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老地方(一)——三十三級水埗頭
江門,是一座蓬勃向上的大灣區城市,被譽為“中國第一僑鄉”。
江門城區,地處西江及其支流蓬江的彙合處。1000年前,這裡的大部分地方仍然被江水覆寫,隻有一些不算高的山露出水面,其中蓬江北的蓬萊山(現景賢中學一帶)和江南的煙墩山(現江門十一中一帶)最突出,它們兩山對峙,仿若江之門戶,我們的先民因形賦名,将這個地方起名為“江門”。
江門,因水而興,向水而為。
元末明初,憑借水路交通的便利優勢,江門先民已經在蓬萊山西麓開辟墟場,人稱“江門墟”,由于它所處地勢比較高,故又稱“墟頂”。這裡,被視為江門的城市原點。
當時,本地居民和外地趁墟者從水路出入江門墟的主要通道就是這座水埗頭。
根據現年93歲的餘慶裡原居民區伯的手寫記錄:水埗頭起初是三十一級,俗稱“級級石”。大麻石有灰色、有豬肝色。日久,很多石塊裂開、崩角,是以在1958年大躍進年代,全部拆掉,重新用比原石塊薄一點的石塊徹成,因為新石塊比前期的麻石薄一些,是以在施工過程中,徹多兩級,就成為今天的三十三級水埗頭。
在明朝後期,西江水挾帶的泥沙在蓬萊山腳堆積,陸地面積不斷向外延伸,水埗頭失去了作為碼頭的功能,僅作為陸地石階巷道之用而被儲存下來。直到今時今日,它依然是附近居民出入的重要通道。
從這些顔色深淺不同的石階,仿佛看到江門從600多年前的小墟場走到今日的現代化城市的每一步腳印。江門,從水埗頭出發!
在水埗頭的西側,有一處“三桁瓦遺址”。清光緒元年(1875年),開平人餘福在這裡開設打鐵鋪,因店鋪狹窄,僅有三桁瓦片的寬度,故店号取名“三桁瓦”,出産的刀具也以“三桁瓦”為标記,因刀具品質卓著,一時享負盛名。
民國初期,原三桁瓦店鋪老闆将字号轉讓給他人繼續經營。
1935年,如同開枝散葉,三桁瓦原址及附近陸續開設正三桁瓦、始創三亨瓦、三桁瓦老鋪等八家三桁瓦名下的店鋪,從業人員達五六十人之多。
1939年農曆2月初,日寇入侵江門。市區淪陷後,各行各業都遭受重大打擊,打鐵業也不例外。
1956年,國家實行公私合營政策,三桁瓦名下的各式打鐵鋪被整合,組成江門利器廠,搬離水埗頭。1979年,江門利器廠更名為江門市三桁瓦廚房裝置工業公司,仍然使用三桁瓦品牌。
後來,手工煅制逐漸被機械化生産替代,這些血脈相傳的手藝,也漸漸退隐于工業化的浪潮之後。
開平人似乎與水埗頭特别有緣分,當年開平人餘福在水埗頭建立了“三桁瓦”品牌,而現在水埗頭兩側唯一的住戶梁伯也是開平人。梁伯所住的這間房子一共三層,樓下是廳、廚房、還有廁所。樓梯都是木樓梯,二樓、三樓都是房間,看上去比較簡陋。
聽梁伯講,他有兩個兒子,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他自己租住在這裡已經5年多,每個月的租金90多元,真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江門頭條##我要上 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