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斯克洗腦李書福?

創投圈大小事,你都能盡在掌握

馬斯克洗腦李書福?

騰訊創業 | ID:qqchuangye

“全球第二家‘造車+造星’的企業。”

本文來源 “巨潮WAVE”(ID:WAVE-BIZ),騰訊創業經授權後轉載。

文/謝澤鋒

10年前,吉利創始人李書福接受采訪時曾經說出這樣一句話:

“我思考的是浩瀚的宇宙,你們的問題有些狹窄。”

如果這話是劉書福或者王書福說的,可能會被親友送去檢查精神狀态,但李書福不會。在中國商界,他是一位以大膽和魄力著稱的傳奇人物。他以“汽車就是四個轱辘加沙發”的勇氣開始造車,先後收購沃爾沃、寶騰、路特斯、Smart等外資品牌,甚至還成了奔馳的大股東。

如今全球汽車業暗流洶湧,李書福的瘋狂還在繼續:收購手機公司,還要造衛星。

這是繼特斯拉之後,全球第二家“造車+造星”的企業。李書福治下的吉利如今已經被定義為一家“出行科技公司”,業務涵蓋了“汽車-出行-新能源-手機-衛星網際網路”,甚至還有飛行汽車的研制(獲得了全球首張FAA适航證)。

單從這些業務來看,李書福俨然成了中國版的馬斯克,中國版的鋼鐵俠。吉利在新能源時代探索出了很多新鮮的業務組合和戰略,看起來似乎和馬斯克的商業版圖總是“不謀而合”。

馬斯克的商業夢想似乎已經影響到了李書福對未來的判斷,兩個人的雄心壯志越來越相似。

1

複制馬斯克

和馬斯克一樣,李書福的野心早已上升至外太空。

埃隆·馬斯克是帶領人類社會由燃油車跨入電動車時代的領軍者之一,是一個可以被載入史冊的人物。

但電動汽車僅是馬斯克商業版圖中的其中一項,世界首富還擁有衆多被風險投資家們垂涎的頂級公司:SpaceX、Starlink、SolarCity、Hyperloop、Boring Company、OpenAI、Neuralink等,分别對應太空航天、衛星網際網路、光伏、超級高鐵、地下隧道、人工智能、腦機接口。

這些産業都是極度超前、難度極大的生意,普通創業者根本無法駕馭,但馬斯克卻是迎難而上,每個都不落下,并把瘋狂的想法變為現實。

馬斯克洗腦李書福?

來源:CB Insights

觸動李書福的,應該是特斯拉在商業化方面的巨大成功。特斯拉不僅改寫了全球汽車産業,還通過在中國建廠起死回生、引爆市場、輸出全球——這些都是在李書福“鼻子底下”完成的。

2021年全年,特斯拉實作營收538.23億美元(3401.93億元),同比增長71%;淨利潤更是達到55.19億美元(348.83億元),同比暴增665%,幾乎超出所有分析師的預期。

随着業績大幅改善并不斷超出預期,特斯拉股價大漲,市值飙升。對于同在一個行業裡的李書福——包括所有其他企業家來說,這都是難以抗拒的誘惑。

與馬斯克的商業構想接近,又有些不同,李書福的計劃是将吉利打造成一個前所未有的出行科技集團,不僅造硬體,也提供服務。

梳理吉利控股集團的産業體系,可以發現其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汽車領域,吉利的觸角已經延伸至出行、锂電池、手機、衛星等等産業。

收購沃爾沃、投資曹操專車之後,李書福通過資本運作,先後收購或入股太力飛車、時空道宇等黑科技企業,力圖實作“天地一體化”的智慧出行協同。

馬斯克洗腦李書福?

來源:吉利控股集團官網

吉利的多個産業布局,都可以找到馬斯克的影子。

電動車領域,幾何、極氪、睿藍、Polestar(極星)對标的是特斯拉;時空道宇和SpaceX、Starlink對标;星紀時代以及計劃收購的魅族,則和馬斯克造手機的想法如出一轍。

出行方面,馬斯克計劃建造“磁懸浮+低真空”的超級飛行高鐵;而李書福押注的則是飛行汽車,吉利全資收購的太力飛車專注城際之間的客貨運飛行汽車,入股的Volocopter則專注城市内短途空中電動出行。

2018年,吉利控股戰略投資時空道宇,開始布局航天衛星。也就是在這一年,吉利控股和航天科工集團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将開展高速飛行列車、工業網際網路領域的合作。

時空道宇首發兩顆低軌衛星計劃于2020年内完成發射,後又推遲至2021年底,不過由于快舟一号火箭飛行異常,發射任務失敗。

這顯然不會讓李書福失去信心,因為SpaceX初期也經曆過火箭發射的三次失敗,讓馬斯克幾乎破産——但第四次的成功讓他東山再起徹底翻身。

但和馬斯克的星鍊計劃不同,吉利打造的衛星網際網路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搶中國移動的生意,而是為了建立智慧出行天地通一體化。

如他所言:“手機、車聯網、衛星網際網路跨界互動,做強生态圈,可以為使用者提供更便捷、更智能化、萬物互聯的生活體驗。”

在李書福的預期中,時空道宇的低軌衛星網成形後,将提升吉利汽車的導航精度達到厘米級别。這不僅有利于“立體出行”的布局,還能與汽車制造、未來出行、大資料等行業深度融合,産生全新的商業價值。

2

“第一性原理”的中國落地

盡管出發點接近,但李書福在前沿科技領域的商業化還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

馬斯克不僅一次公開指出,自己的成功來源于始終堅持的“第一性原理”:

“回歸事物本質來解決問題,而不是采用類比或者改良的方法,類比和改良隻能對技術或産品産生較小的更新和疊代,隻有從事物本質出發才能帶來颠覆性創新。”

他思考問題會從第一性原理出發。比如認為電池從實體學原理角度來看,其最低成本就是各種金屬成本之和,锂電池成本可以遠遠低于彼時的市場價,由此他意識到廣闊的降本空間。

特斯拉成立初期,當時動力電池的價格是600美元/ Kwh,85千瓦電池的價格就要超過5萬美元。如果從類比角度分析,電池組會一直這麼貴,未來也不可能變得更便宜。

但馬斯克從第一原理角度進行思考,認為電池的組成包括碳、鎳、鋁和一些聚合物。按照當時倫敦金屬交易所的價格計算,隻要80美元/Kwh。存在巨大的價格差,是以特斯拉在2013年開始自建電池廠,投産之後電池成本下降了30%。

SpaceX誕生之初同樣面臨高昂的火箭采購費用問題,但拆解開來看,火箭是由航空級鋁合金、钛、銅和碳纖維等材料組成。馬斯克認為火箭原材料的成本大約隻是火箭價格的2%,與其花費重資購買火箭,不如購買便宜的原材料,自己造火箭。于是在此後的幾年時間内,SpaceX将發射火箭的成本削減了90%。

“第一性原理”能将複雜的情況分解為最本質的問題,锂電池、火箭等高價問題都可以被繞開,解決的方法總能找到。

可以說,“第一性原理”是馬斯克颠覆式創新的終極秘訣。無獨有偶,上世紀90年代末,李書福萌發了造車的夢想。但在當時,汽車行業被國資壟斷,民營企業無技術、無勞工、無廠房,李書福的夢想更像是癡人說夢。

彼時,他喊出了一句:“轎車是什麼?不就是四個輪子、一個方向盤、一個發動機、一個車殼,裡面兩個沙發嗎?”震驚商界,獲得了“汽車狂人”的稱号。

可以發現,馬斯克堅持的“第一性原理”和李書福“四個輪子一個沙發”的理論極為相似,創辦吉利就是“第一性原理”在中國的商業化落地。

在對人類出行方式的探索上,兩人也有相似之處。目前,人類最快的運輸工具是飛機,如果按照“類比”思維來分析,不會有再快的運輸工具了,但如果從“第一性原理”出發,飛機的本質功能是通過飛行來運輸。

是以隻要降低成本,完成運輸,形式并不重要,馬斯克由此創辦了超級高鐵公司Hyperloop,李書福收購了太力飛車,入股了Volocopter。

盡管出發點接近,但李書福在前沿科技領域的商業化還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馬斯克新能源和運載火箭的成功已經清晰,而李書福目前更多的事業籌碼還在燃油車。

馬斯克旗下多個産業闆塊都具有“全球首創”意義,而且他基本是親自下場;但吉利近些年的科技轉型,多是通過資本收購或入股的方式,且多處在初步探索或試驗階段,商業化落地還較遠。

馬斯克洗腦李書福?

尤其是吉利的電氣化轉型處在較為尴尬的地位,雖然已有一席之地,但聲量還遠不及比亞迪和蔚小理,市值也被反超。而吉利電動車決定着李書福“天地一體”智慧出行的成敗,從起點上就需要更多努力。

3

被迫的轉型

“藍色行動”敗北後,李書福不得不重新思考新能源轉型的思路。

“他們之是以造車是意在資本市場上圈錢,所謂造車新勢力就是一天到晚瞎忽悠老百姓。”李書福早在2018年就曾把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之間的沖突公開化。

但時至當下,除了火爆的越野車之外,汽車産業的增量蛋糕基本屬于新能車。燃油車時代的自主王者吉利,在這兩塊市場裡的表現都不理想。

1月份,吉利汽車銷量14.64萬輛,同比下滑6.36%。其中,領克大跌28%,吉利品牌下滑6%。

可喜的是新能車大幅增長,1月份銷量為17928輛,同比增長5倍多,純電車型達15442輛,同比暴增641%。但這也有去年基數低的一部分原因。

馬斯克洗腦李書福?

橫向對比來看,吉利被比亞迪遠遠甩開,其新能車銷量僅是後者的零頭。

馬斯克洗腦李書福?

早在2015年,吉利就提出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售占比要達到90%的“藍色吉利行動計劃”。但截至2021年,吉利旗下新能源車的銷量總計僅10萬輛出頭,占比僅7.54%。

2020年,吉利實作營收921.14億元,同比減少了5.43%。2021年上半年,營收增至450.32億元,但淨利潤幾乎是原地踏步,維持在23.81億元。

對比曾被質疑靠燃油車輸血的比亞迪,如今新能源汽車銷量的貢獻度已超過八成。2021年,比亞迪總計銷售量達74萬輛,同比增長73.34%;其中新能源汽車達到60萬輛,同比暴漲218.3%。

而沃爾沃方面的電氣化程序也不順利。主攻高端市場的Polestar極星,2020年在中國的上險量僅有區區365輛,2021年為兩千多輛。海外市場稍好,但其2021年全球銷量僅2.9萬輛。

作為一款定位高性能電動車品牌,其首款車Polestar 1定價高達145萬,而Polestar2的定價就直接下滑至30萬,可見其戰略定位出現了漂移。

“藍色行動”敗北後,李書福不得不重新思考新能源轉型的思路。在整車破局受阻的背景下,布局出行服務、手機、衛星、飛行汽車成為吉利反超的重要助推器。

智能化和網聯化是電動車競争的下半場,智能網聯汽車需要專用通信與網絡技術,目前的網絡體系已無法滿足L3及以上的自動駕駛需求。是以,打造專用的智能網聯衛星系統,很有可能是車企決勝未來的關鍵因素之一。

衛星對于汽車公司的重要性增加了,衛星與汽車之間的關系也從未如此緊密。通過手機、衛星網際網路、共享出行等賦能汽車産業,再把出行思維泛化到飛行汽車、商業航天等領域,探索人類終極出行奧秘,企業估值水準的提升就是順其自然了。

這或許是李書福這盤大棋的最終目的。

4

尾聲

中國一直缺少個性張揚的同時又滿是創新激情的企業家,之前網際網路公司快速發展的階段,馬雲、王興們一度滿足了人們的幻想,但最終的結果卻是這些年輕的巨富們遭遇了風評的轉向。

李書福似乎希望在新的時代填補起這個空白。他的商業夢想宏大異常,戰略有條有理。但電動車仍是吉利“智慧出行”商業版圖的根基,如果在這一領域無法取得成功,這座商業大廈就如同空中樓閣。

對于李書福和吉利來說,新能車闆塊的發展是吉利吃飽喝足、行穩緻遠的關鍵,如果以目前的态勢繼續發展,顯然是不夠的。再造一個特斯拉不容易,“中國馬斯克”也着實不好當。

END

你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車?

歡迎評論區留言,與大家分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