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這是人們聽見的一句調侃語,而對于這句調侃語背後深層次的因素,鮮有人去探究。
說翻就翻的友誼小船,其實細究其根本,并不是“說翻就翻”,而是具有一個很長的潛伏期的,在這以潛伏期内,朋友之間沒有互相了解,沒有互相包容,沒有推心置腹,隻顧自身的利益,隻從自身的角度出發,那麼朋友之間的相處方式的張力就會逐漸趨向于最大的阈限值,一旦達到可以爆發的力度,友誼的小船便說翻便翻。
魏國時期,還是青年的陳馀對待張耳像對待父親一般,魏國滅亡,秦國懸賞捉拿他們,他們一起隐姓埋名生活,後相繼追随陳勝、武臣、趙歇等人,在一起共事多年,成了衆人眼中的刎頸之交。
而在項梁戰死之後,張耳趙歇退守巨鹿城,陳馀收常山軍之後南下馳援。
也即在巨鹿之戰中,張耳陳馀的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了。
在這場戰役之中,張耳被圍困在城中,幾乎彈盡糧絕,而他一直在等待着陳馀的外援,而陳馀卻遲遲不肯動身前來救援,張耳耐心耗盡,派出自己的大将去與陳馀商讨,但是陳馀仍然堅持不出兵。
張耳讓他的大将質問陳馀,難道忘記了當初的刎頸之交了嗎?見他困守城中,為何傭兵而不來救我?而陳馀給的回答是“自度兵少,不敵秦,不敢前”。
當時秦軍仗着自己兵糧充足,加緊對城内的進攻,而陳馀自身兵力确實不如秦軍,如果當時不計後果,那麼陳馀方面便會全軍覆沒。
陳馀在解釋這一問題上亦比較直白,他說他不想跟張耳一起送死,他說與其這樣,不如儲存實力待到日後給張耳與趙歇報仇。
最後,西楚霸王項羽打破了這一僵局,解救了困在城中的張耳。
死裡逃生的張耳見到陳馀之時,對其劈頭蓋臉地痛罵,甚至還猜測懷疑陳馀殺死了自己的兩員大将。
陳馀氣憤不過,将自己的将軍印绶給了張耳,而張耳一時利欲熏心,竟然接受了印绶,陳馀更是氣憤不過,于是帶領着自己的數百親信到湖邊去打漁了。
後來兩人各侍其主,兩人成了死對頭,陳馀也揚言要張耳的項上人頭。兩人就這樣由刎頸之交變成了不共戴天之仇敵。
友誼小船若想航行的更遠,其中所包含的因素諸多。而包容與了解是朋友相處之道的橋梁,兩人即使三觀再和,話題再多,如是缺少了這一環節,知己也終會成為陌路,甚至成為仇敵。
對待朋友需推心置腹,不要将猜忌與懷疑扣在朋友的頭上,如是這樣,也必将走的不長遠。朋友是每個人生命中的煙火,因為有朋友的存在而變得更為絢麗多彩,是以,且行且珍惜,且行且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