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圖書出版巨人愛潑斯坦離世,他讓平裝書走進你的書櫃,還預言亞馬遜誕生

圖書出版巨人愛潑斯坦離世,他讓平裝書走進你的書櫃,還預言亞馬遜誕生

賈森·愛潑斯坦(Jason Epstein)至死與書相伴。2022年2月4日,他在紐約薩格港的家中去世,享年93歲。宣布這一消息時,他的妻子朱迪斯·米勒說,他的身邊“堆滿了他的書”。一代傳奇出版人,最終于丹鉛之中歸去。有多傳奇?用愛潑斯坦生前曾長期奉職的蘭登書屋在聲明中的一段話來說,愛潑斯坦“開創了商業平裝書的先河,并且幾十年來,他在編輯和出版方面的傑出上司力和遠見卓識,幫助雙日出版社、錨版圖書、蘭登書屋、Vintage圖書,以及更廣泛的文學社群形成了獨一無二的格局”。他兼具對文學的深厚熱情和敏銳的商業頭腦,美國記者菲利普·諾畢雷在1974年出版的《知識分子空中寫作:文學政治與紐約書評》中,曾引述愛潑斯坦昔日在雙日出版社的同僚對他的評價:“賈森擁有學者的淵博知識和手推車小販的直覺。”可以說精妙地概括了愛潑斯坦輝煌的圖書生涯。

圖書出版巨人愛潑斯坦離世,他讓平裝書走進你的書櫃,還預言亞馬遜誕生

▲賈森·愛潑斯坦,美國著名出版人。

引領圖書界的三次創新

愛潑斯坦從小熱愛閱讀。博聞強識的他在15歲便高中畢業,如願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專業,1949年獲得學士學位,僅時隔一年,1950年,又獲得碩士學位。“我一直認為,我的出版事業是我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美好大學時光的延續。我碰巧進入圖書行業,然後繼續做一個 ‘大學生’——那些作者就是我的老師,他們的著書就是我的課程。”他在接受美國C-SPAN采訪時說。

愛潑斯坦的第一份工作是雙日出版社的實習編輯。那時,他常常用業餘的大量時間把自己泡在紐約格林威治村的第八街書店。有一天,他的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一個想法:如果市面上那些昂貴的精裝本經典文學作品能夠以廉價的平裝本出售,那麼二戰後急劇擴張的大學生群體将形成一個可觀的圖書市場——剛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愛潑斯坦很清楚在校學生的經濟情況。

他把這個想法告訴給了當時雙日出版社的主編肯·麥考密克,後者大為贊賞。經麥考密克準許,1953年,第一批内容精良卻廉價的平裝書誕生了。要知道,在此之前,在美國圖書市場流通的平裝書大多是低級淺薄的幻想作品。愛潑斯坦将這個高品質平裝書系列命名為“錨版圖書”(Anchor Books),他請來愛德華·戈裡等藝術家朋友設計該系列封面,最初收錄其中的作品包括D·H·勞倫斯的《美國經典文學研究》、埃德蒙·威爾遜的《到芬蘭車站》、司湯達的《帕爾瑪修道院》等。它們定價在65美分到1.25美元,每本書首批限量10000份,四周内便售罄。由雙日出版社掀起的“平裝書革命”很快波及其他出版商,大家紛紛效仿愛潑斯坦的做法,更多經典文學作品,乃至品質優良的新作品也以平裝書的方式問世,它們成了整個出版業最賺錢的部分。

圖書出版巨人愛潑斯坦離世,他讓平裝書走進你的書櫃,還預言亞馬遜誕生

盡管年紀輕輕便策劃出了商業奇迹,但愛潑斯坦在雙日出版社的工作時間卻不長。1958年的一天,他将俄羅斯小說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帶到出版社,有意推動他的小說《洛麗塔》在美國的首版。然而,雙日出版社卻以“品味不合”為由,拒絕了這部講述一名中年男子與未成年少女戀愛的頗具争議的小說。愛潑斯坦憤而離開了雙日。短暫地經營過當時阿爾弗雷德·諾普夫出版社旗下的平裝書品牌Vintage之後,愛潑斯坦加入了蘭登書屋。在那裡,他推動了一大批和他年紀相仿的作家成為美國當代文壇最矚目的明星:菲利普·羅斯、戈爾·維達爾、諾曼·梅勒、E·L·多克托羅、W·H·奧登……他在1976年至1995年間擔任蘭登書屋的編輯部主任。值得一提的是,在愛潑斯坦初入蘭登書屋之時,他便與該公司的創始人之一貝内特·瑟夫達成了一項協定:在不産生沖突的情況下,愛潑斯坦可以一邊引進、編輯圖書,一邊自由創業。正是這一協定為愛潑斯坦的第二場書業創新提供了條件。

圖書出版巨人愛潑斯坦離世,他讓平裝書走進你的書櫃,還預言亞馬遜誕生

▲1968年,賈森·愛潑斯坦在蘭登書屋的辦公室。

那是1962年的冬天,紐約市的報業工會正進行一場前所未有的大罷工,導緻包括《紐約時報》在内的七家報紙停刊。一天晚上,愛潑斯坦和他當時的妻子、編輯芭芭拉·愛潑斯坦,邀請詩人羅伯特·洛厄爾和他的妻子、評論家伊麗莎白·哈德維克,在他們位于上西區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共進晚餐。愛潑斯坦向其他人指出,他早就注意到,在美國,缺少像英國《泰晤士封包學增刊》那樣能夠向愛書公衆提供服務的報刊,這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之前提及這個項目時,他總說:“整個美國隻有一個人能做成這件事,但我很忙。”但當晚,他改變了想法。恰逢其他主流報紙罷工,愛潑斯坦認為,創辦一家獨立的書評周刊的時機已經成熟。“孩子們,我們來表演一場吧。”他說。于是第二天一早,洛厄爾通過自己的信托基金向銀行申請了4000美元的貸款作為啟動資金,并遊說了一些富有的朋友投資其中。芭芭拉,以及原先在《哈潑斯雜志》工作的羅伯特·希爾弗斯作為編輯,哈德維克作為編輯顧問,愛潑斯坦本人則身居幕後,《紐約書評》就此誕生。1963年2月1日出版的第一期《紐約書評》衆星雲集:既有德懷特·麥克唐納評小阿瑟·施萊辛格、菲利普·拉赫夫評亞曆山大·索爾仁尼琴、蘇珊·桑塔格評西蒙娜·薇依的文章,也有洛厄爾、奧登、約翰·貝裡曼、艾德裡安娜·裡奇等人的詩歌。

《紐約書評》立獲成功,并在愛潑斯坦的引導下,成為20世紀60年代美國首批反越戰的出版物之一。1969年,愛潑斯坦親自撰文報道了轟動一時的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芝加哥七君子是一群被指控在1968年的美國民主黨全國大會期間煽動騷亂的年輕激進分子)。這些報道收錄于他在1970年出版的《大陰謀審判》一書中。針砭時弊、長篇大論,時而尖刻時而抒情,至今《紐約書評》仍然是美國最重要的文學和政治雜志之一。

愛潑斯坦的第三場出版創新,則緣起于他早在雙日出版社時,與比他年長了32歲的美國作家、文學評論家埃德蒙·威爾遜結下的友誼。他在《圖書生意》中回憶了自己與威爾遜于20世紀60年代,在紐約的普林斯頓俱樂部共進午餐的情形。其間威爾遜提到,美國一直沒有一個像法國的七星詩社叢刊那樣的國家級文學典藏,對美國曆史上的偉大文學作品進行标準化收錄。威爾遜沒能活着見到這一經典文學系列項目的實作,但在愛潑斯坦孜孜以求的努力下,1979年,非營利性出版商“美國圖書館”終于面世并出版了第一批圖書。由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和福特基金會提供種子資金,該項目目前已經出版300多卷作家作品,從馬克·吐溫、F·S·傑拉德,到詹姆斯·鮑德溫、索爾·貝婁,均配有統一的黑色封面。“大問題會點燃賈森的激情。而他給出的答案是極具影響力的。想想他有多少偉大的想法已經實作了。毋庸置疑,他一直是我們這個時代出版界最領先的知識分子型企業家。”阿爾弗雷德·諾普夫出版社前主編羅伯特·戈特利布在2001年接受《波士頓環球報》采訪時說。

讓技術服務更廣大讀者群

回顧愛潑斯坦的一生,一些人注意到,他似乎有着某種鮮明的沖突:一方面,他在文學寫作和編輯領域展現出了極為明确的左傾政治傾向,尤以他的《紐約書評》寫作為甚,而另一方面,他卻又毫不掩飾地抱有對奢侈品的熱愛——他喜歡雪茄、定制皮鞋、進階餐廳,甚至他在曼哈頓下城和薩格港的家中,書房裡也更多的是精裝本圖書。然而,愛潑斯坦自己似乎并不視這兩者為沖突,他強調,自己一直以來的追求都是用既能滿足智識需求又人人負擔得起的書籍,來吸引廣大讀者,“這可以歸結為一種民粹主義式的願景,希望每個人都能得到最好的東西”,《紐約時報》評價稱。

圖書出版巨人愛潑斯坦離世,他讓平裝書走進你的書櫃,還預言亞馬遜誕生

▲1974年,賈森·愛潑斯坦(左)與他在蘭登書屋工作期間結識的作家戈爾·維達爾。

愛潑斯坦認為,為了實作這一追求,數字化市場将是出版界強大的潛在盟友。他是傳統出版人中少有的早期對新技術表現出主動熱忱的人。他在1989年推出《讀者目錄》,收錄了約4萬種圖書資訊,包含了标題、描述和插圖等,讀者可以通過電話郵購的方式直接從倉庫訂購相應書籍。這被認為是線上售書網站亞馬遜的先驅。但由于無法與博德斯集團、巴諾書店等當時更為大型的連鎖書商競争,《讀者目錄》最終破産。2003年,愛潑斯坦又與人合夥創辦了“按需印刷”圖書公司,推出“濃縮咖啡圖書機”,一種可以在幾分鐘内就能列印、整理、裝訂一本書的裝置。相比于傳統印刷廠,它小到可以放進書店、圖書館,甚至機場的報刊點,省去了運輸和倉儲的需要,使得圖書的傳播流通變得更加便捷。

可以說,愛潑斯坦在本質上提倡的是一種制度的變革,允許作者繞過雇用他們的書商,而直抵讀者大衆。愛潑斯坦曾在接受美國公共電視台采訪時說,在過去,出版商“把一本書丢進零售市場,而不知道它将去向何處。巴諾書店向蘭登書屋下單一部作品後,我們會印刷出一萬、兩萬冊,但誰會知道它們将擺在哪裡的書架上?被哪個書店員工開封?他們又是否知道這些書是什麼内容?給誰寫的?我們什麼都不知道……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那麼多書沒賣出去就被退回,以及為什麼有時候在書店找書那麼困難,為什麼一些作者始終不清楚自己的讀者群。但在一個新的系統裡,你将看到每一個作者專屬的目标讀者市場。技術讓這一切變得可能。也許不是現在,但這一天最終會來到”。

圖書出版巨人愛潑斯坦離世,他讓平裝書走進你的書櫃,還預言亞馬遜誕生

這一天很快到來。成立于1994年的亞馬遜在21世紀初,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地球上最大的書店”。盡管愛潑斯坦同貝索斯的理念不盡相同,但他歡迎任何能更好地将書籍送到讀者手中的方式。在亞馬遜,人們可以迅速搜尋、浏覽和下單,在家坐等自己想要的書籍送上門;也可以在網站上發表讀後感,與其他讀者乃至作者本人進行交流。這很像愛潑斯坦在《圖書生意》中想象的場景:“作家和讀者能夠在全世界的綠地上相逢”,“網際網路上,未來的小說家和他們的讀者可以閑聊,也可以深談”。

但愛潑斯坦也對網際網路時代的電子書懷有隐憂。他認為,電子書徹底取代紙質書将是可怕的,會讓書籍變成人們可以随意打開或關閉的一次性媒介,并且由于電子檔案容易删除,以電子形式存在的書也将被抹殺存在性。“如果你是一個愛書人,你可能希望你所熱愛的東西能夠以比電子檔案更有形、更持久、更能經受考驗的形式存在”,“螢幕上的文字永遠不會和印刷書籍一樣,承載同樣的文化共鳴與聯想,或者提供那種獨特的視覺、嗅覺和觸覺體驗”,他在2012年的一次采訪中說。

iWeekly+

《圖書生意:出版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圖書出版巨人愛潑斯坦離世,他讓平裝書走進你的書櫃,還預言亞馬遜誕生

本書是對圖書出版行業的一次翔實記錄。愛潑斯坦通過叙述自己的從業經曆,描繪了一個充滿激情與夢想、大膽與創新、失敗與教訓的圖書業的曆史長卷。書中既有《紐約書評》的激情創辦,“美國圖書館”的曲折出版,也有《讀者目錄》的艱難時刻。此外,愛潑斯坦也闡述了他對圖書業大膽、激進的預見。他認為新技術改變了所有事物的軌迹,尤其是圖書流通的方式,電子書将和噴射飛機一樣,對文化、商業和政治産生深遠影響。“無論明天誰将在數字市場上取勝,今天這些四面楚歌、步履艱難的集團公司都将面臨絕迹的命運。”

内容來自《周末畫報》,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撰文—降b小調

編輯—北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