》《古董局中局》等劇之後,愛奇藝宣布接下來将與馬伯庸合作12部作品。

同時,随着流量福利和IP狂歡熱潮的逐漸消退,影視行業不得不重新評估當下的業界生态,反思過去的影視創作模式,重新關注作品的内容和藝術水準。張慧瑜表示,電影《刺殺小說家》的改編實踐值得網文改編的關注。“原著雙雪濤的小說帶有先鋒實驗色彩,但改編成電影之後,導演進行了二次創作,使其變得更加豐富,既把原作品的精神核心表現了出來,又表明影視與文學是兩種不同的媒介,需要完成創造性轉化。而這恰恰為今後影視改編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實踐方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