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湯圓和元宵,到底一樣嗎?

元宵節的這一天,民間有燃燈供佛、賞花燈、舞獅子、猜燈謎、吃湯圓/元宵的傳統習俗,不過,很多人還是分不太清:元宵和湯圓到底一樣嗎?有啥差別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二者的差別,以及怎麼吃更健康。

01

元宵和湯圓的差別是?

元宵和湯圓雖然都是圓的,也都是在正月十五吃的,但它倆還真不是一回事兒。差別在于:

湯圓和元宵,到底一樣嗎?

圖蟲創意

做法:元宵是“滾”出來的,湯圓是“包”出來的。傳統元宵的做法是以餡料為基礎,先固定出餡料,然後把餡料放在一個放有很多糯米粉的篩漏上,滾來滾去……直到滾成一個沾滿糯米粉的球。而湯圓則是先做好糯米皮,然後把餡料包進去就可以啦。

湯圓和元宵,到底一樣嗎?

烹調:一般情況下,元宵蒸或炸的偏多(如果偏要煮,需要的時間比較長,湯比較渾濁),湯圓多為煮的。

口感:元宵口感偏硬,湯圓口感偏軟。

儲存方式:湯圓可以冷凍儲存比較長的時間,而元宵則不行。元宵一般都是現做現賣,因為如果冷凍就很容易開裂。

02

湯圓好消化還是難消化?

做湯圓會用到糯米,很多人認為糯米黏黏的不好消化,這還真有點誤會糯米了。

大米白面的澱粉結構是直鍊澱粉,而糯米中99%以上都是支鍊澱粉,結構上分支較多,更容易糊化,而且人消化澱粉時,是從分子末端将其水解,而支鍊澱粉因為又很多分支,更容易被水解消化。

是以,與我們平時吃的大米白面相比,糯米的血糖升高指數也較快,大米飯的GI是82,而糯米的GI是87。人們覺得糯米難消化,可能是因為像湯圓、元宵、八寶飯這類用到糯米的食物,往往同時會加入很多糖、脂肪,給人以“膩”的感覺。

湯圓和元宵,到底一樣嗎?

直鍊澱粉(左)和支鍊澱粉(右)差別示意 | 圖蟲創意

總之,溫熱的湯圓/元宵細嚼慢咽少吃點,還是比較容易消化的。不過,如果等湯圓/元宵冷了以後再吃,不僅質地會變硬,咀嚼起來會比較困難,還會增加消化難度,可能出現反酸和燒心。

03

無糖的更健康嗎?

市面上“無糖湯圓/元宵”的出現是糖尿病患者和減肥小夥伴們關注的“焦點”,以為吃它就能既不用擔心血糖的升高,又不會過多攝入糖分而長胖,是以吃的時候往往肆無忌憚。

實際上,即便是“無糖湯圓/元宵”也并不意味着就更健康哦!比如下圖這款木糖醇花生湯圓,就是無糖的,隻是采用木糖醇代替了餡料中的添加糖,但熱量、脂肪、碳水也都不低呢。

比如100克湯圓(大約有8顆),相當于2.5小碗熟米飯的熱量。并且會吃下去14.4克的脂肪,差不多占《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的每天脂肪攝入量的一半了。

湯圓和元宵,到底一樣嗎?

木糖醇款花生湯圓 | 作者供圖

另外,雖然木糖醇對餐後血糖的影響不大,但畢竟湯圓和元宵的主要原料都是糯米粉,整體的碳水和脂肪含量并沒有減多少,吃多了依然會引起比較大的餐後血糖波動,也會導緻熱量攝入過高,增加發胖風險。

是以,即便是“無糖湯圓/元宵”不一定就很健康哦,也得悠着點吃。

04

巧搭配才能健康吃

湯圓和元宵也是妥妥的主食,雖然個頭不大,但熱量不低。要想減緩餐後血糖和控制體重,最重要的是學會搭配。

減少主食:湯圓/元宵就是主食了,是以這一餐要減少其他米面的攝入量,或者不吃其他米面,就把湯圓或元宵當做主食少吃幾個,建議控制在4~5個即可,相當于1~1.5碗米飯的熱量。

增加蔬菜:蔬菜富含膳食纖維,可以增強飽腹感、促進胃腸蠕動,還能延緩餐後血糖。建議每餐做熟的綠葉菜能吃夠1.5~2拳頭。

湯圓和元宵,到底一樣嗎?

蛋白質不能少:适量蛋白質的攝入也能延緩餐後血糖,用雞蛋、肉類、魚蝦、豆制品,配合主食一起吃就能起到降低餐後血糖反應的效果。比如白米飯的GI為82,但米飯+魚的GI僅為37;饅頭的GI為88,但饅頭+醬牛肉的GI僅為49。[1]

除了在飲食上注意以上搭配之外,挑選湯圓/元宵的時候也得注意:盡量選擇熱量和脂肪含量較低的一款,且配料表中最好不含有豬油。

這是因為有研究顯示:加入豬油之後,糯米食物餐後血糖上升到峰值的時間會被推遲,并且血糖峰值依然較高,同時較高的脂肪還會降低後面一餐的血糖控制能力。并且還有動物實驗結果表明:過量的豬油可能促使胰島素抵抗及高血糖的發生。[2]

05

這5類人吃湯圓/元宵要注意

三高人群一定要少吃:餐後血糖較高。

減肥人群要少吃:湯圓和元宵熱量可不低。

老人和小孩要少吃:避免增加消化負擔。

3歲以下嬰幼兒最好不吃:即使外皮不燙,但餡料溫度較高易發生燙傷,糯米較黏咀嚼不完全易發生嗆咳,存在窒息風險。

胃腸不适、消化能力差的人群要少吃:避免胃腸不适。

總結:

湯圓和元宵不是一種食物,無論吃哪個都得控制好量。元宵圓、月亮圓、正月十五團團圓圓!元宵、湯圓雖然美味好吃,但要小心吃多了會變成“圓墩墩”哦!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作者 | 薛慶鑫 中國營養學會會員 注冊營養技師 健康管理師 公共營養師

審稿 | 宋 爽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副研究員

責編 | 丁 崝

參考文獻:

[1]楊月欣.中國食物成分表第6版第1冊[M].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8

[2]毛絢霞, 沈新南, 解瑞甯,等. 不同膳食脂肪對大鼠糖耐量及胰島素敏感性的影響[C]// 上海市糧油科技學術報告會,上海市糧油學會學術年會. 2004.

本文由“科學辟謠”(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來自版權圖庫的圖檔,不授權轉載。

你可能還想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