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年女人,學會過“低配生活”,才是最大的自律

中年女人,學會過“低配生活”,才是最大的自律

文/素心

圖/源于網絡 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字叫“鳥籠效應”。

一位叫詹姆斯的哈佛大學教授對好朋友卡爾森說,他一定有辦法讓卡爾森養上一隻鳥。卡爾森當然不會相信這樣的話,因為他從來沒有想過要養鳥。

不久之後,卡爾森就收到了詹姆斯送來的禮物,是一個非常精緻的鳥籠子。卡爾森當時也沒做多想,就把它挂在了客廳一個不起眼的地方。

可就是這隻鳥籠子讓卡爾森越來越不耐煩了,因為每當有客人來時,他們總是會問科爾森,鳥是什麼時候死的?卡爾森一遍遍解釋說,他從來就沒有養過鳥。終于有一天,科爾森失去了解釋的耐心,于是他真的買了一隻鳥裝進了鳥籠。

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就跟卡爾森一樣,本來沒想過要養鳥,但是因為得到了一個鳥籠,是以就要再去養一隻鳥,然後我們本就有限的時間,又被養鳥這件事占據了一部分。

鳥籠效應告訴我們,其實我們并不需要太多物質,有時候就是被外界的幹擾改變了初衷,而正是因為我們過多地去追求外在的物質,人就會被物質所牽絆。

正如一位作家所說:“被物質俘獲的人,都活得不堪負重。”

人到中年,最大自律就是認清這一現實,減少對物質的占有欲,學會過“低配生活”,才會讓人内心豐盈。

中年女人,學會過“低配生活”,才是最大的自律

01學會過低配生活

很喜歡作家雪小禅的一句話:“人活到一定年紀,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後,三兩知己,一杯淺茶。”

深以為然。

記得曾經跟一個朋友聊天,她說自己這些年最懊悔的事,就是把大把時間浪費在一些沒有用的人和毫無價值的事上了。

朋友曾經是個熱衷于混迹于各種圈子的人,那個時候的她認為,人行走于社會,必須要結交各種各樣的朋友,俗話說“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可是,後來她發現,她認識的這些所謂的朋友,從來沒有把她當作真正意義上的朋友。

有一次,她父親突然得了腦瘀血,情急之下她忽然想起自己之前剛好認識一個這方面的專家,于是她就給那位朋友打了一個電話,結果她一股腦地把父親的病情和症狀說描述之後,對方卻很疑惑地問她是誰。

那一刻,她忽然明白了,自己熱衷的事,原來都是無用社交,因為不能給對方帶來等同的價值,是以她也很快被對方遺忘腦後。

中年女人,學會過“低配生活”,才是最大的自律

朋友後來說,自從那次事件之後,她就轉變了想法,再也不混迹什麼朋友圈子了,而是退回到屬于自己的空間裡,專心做自己該做的事。

有些時候,我們總是想要的太多,比如高品質的朋友圈子,奢華的生活,名貴的服裝和首飾,殊不知,想要得到這些東西,都是要為此付出代價的。

如果你要得到這些,需要耗費很大的力氣,那麼不如放棄那些離你太遙遠的物質,因為它隻會徒增你的煩惱,其他别無用處。

記得一個朋友說,他的老家有一片蘋果園,每年蘋果成熟時,他都會回去,每次走進蘋果園,他也總是被枝頭那些紅彤彤的大蘋果吸引,但最終他并不會去摘那些又大又紅的蘋果,而是去摘那些伸手就夠得着的。

是啊,人是該學會知足,不要去惦記那些高高懸在枝頭的蘋果,而是隻吃那些“夠得着的蘋果”。

低配的生活,才是最舒适自在的。

中年女人,學會過“低配生活”,才是最大的自律

02不要去幹擾别人的生活

人到中年,最忌諱的一件事就是好為人師,總是拿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指點别人。殊不知,這麼做是最大的不禮貌。

幸福是什麼,或許每個人的定義都不同,有人認為情人節收到玫瑰就是幸福,有人認為粗茶淡飯平安相守就是幸福,人的欲望不同,對幸福的了解就不同。

是以,千萬不要用自己的标準去衡量别人的生活,更不要對别人的生活指手畫腳。

有一次跟一個朋友去逛街,走到商場首飾櫃台的時候,那個朋友忽然對我說:“你看你,結婚這麼多年,身上連一樣像樣的首飾都沒有,活得夠委屈的。”聽她這麼一說,我竟真的感覺有些委屈了。

那天逛街的時候,我心情一直很不好,一直在回憶婚姻裡那些不太愉快的事,甚至越想越委屈。

直到我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我帶着病去上班,結果那天手機忘記了充電,臨近下班的時候手機就關機了,我本想着反正也快下班了,就等回家再充電吧。誰知,下班的時候我剛推開公司大門,就遠遠地看見等在公司不遠處的老公。

他說他很擔心我,不知道我身體怎樣了,也聯系不上我,就幹脆請了兩個小時假來公司接我。

回憶起這件事,我的情緒才平複了下來。我知道,幸福真的不是可以用什麼物質來衡量的,而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和了解也是不同的。

是以,我們要學會去體會自己的幸福,不要被人幹擾,更不要像我的那個朋友那樣,去打擾别人的幸福。

能夠珍惜當下就是一種幸福,能夠把日子過成“低配”,不去好高骛遠,也就遠離了委屈和痛苦。

中年女人,學會過“低配生活”,才是最大的自律

03真正的快樂源自内在豐盈

我們為什麼越來越不快樂,就是因為追逐外在的物質,忘記了心靈的慰藉。

一個人最大的快樂源自内心豐盈,内在的豐盈是物質永遠都無法替代的。

古希臘哲一位學家曾說過:“一個人生活中的快樂,應該來自盡可能減少對于外來事物的依賴。”

有些時候,我們的不快樂正是外在那些多餘的物質所帶來的。

記得有一次,朋友送給了我一面仿古銀鏡,我從沒見過做得如此精緻的鏡子,一下子就喜歡上了它,每次用的時候也總是小心翼翼的。

可有一次,我擦了太多護手霜,伸手拿那把銅鏡的時候,一不小心把它滑落在地,搖桿摔斷了。

為了我還難過了好幾天,去了幾個地方都沒能把它修複完好。

其實,在得到它之前,我并不需要這樣的一面鏡子,可是得到了它之後,我隻是擁有了短暫的驚喜和快樂,随之而來的,就是它帶給我的一系列的苦惱和遺憾。

我們所追逐的那些外在的物質就和這面鏡子一樣,它原本就不是你需要的,可是你卻被它牢牢捆綁,甚至喜怒哀樂都被其左右了。

人到中年,該明白生活中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哪些事情是次要的,哪些事情是根本沒有必要的,如此我們才能屏除那些紛繁雜亂,幹擾自己的東西,清清爽爽純純粹粹,這樣的生活才是值得去追求的。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