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贊·2021科普中國”揭曉盛典舉辦現場。 中國科協 供圖
中新網北京2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典贊·2021科普中國”揭曉盛典14日晚通過電視媒體舉辦,中國空間站、首次火星探測等入選2021年度十大科普事件。神舟十三号飛行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獲得“科普中國最高榮譽”。
2021年度十大科普事件(排序不分先後)具體内容如下:
事件1.中國疫苗研發和接種工作全面順利推進。國藥集團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北京科興中維自主研發的新冠滅活疫苗相繼被正式列入世衛組織緊急使用清單,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國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283533.2萬劑次。
事件2.國務院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為未來15年科學素質建設勾畫新藍圖。
事件3.天宮開講科普課,掀起全民航天科普浪潮。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本次活動采取天地互動方式,在中國科技館設定地面主課堂,這是中國科普教育活動覆寫面最大和參與公衆最多的一次重大實踐。
事件4.大量科技應用助力三星堆考古新發現。三星堆遺址考古取得重大進展,本次考古發掘和保護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作考古發掘、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的全過程緊密結合。
事件5.中國科學家精神納入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周年之際,黨中央釋出第一批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系,中國科學家精神入選其中。
事件6.《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在中國召開。大會主題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全面總結國際社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經驗。會上提及雲南大象的北上及傳回之旅,表明中國生态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事件7.中國開啟建造天宮空間站的新時代。長征五号B遙二運載火箭成功将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送入預定軌道,标志着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全面展開,為後續關鍵技術驗證和空間站組裝建造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事件8.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天問一号”成功着陸于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着陸區,不僅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印迹,也在世界航天史上首次成功實作一次任務完成火星環繞、着陸和巡視的三大目标,成就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裡程碑。
事件9.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
事件10.公衆自發向袁隆平、吳孟超等已故科學家緻敬。2021年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同日,“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逝世。公衆紛紛自發進行哀悼和緬懷,在全社會掀起弘揚科學家精神的熱潮。
2021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和十大科學辟謠榜也同步揭曉。其中,2021年度十大科普人物(按姓氏筆劃排序)分别是:
馬俊,廣東省氣象公共服務中心氣象節目主持人。
付志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哈爾莫敦鎮林業鄉土技術員。
尼瑪次仁,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
匡廷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光合膜蛋白研究領域的開拓者。
“協和名醫”科普團隊,由北京協和醫院婦産科專家團隊成員組成,目前包括郎景和院士、朱蘭、田秦傑、樊慶泊,他們深耕婦産科學領域,取得許多理論和研究成果,并緻力于該領域的科普工作。
杜志岐,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首席科學家,全國勞動模範,第一代空降戰車、新型履帶式步兵戰車等閱兵裝備總設計師。
李玉,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
何劍鋒,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南極長城極地生态國家觀測研究站站長。
張永強,湖南省郴州市宜章縣第一中學農村中學科技館館長。
駱惠玉,福建省惡性良性腫瘤醫院護理部主任。
2021年度十大科普作品(排序不分先後)包括:《深海淺說》圖書、《見證百年的科學經典》圖書、《正在消失的美麗中國瀕危動植物尋蹤》(植物卷、動物卷)圖書、《征程——人類探索太空的故事》圖書,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演變中的地球,進化中的生命”展覽,《“象”前脈動》視訊、《100年,“重塑”山河!》視訊、《黨史裡的科學家》系列視訊,《大頭兒子走進中廣核核電基地》系列科普動畫。
據了解,“典贊·科普中國”是由中國科協主辦的一項年度評選活動,創始于2015年,迄今已連續舉辦七屆,通過盤點年度科普的人物、作品、事件和謠言,在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已成為科普領域影響力最大的品牌活動之一。“典贊·2021科普中國”年度評選共有144家機關參與推薦,共計1344項參評項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