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了解更多習俗風俗文化。

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大街小巷挂滿了各式各樣的紅燈籠,我們團團圓圓的吃元宵,熱熱鬧鬧的鬧花燈。人們團聚在一起高高興興的過元宵佳節。
元宵節的高興勁兒還沒下去,就又迎來了正月十六。俗話說:“沒出正月都是年”,是以正月十六還是年,那麼正月十六有沒有習俗呢?都有哪些習俗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正月十六有跑百病、撩人罵、炸麻花、 送牛樁、舞火把等習俗。驅病除災、祈福納祥、平安幸福、身強體健,下面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
習俗
1.跑百病
在中原地區有正月十六跑百病的習俗。還有的地區稱為“走百靈”,“走百病”。立春已過,意味着寒冬過去了,春天來了。看看外面,草木初萌、萬物複蘇,天氣回暖,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
人常說:“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正月十六這一天,人們吃完早飯,大門一鎖,全家都出去走一走,跑一跑。這一走一跑,把身上的所有的病痛晦氣全部都甩掉。寓意這一整年都會遠離病痛和晦氣。
因地區不同,習俗和叫法也有所不同。有的地方叫“跑百病”,有的地方稱“走百靈”,還有很多地方有其他的名稱和習俗。大家不必糾結。
是以正月十六這一天,人們都會出去走一走,跑一跑。把身上所有的病痛和晦氣全部甩掉。寓意着一整年都會平安幸福,身體健康。
2.撩人罵
很多地方正月十六都有撩人罵的習俗,撩人罵就是被人罵的意思。大家是不是很好奇,怎麼還有這種習俗呢?是什麼意思呢?
聽老人說,正月十六被人罵,是最吉利的,而且被人罵的越狠越吉利。被人一罵,就意味着,把晦氣罵走了。
這一天調皮搗蛋的小孩子們就玩高興了。到街上去,串着門的找罵,有的還會故意招惹别人,希望被别人罵,罵的越兇越好。通常的做法是三步曲:敲窗戶、踢門、放鞭炮。你還别說,這三部曲還真管用。
3.炸麻花
這裡說的麻花可不是天津那種麻花,是把玉米粒放在鐵鍋裡炒。大家是不是感覺跟我們平時吃的爆米花很像呢。
聽農村的老人說,玉米在爆開時會将老鼠的眼睛炸瞎,瞎了眼睛的老鼠就不會再去禍害莊稼,是以玉米炸得越厲害,這一年的莊稼收成也就會越好。
對于舊時代,以農耕為主的人們,最關心的就是谷物産量的問題,谷物産量越多,人們生活越好。蘊含了人們希望滅鼠驅災,五谷豐收的美好盼望。
4.送牛樁
正月十六有送牛樁的習俗,有些地區也稱“偷牛樁”。
舊社會,有點重男輕女的思想,覺得家裡如果沒有男孩是不行的,最少要有一個男孩,而且男孩越多越好。
有的家裡連續生了兩個或三個女孩的,就想生一個男孩,是以就有了“送牛樁”的習俗。人們認為很靈驗,隻要是送過牛樁的,都會如願以償。
送牛樁要八個男人參加, 這八個人是白天就約好了,晚上先到邀請的人家吃晚飯,等夜深人靜的時候,這八個人就會偷偷摸摸的偷牛樁了。偷的物品有磚頭、碗、鞋子等。被偷的人家要有三點特征,家裡男孩多,有權,人好,東西要用紅紙包好,交給其中最年輕的一個拿着,這叫抱樁子。
是以說,人們認為送牛樁,可以多子多福。舊社會,人們重男輕女,覺得生兒子多有面子;另一方面,以前都是以農耕為主,家裡兒子多了,可以幫忙幹活,畢竟男孩幹活有力氣。
圖檔來自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删除
5.舞火把
有的地方正月十六有舞火把的習俗。正月十六晚,人們會點燃用稭稈制成火把,小孩子拿着火把在地裡遊走,玩耍。最後會把小火把放在一起垮火把。火燒的越旺,寓意着今年的糧食收成越好。
農耕時代的人們,最重視的就是糧食收成。人們希望過上五谷豐登,平安幸福的生活。
小結
雖然過了正月十五,年也就基本過完了。但是正月十六的習俗還真不少。除了以上這些,另外還有扛笆鬥、逛廟會、送瘟神等習俗。
總的來說,正月十六習俗活動豐富多彩。展現了人們驅災祈福,希望五谷豐登,平安幸福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