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詩巨著《戰争與和平》深度解析(二)

作者:異域狼族的良

頭條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史詩巨著《戰争與和平》深度解析(二)

上一篇文章我介紹了《戰争與和平》的“2—3—4”閱讀法則,以及故事背景和小說架構結構。那麼今天我們接着談托爾斯泰,談長篇小說《戰争與和平》中的三個關鍵人物,也就是安德列、彼埃爾和娜塔莎。

。下面,我們就試以小說的三個主角為例,來看看托爾斯泰是如何展現這一“心靈辯證法”過程的。

史詩巨著《戰争與和平》深度解析(二)

1、安德列

安德列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他人長得漂亮,也很勇敢,為了展現安德列的勇敢,托爾斯泰讓他做了俄國将領庫圖佐夫的傳令官。在戰争打響之前,安德列是非常有功名心的,他覺得要為祖國勇敢戰鬥,獲得軍功,保衛國家,為祖先揚名。但是在,他躺在地上,恍惚之間看着天空,他突然覺得,跟這個高遠的天空比起來人是那麼渺小,人的這種殘酷争鬥是那麼的無謂。小說中的這段描寫非常著名,托爾斯泰是這樣寫的(第一卷第三部第十六節):

“它多麼安靜、肅穆、莊嚴啊,完全不像我的奔跑,”安德列公爵想,“不像我們這樣奔跑,叫喊,搏鬥,完全不像那個法國人和我們的炮兵那樣帶着仇恨和驚恐的臉色在互相争奪一根擦膛杆,雲朵在這高遠的天空飄浮着,完全不像我們這樣的啊。我為什麼先前沒有看到這高遠的天空呢?我此刻終于看到它了,我是多麼幸福啊。是的!除了這高遠的天空,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欺騙。除了它之外,一切都不存在,一切都不存在。甚至連天空也不存在,除了寂靜和肅穆,一切都不存在。感謝上帝!……”

而當安德烈在夜裡突然聽到了娜塔莎的歌聲。她輕聲的歌唱打動了安德列。他的心頭也産生出了春天的感覺。一種沒有來由的歡樂和複興的春天感覺襲上了他的心頭,安德烈又複活了!

但是,這個想法跟安德列最初想建立功名的态度是不一樣的,所謂辯證法就是否定之否定,安德列這個人物也經過了一種否定之否定的思想發展,這就是托爾斯泰筆下的心靈的辯證法。我們能十分肯定地說,他的這段思緒一定是托爾斯泰本人的思緒,就是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史詩巨著《戰争與和平》深度解析(二)

2、彼埃爾

彼埃爾原本是個花花公子,到處惹是生非,但是正直善良的本性,卻使他逐漸開始思考生活的意義,思考私有制是否合理、他所處的社會是否公平。他與海倫結婚,本想在家庭生活中獲得甯靜和幸福,但妻子空虛無聊的生活卻讓他感到失望;他決定與人為善,回到自己的莊園實施土地改革,卻未能成功;他參加共濟會,從事慈善事業,他從中獲得了成就感,但并未真正解決生活的意義問題。

前面說過,在從南方傳回的途中,彼埃爾去拜訪了自己的朋友安德列,他們在渡船上有一段對話(第二卷第一部第十二節)。安德列和彼埃爾在渡船上的這次交談,是展示彼埃爾(及安德列)内心世界的重要章節。彼埃爾對安德列說道:

“您說您在人間看不見善和真的王國。我也看不見。如果把我們的生命看成是一切的終結,就不可能看見它。在人間,就在這片土地上(彼埃爾用手指着原野),沒有真理,隻有謊言和罪惡。但是在世界,在整個世界,還是存在着一個真理的王國,我們現在是土地的孩子,但是永恒地看,我們卻是整個世界的孩子。

我覺得,我不僅像世界上的萬物一樣不能消失,而且我在過去和将來都将永遠存在。我覺得,除了我之外,在我的頭頂上方還存在着神靈,在這個世界中還存在着真理。”

直到衛國戰争的爆發,彼埃爾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有了關聯,他積極投身反拿破侖的戰争;被法軍俘虜後,他接觸到了普通俄羅斯農民士兵,他們的虔誠信仰和樸實善良打動了他,

史詩巨著《戰争與和平》深度解析(二)

3、娜塔莎

她純樸天真,因為她接近俄國的大自然,接近鄉間的純樸人民,托爾斯泰還賦予她動聽的嗓音和活潑的天性,當然,她也在生活的“大課堂”裡經受了磨練:與安德列訂婚,受阿納托利·庫拉金誘惑,與安德列的決裂和重逢,直到最後嫁給彼埃爾,做起了賢妻良母。

史詩巨著《戰争與和平》深度解析(二)

無論如何,這三個人物都表現出了純潔的道德情感,托爾斯泰把俄羅斯人的高尚品質都寄托在了幾個人物的身上,進而将他們塑造成了俄羅斯民族的正面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