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元金: 巧巧飯兒

馬元金: 巧巧飯兒

巧巧飯兒

作者 | 馬元金

沏上一壺茶,慢慢的喝着,還覺得剛過了年沒幾天,但已是快到正月十五、十六日了。人們總說,人上了歲數就愛回憶過去,這不,喝着喝着就想起了童年時的正月十五、十六日了。

記de得小時候,每到正月十五、十六,鄰村踩高跷的,扭秧歌的,跑旱船的,跑驢燈的就會舉着燈籠,敲鑼打鼓來我們村演出。他們走街串巷,所到之處人山人海。到了誰家門口,誰家就會放鞭歡迎。這時鑼鼓就會敲得越響,演出的人就會越賣力。小胡同裡,觀看的人前擁後擠,人頭攢動,有的人鞋都擠掉,好一派熱鬧景象。

家中也有許多習俗。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得用過年的燈籠,在月亮未出之前,把屋内院中旮旮旯旯,竈頭炕尾床底櫃邊,豬圈雞舍統統都照一遍,這樣就不會生蟲蟲蟄蟄,害蟲自然就不會出來。

那時田間地頭,生長着許多合抱粗的大桑樹,充足的桑葉可供蠶食用,是以家家戶戶都有養蠶的習慣。為了讓蠶寶寶百病不生,做出又大又結實的蠶繭,有一個好的收成,是以每到正月十五這天,人們會在院中或蠶姑神象前擺上供桌,焚香化紙,供上三碗面條給蠶“罩絲”,能得到蠶姑的庇護。

正月十六,是村中姑娘們做巧巧飯兒的日子。歲數在十五六,十七八的姑娘們,吃過十六日的餃子後,便帶着早準備好的鐵耳鍋子,鐵勺子,水桶,碗筷等用具還帶了一包針和幾個頂針。她們幾個要好的三五成群一起,穿紅挂綠,甩着又粗又長紮着紅繩的大辮子,扭動着腰枝,步子輕盈的走在田間小路上,有的還穿着過年時穿的繡花鞋,並帶着長長的墜子。她們有說有笑,來到小河邊,找一處避風向陽的窪地,把鐵耳鍋用三塊石頭支好後,就到泉邊打水,到周圍拾柴。

姑娘們那愉悅的神情,就像得水的魚兒,出籠的鳥兒,忙碌的就像遇花的蜜蜂。

把鍋裡倒上泉水,把米和針、頂針一起放上蓋好鍋蓋生火。一時間,紅紅的火苗燃燒,青青的炊煙上升。大家邊拾柴邊燒火,邊燒火邊拾柴。半天工夫,鍋裡熱氣大冒,發出糊喳糊喳聲響,一鍋不稠不薄巧巧飯兒做成了。姑娘們用勺子把飯攪勻,為的是不讓針和頂針沉到鍋座。接着每人舀上一碗,有滋有味地謹慎喝起來。誰都想能喝到針或頂針,成為一個心靈手巧,能做一手好針線活的人,還能找到好婆家。

那在一邊看的我們,饞得咽着唾沫,想流口水。跑回家後,嚷着母親也做巧巧飯。母親做了,但飯中沒放針和頂針,舀上一碗喝時,總覺得沒有姑娘們在野外做的巧巧飯兒好喝。

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時代一日萬裡的變遷。一切事物都走在世界先進水準的前列。姑娘們不再做針線了,她們參加到社會上各個行業,男同志辦到的事,她們也能辦得到,有的能力還超過了男同志,成為時代的楷模。姑娘們的服裝變了,以前那花紅柳綠的大襟衣服,變成了袒胸露背的無袖襯衫,和時髦的超短裙。發型也變了,以前那烏黑的大辮子,變成了齊耳短發,變成了五顔六色的時代發型。一切都在改變着。

以前那古老的風俗習慣也淡化了,遺忘了,而正月十六日的巧巧飯兒,也沒人再做了!

馬元金: 巧巧飯兒

馬元金,冶源街道大店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