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元宵節:盼平安喜樂,願人間團圓

元宵節:盼平安喜樂,願人間團圓

作者 | 有書問心淺笑

來源 | 有書(ID:youshucc)

主播 | 樊登讀書 · 北辰

元宵節:盼平安喜樂,願人間團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随馬去,明月逐人來。”

除夕守歲、正月拜年,忙忙碌碌中,年味減半時,元宵節便帶着獨有的“中國式狂歡”來到我們身邊。

如果說“臘八”是春節的序章,那元宵節便是春節的總結。

疫情爆發這兩年,團圓,成為很多人最簡單又難以實作的事。

尤其是今年,因為疫情的不斷反複,許多人選擇就地過年。

也把對家人的祝福,深藏在一次次的聊天和無數次的叮咛中。

冬去春來,新年伊始,願大家沉浸在元宵節的喜樂氣氛時,所有美好也能如期而至。

元宵節:盼平安喜樂,願人間團圓

《公羊傳 隐公元年》中雲:

“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

傳統節日中,元宵節是春節的最後一天。

過了這一天,大家會重新踏上征途,正式開啟新的一年。

是以,人們會用最熱鬧的方式來結束這一天:觀華燈、猜燈謎、放爆竹、吃湯圓、舞龍、舞獅......

越是歡慶熱鬧,越是人心昂揚,對生活充滿希望,這便是“鬧元宵”。

而在古人的眼裡,“鬧元宵”還有更深的寓意:

相傳在古代,猛獸特别多,為了不讓它傷害人和家禽,人們便時常成群結隊去消滅它們。

有一次,人們看到一隻巨大的鳥,以為是兇禽,便射死了它。

卻不想,那是一隻在人間迷路的神鳥。

天帝知道後十分憤怒,下令天兵在正月十五這一晚,到人間放火,為神鳥報仇。

天帝女兒得知這個消息後,不忍無辜百姓受難,便冒着風險來到人間告知此事。

看着大家驚慌失措的樣子,一位老人想了一個辦法:

“不如正月十五這天,我們每家每戶把所有的燈都點亮,再點爆竹、放煙火,讓天帝以為已經起火了。”

大家覺得這是一個可行之法,便都分頭行動起來。

到了正月十五,天帝看着人間一片紅光,聽着驚天動地的爆炸聲,以為火勢大起,便不再細究。

此後,每年正月十五,人們都會高懸燈籠,燃放煙火,以慶祝新生。

元宵節:盼平安喜樂,願人間團圓

清朝時期,元宵節這天,蘇北地區的百姓會在夜晚引火燒田,以求豐收。

童謠中亦有所唱:

“燈籠亮,火把紅,正月十五炸麻蟲,場邊田邊都炸到,炸得害蟲影無蹤。”

無論是傳說故事還是古代習俗,都寄托着人們對萬物新生的慶祝和祈禱。

到了現在,元宵節這天,綿延不絕的燈火、舞獅表演,更是将春節的喜慶推向頂峰。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在詩中說:

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

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裡。

雖然獅舞有“武獅”和“文獅”之分,但古人一直都把獅子當作是勇敢的象征,認為它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吉祥如意和平安。

歲暮天寒後,過去已将過去,未來将繼續前行。

元宵佳節,祈願在新的一年中,不畏艱難,砥砺前行,見萬象更新,做生活舞者。

元宵節:盼平安喜樂,願人間團圓

從古至今,我們對團圓,一直有着獨有的感受。

作為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元宵節這天,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上一碗象征團圓的湯圓,更是不可缺少的儀式。

相傳漢武帝時期,有一位叫“元宵”的宮女,因為常年在宮中,無法與父母相見,終日寡歡。

朝臣東方朔看到後,便決定幫助她。

他在市井中傳出火神要火燒長安的簽語,再對漢武帝說,火神最愛吃湯圓,可以讓宮女元宵多做一些湯圓,再讓全體群眾張燈供奉。

到了正月十五夜,大家紛紛走出家門,希望在人群中消災解難。

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元宵姑娘如願見到了家人;而湯圓,也是以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物。

宋朝宰相周必大在《元宵煮浮圓子》一詩中寫道:“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

無論是甜鹹口味,還是有無餡料,每一顆“乳糖圓子”,入口的每一個滋味, 都将團圓之情寄托其中。

元宵節:盼平安喜樂,願人間團圓

是呀,元宵節就是一個團圓的日子,一家人聚在一起,才能熱熱鬧鬧、紅紅火火地“鬧元宵”。

作家冰心曾在《漫談過年》中,便寫道:“新年過後,元宵節又是一個高潮。”

從古至今,我們都偏愛着“團圓”,就算遠在千裡,也願向家奔赴。

這是一種獨有的圓滿,也是一種獨特的傳統文化。

也許此時的你,正與家人圍坐爐邊,回顧着過去的一年,訴說着新的計劃;

也許此時的你,因為工作的忙碌,已經背向家門,踏上回程。

但隻要心在一起,便是團圓。

在這元宵佳節,祈願所有人都能美滿安樂,幸福安康。

元宵節:盼平安喜樂,願人間團圓

詩人餘光中曾這樣形容元宵節:“在西方,人家的情人節是2月14日,我們的情人節就是今天。

我們的詩詞裡,‘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多麼浪漫!”

古代,年輕女子往往被養在深閨,極少有出門走動的機會,但元宵節這一天,女子卻可以結伴同行,出門賞燈。

“婦女出遊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

相比于牛郎和織女相聚的七夕節,少男少女們可以自由出入的元宵節,更像是情人節。

南宋詞人辛棄疾便在這一天,寫下著名詩句“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找尋良久,本以為要失望而歸,卻不曾想,一回頭,便看到尋尋覓覓的人,就在那燈火的盡頭,流光溢彩,動人心扉!

于是,沒有宵禁限制的元宵節,不僅因為盛裝出遊受人追捧,更因那可能出現的一見鐘情,變得“歡樂之極,未始有之”。

元宵節:盼平安喜樂,願人間團圓

《太平廣記》中,還記載了一個與元宵節有關的感人愛情故事:

南朝末年,陳後主妹妹樂昌公主的丈夫徐德言預感國家将亡,屢次進言,陳後主卻沉迷酒色中,并不理會。

于是徐德言把一面銅鏡分為兩半,與妻子樂昌公主約定,一人收藏一半銅鏡。

一旦在戰亂中失散,便在每年的元宵節,拿這一半銅鏡去市集叫賣,以期與對方再次相聚。

在後來的混戰中,徐德言流落江湖,樂昌公主卻被俘虜,成為楊素府中的奴婢。

轉眼到第二年正月十五,樂昌公主想起之前的約定,便托一位老者拿自己的半邊銅鏡去市集叫賣。

雖然價格昂貴到無人問津,但輾轉來到長安的徐德言還是看到了這半邊銅鏡,終知妻子下落。

楊素被他們的愛情深深打動,便放樂昌公主與丈夫團聚,讓破鏡得以重圓。

在良辰美景中恰遇愛情,中國人的浪漫,一出場便讓人滿眼驚豔:

在如晝燈火中,你我穿越人海,在火樹銀花下,眼中留情,嘴角含笑。

難怪作家餘秋雨稱元宵節是一個“叛逆的節日”:

“我一直以為它隻是年的結束,卻不知還有這麼多的含義。

這是一個狂歡的節日,是一個釋放的節日,也是個‘情人節’。”

也可以與同伴一起,在元宵節的喧嘩中,去找尋砰然心動的浪漫。

在這元宵佳節,祈願我們的愛情嬌若玫瑰,芳香四季。

元宵節:盼平安喜樂,願人間團圓

時光流轉,又是一年元宵佳節。

在被疫情影響的特殊節日,很多人依然奔赴在一線,舍棄自己的小家團圓,守護大家的幸福安康。

在此,把美好願望送給所有人:

願在接下來的一年中,一切都是嶄新的模樣,生機勃勃,欣欣向榮,把過去歸于過去,把未來歸于希望;

願在餘下的日子裡,家人平安喜樂,就算為生活奔波忙碌,家亦是永遠的避風港;

願未來的情感中,珍惜眼前人,對愛心懷期待,三餐四季,暮雪白頭,年年相伴。

在這元宵佳節,送自己一份積極的心态,重新啟程,送給家人一份真誠的祝福,美滿幸福。

點個「在看」,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排版 | 鄭向北

圖檔 | 本文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侵删

音樂 | 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