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棟良:“遊龍虎冠”頭盔亮相冬奧,匠心之作三度助力奧運健兒

作者:羊城派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實習生 方超

通訊員 陳少徐 盧迪

圖/受訪者供圖、廣工供圖

2月10日,在北京冬奧會潔白的“雪遊龍”賽道上,一位中國運動員一亮相便驚豔全場,頭戴紅色“遊龍虎冠”頭盔的他宛若猛虎下山,駕着雪車全速馳騁,刮起了一股酷炫的“中國風”。他就是男子鋼架雪車項目運動員殷正,本次冬奧會他在首輪便創造了賽道出發記錄,并在最後的決賽獲得第五名的好成績。

“他是全場最帥的!他留給觀衆一抹最豔麗的中國紅,展現了我們中國文化的自信!”賽後許久,“遊龍虎冠”頭盔設計者、廣東工業大學傑出校友張棟良仍心潮澎湃。這款如同虎視鷹揚般的頭盔,已是他第三次為大陸奧運健兒保駕護航、加油助威的匠心之作。

張棟良:“遊龍虎冠”頭盔亮相冬奧,匠心之作三度助力奧運健兒
張棟良:“遊龍虎冠”頭盔亮相冬奧,匠心之作三度助力奧運健兒

匠心設計讓運動員“如虎添翼”

比賽當天,張棟良受邀回到江門開平和老鄉們一同觀賽,“虎虎生威”的頭盔給觀衆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鏡頭每一次對準高速俯身滑行的殷正,同鄉們都贊歎“好有型”(好帥)。

張棟良向記者介紹,頭盔以戲曲中将士甲胄造型為設計靈感,甲胄中的山文甲紋理環抱頭盔,堅如磐石,“它的紋路也像一片片堆疊起來的雪花,寓意在冬奧賽場上,綻放最不一樣的中國特色”。而頭盔前方的龍紋則寓意運動員猶如一條靈活的雪遊龍馳騁于“雪遊龍”賽道上,頭盔頂部的猛虎暗紋與後方的如意紋相呼應,意為“如虎添翼”。

張棟良:“遊龍虎冠”頭盔亮相冬奧,匠心之作三度助力奧運健兒

頭盔的後面則延續張棟良的一貫設計風格,均有運動員本人姓氏的水墨設計。在他看來,頭盔不僅是保護裝備,也是運動員體育精神的寄托。“恰逢虎年,希望運動員猶如猛虎下山、奮勇向前,勢不可擋、頑強拼搏。”

據悉,鋼架雪車最高速度可達135km/h,頭盔既要保護運動員,也要保證運動速度。“在高速下滑過程中,運動員需要克服阻力,以達到更高的速度,是以頭盔的氣動性至關重要。”張棟良表示,運動員需要在風洞實驗室裡經過大量的測試,使用科技手段獲得人體工學與空氣動力學的最優解,他也在設計頭盔時追求完美。

每次制作前,他會讓運動員把自己的頭盔和配套用品寄來,再為其量身定做,這次也不例外。因為殷正此前在國外忙于訓練、比賽,經過溝通确定方案後制作時間僅剩一周左右。1月中上旬,在收到殷正的頭盔後,張棟良立即加班加點不間斷制作,并于1月下旬按時、高品質地傳遞了這款極具中國特色的“遊龍虎冠”。

殷正收到頭盔後,直呼“很霸氣”“漂亮驚豔”,也引來隊友們“實名羨慕”。“其他運動員想設計制作專屬頭盔已來不及了,相信以後我還有很多機會助力他們為國争光!”張棟良表示,運動員頭盔目前多為外國品牌,而他的團隊擁有空氣動力學、人體工學、材料力學等專業優勢,并擅長結合文化、競技體育進行創作,未來将專注于體育産品設計及研發,力争實作品牌自主化,提高廣東制造的水準,促進大陸體育産業的蓬勃發展。

把“酷炫”的中華文化傳播出去

實際上,張棟良的頭盔在奧運賽場上已非“首秀”,2016年他獲得了為大陸運動員設計頭盔的機會。當時他白天工作,業餘時間鑽研頭盔制作,費時2個月完成後來揚威裡約熱内盧奧運會的“臉譜頭盔”。

張棟良:“遊龍虎冠”頭盔亮相冬奧,匠心之作三度助力奧運健兒

“我們确定臉譜為主元素,因為宮金傑參加過倫敦奧運會,是以她的頭盔使用的是穆桂英形象,預示着她再次挂帥、出征凱旋。而鐘天使第一次參加奧運會,是以為她選取的是年輕的花木蘭形象。”張棟良透露,臉譜頭盔結合現代化塗裝技術的同時,也使用大量中國傳統漆藝,其中還暗藏了許多自己的“小心思”:兩側的祥雲高度是111mm,預示着勇争第一,祥雲暗紋則使用了奧林匹克金粉,寓意奪取金牌。宮金傑和鐘天使獲得場地自行車女子團體競速賽冠軍後,臉譜頭盔不僅在業内一舉成名,并且經複刻被收錄在瑞士洛桑奧林匹克博物館。

此後,勇于挑戰的他決定自主創業,成立了incolor工作室。近年來,其業務從塗裝設計制作拓展到創新設計,并開始自主研發産品。他引入各類人才發展設計、工藝、新媒體闆塊,持續為自行車行業的發展貢獻力量,每年的中國自行車國際展都可見到incolor小而精的創新型産品。

張棟良:“遊龍虎冠”頭盔亮相冬奧,匠心之作三度助力奧運健兒

去年東京奧運會上,張棟良團隊設計的頭盔再次為大陸運動員在場地自行車女子團體競速賽奪冠發揮作用。這次,鐘天使和鮑珊菊戴的是“鳴鳳頭盔”,“鐘天使賽前曾飽受傷病困擾,一度狀态低迷,我希望鳳凰涅槃的精神,能夠鼓舞天使再創輝煌”。鮑珊菊的頭盔則帶有家鄉洛陽的白馬寺、牡丹等印記,“‘花開時節動京城’,這是我對運動員的美好祝福。”

“北京冬奧會前,殷正通過微信告訴我他想使用一些平劇元素,而我想使用虎作為主元素,共同表現生龍活虎的虎年祝福。我們一拍即合,最終我将平劇裡戰将的頭冠與虎目相融合做出了酷炫效果。”張棟良說,各國運動員在裝備上“争奇鬥豔”,自己也希望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之美,經曆三屆奧運會的頭盔設計,他越來越自信,也将繼續努力借助頭盔設計把“酷炫”的中華文化傳播出去。

大學開始持續鑽研“騎行+設計”相結合

張棟良的作品能屢屢“火出圈”,源于他在大學期間打下堅實的設計功底和培養了自行車騎行的愛好。

2006年,他考取了廣工工業設計專業(數字媒體技術)。愛好繪畫的他,總能在制圖相關科目拿下高分,也為後來成為設計師奠定良好的專業基礎。“在廣工我學到了敢想敢幹、勇于創新的精神,鍛煉了強大的解決問題能力。每次參加自行車比賽,我都一手承包車架設計、塗裝工作,務求讓自己的‘愛駕’在車隊中顯得獨一無二。”

這種強大的動手能力也是從小“抓起”的,因為父親從事廢品回收的行當,家裡的廢品工廠中的房間就是他的玩具來源,他喜愛從中尋找小玩意兒獨自搗鼓,制作成形形色色的玩具。“那時就喜歡鑽研,對各種新鮮事物都有妙趣想法,凡事都愛自己動手,甚至現在工作室的地闆都是我親手搭建的。”

張棟良的左手中指和無名指的關節要稍大一點,這是他熱愛騎行的“烙印”。大二那年,他加入了由廣州各高校自行車協會的優秀騎手組成的廣州高校聯隊,開始接觸濃厚的自行車文化。憑借較強的爆發力,他成為車隊的沖刺手。“有一次比賽,我在山頂受傷了,兩根手指脫臼,我當場自己掰正的,完成比賽後才就醫。”這股不服輸的拼搏韌勁讓他在自行車界勇毅前行,不但多次摘金奪銀,還參與了廣州亞運會自行車賽道測試賽的執行工作,逐漸對體育精神、體育事業形成獨特見解。

如何把騎行愛好和設計專業更好結合,是他一直思考的課題,他的畢業設計便“小試牛刀”。他結合豐富的騎行經曆做了一個自行車俱樂部虛拟漫遊項目,将頭腦中的理想場館用三維模組化等專業知識“落地”呈現。“當時國内這樣的俱樂部比較少,既然有想法我就去做。正是不斷地鑽研‘騎行+設計’,才有了後來‘火出圈’的各種頭盔。”

“未來incolor會結合材料力學和流體力學研發創新型産品,實作傳統工藝無法突破的技術點。”張棟良表示,自己會貫徹廣工敢為人先、務實進取的“實幹派”傳統,借助産學研的力量使工作室走向更大的舞台。

【Q&A】

1.您對廣工精神是怎麼了解的?

我用幾個詞總結我心中的廣工精神:尊重、相容、平衡和創新。我們既要尊重過去,又要對未知之事保持敬畏之心;抱着謙虛的學習态度不斷學習;要用探索的思維平衡各方面的利與弊;要打破陳規、勇于創新。

2.您對師弟師妹有什麼寄語?有何創業建議?

師弟師妹們一定要踏踏實實做事,使想法真正落地。也希望你們能夠“活出所想”,找到适合的工作,并在未來發展道路上,找到屬于自己的創新之路。如果要創業,我建議可以先在企業裡沉澱一下,積累一定的經驗和資金,要有堅持的态度和毅力,對外界不要有太大的依賴心,在發展過程中先尋求生存點。

廣東工業大學數字媒體技術專業

廣東工業大學2004年創辦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是廣東省最早創辦該類專業的高校。專業最初創辦時隸屬于機電工程學院,2015年調整歸并到藝術與設計學院,與數字媒體藝術和動畫專業共同組成數字媒體系。經過近20年的建設,已培養畢業生約1200名,為珠三角地區IT、藝術和設計行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該專業2020年獲得廣東省一流專業資格稱号,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條件優越。現有廣東省數字媒體內建創新工程中心一個,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分委會委員、廣東省教學名師一名。專業教師中教授4名(一名為國外客座教授),副教授4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6名。為國内知名、省内領先,在省内外已形成良好的影響力。目前,該專業在校大學生240人,碩士研究所學生38人。

該專業屬于計算機類學科,在2021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中位居第26名,為全國前20%。近五年,數字媒體學科共獲得國家級項目6項、省部級項目23項、企事業合作項目28項,累計到校科研經費2000多萬元。獲授權發明專利16件,發表論文120餘篇。

廣東工業大學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完整介紹連結:戳此看↓↓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劉欣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