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類審美的起源,原來和性也有關?

作者:知識分子

2.14

知識分子

The Intellectual

人類審美的起源,原來和性也有關?

人類美感的産生是人類起源和進化的産物 | 圖源:pixabay.com

導 讀

進化美學告訴我們,人類美感的産生是人類起源和進化的産物,與人類對性的需要密切相關,也受到人類對食物和安全的需求的影響。

撰文 | 陳水華

責編 | 陳曉雪

●  ●  ●

長期以來,我們傾向于認為,審美是一項人類特有的進階精神活動,是社會和文化的産物。雖然不同的社會群體常常對美的标準莫衷一是,但在人類的美感中,确實有許多共性的東西,它們與種族、地域和文化無關。比如人類對音樂、舞蹈、色彩、人體、景觀和食物等,都展現出了高度一緻的審美。這些共同的審美是怎麼産生的?或者說,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它們是美的?

達爾文已經察覺到了,審美可能是進化的産物。但他顯然無法建立動物審美和人類審美之間的聯系,尤其無法分辨,文化在多大程度上對人類審美産生影響。

長期以來,文化塑造了人類的審美始終是主流觀點。直到上世紀60年代,奧地利動物學家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的研究才打破了這一格局。康拉德·勞倫茲是動物行為學的創始者,也是著名科普書籍《所羅門的指環》和《攻擊和人性》的作者。基于大量動物行為的研究,康拉德·勞倫茲提出了他的認知進化理論。他認為,人類的認知器官和身體一道,是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為了應對各種環境問題,人類的大腦不得不處理大量的資訊,并逐漸形成有利于自身生存和繁衍的認知算法和情感模式,人類的審美和行為的背後其實帶有深刻的進化烙印 [1]。

霍金在《大設計》的開篇就宣稱 “哲學已死”,因為“哲學跟不上科學,特别是現代實體學發展的步伐”。當然,這是一個看似傲慢的 “宣言”。然而,随着科學的發展,許多傳統哲學和人類學的命題确實已經被逐漸納入到自然科學的領域。連美學,這一度被認為是主觀體驗主導的學科,也正日益科學化。

進化生物學是一個新的科學範式,基于這個科學範式,誕生了大量的新興學科,進化美學即是其中之一。進化美學告訴我們,人類美感的産生是人類起源和進化的産物,與人類對性、食物和安全的需要密切相關。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并引發經久不衰的讨論,蒙娜麗莎神秘微笑的背後,除了達芬奇的藝術天才,也蘊含着人類對面孔的共同審美偏好。研究發現,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那些勻稱、不胖不瘦的臉型被認為是最美的 [2]。在體型上,男性往往喜歡沙漏型這一富有生育力象征的身材 [3]。而女性則喜歡倒三角型身材,也就是寬肩、細臀,有結實肌肉的男性,這樣的身材是力量的展現,也是男性睾酮素的産物 [4]。人體審美源于人類的生殖需求,這是毋庸置疑的。這些 “美” 的要素是配偶優良的基因展現,可以繁衍同樣健康、有生育力的後代。達爾文甚至說,人類的舞蹈,其實就是一種求偶炫耀儀式,和鳥類、昆蟲一樣。

人類審美的起源,原來和性也有關?

圖1《蒙娜麗莎》| 圖源:pixabay.com

食物和水是人類生存最根本的需求。人類大量的審美偏好都與食物需求有關 [5]。當我們面對一個鮮豔飽滿的好蘋果時,我們普遍覺得它是美的,面對一個腐爛發黴的壞蘋果,我們一緻覺得它醜。為什麼?因為好蘋果可以吃,壞蘋果不能吃。咬一口的話,好蘋果甜,說明其中有糖分,糖是人體需要的。而壞蘋果苦,苦有毒,對人體有害。我們想當然地以為甜的好吃,苦的不好吃。如果換一下,假如糖是苦的,有毒物質是甜,那我們今天就會說,苦好吃,甜不好吃。

同樣,魚肉的鮮美,源于我們對蛋白質的需求。鹹味的偏好,源自身體對鹽分的需求。水果散發的 “乙醇香味” 是果實成熟的标志,人類不僅可以通過果實中酒精的口味和氣味判斷其成熟程度,甚至可以判斷其熱量值。

人類審美的起源,原來和性也有關?

圖2 人類大量的審美偏好都與食物需求有關 | 圖源:pixabay.com

而人類對酒精的迷戀,并不屬于進化适應,而是果實審美适應帶來的 “副作用”。為了防止攝入毒素,人類進化出了 “厭惡” 機制,人類對腐爛的食物、肮髒的食物、惡臭的食物、殘羹剩飯、昆蟲接觸的食物、糞便等表現出普遍的厭惡 [6]。因為這些食物和物質,含有有害物質,可能給人體帶來傷害或者疾病。

人類對烹饪食物的偏好同樣是一種進化适應,烹饪不僅可以殺死微生物,也使食物更易于消化。是以,火的使用,極大地推動了人類進化的步伐。孕婦的妊娠反應,被認為也是一種進化适應。孕婦對食物特别敏感,尤其聞到變質的肉類,常常引發嘔吐。嘔吐反應可以阻止毒素進入孕婦血液,進而保證胎兒的生長不受侵害。

對風景的偏好則來源于人類對栖息環境的需求。那些引人入勝的美景,意味着奔流的溪水、豐富的魚類、可口的蔬果,以及安全的栖息場所。一項在澳洲、美國和阿根廷開展的調查顯示,“熱帶稀樹草原”(savanna)被普遍認為是最美的風景 [7]。熱帶稀樹草原是人類的起源地,這一結果契合了自然選擇塑造了人類栖所偏好的假說。熱帶稀樹草原視野開闊,生物物種豐富,既友善尋找食物,也便于逃避危險,草原上的樹木還可以讓人免受日曬之苦。人們喜歡翠綠的樹木和缤紛的花卉,意味着它們将帶來累累的果實。人類對奔騰河流和甯靜湖泊的偏愛,意味着它們可以滿足我們對水的需求,以及提供豐富的魚類資源。

人類審美的起源,原來和性也有關?

圖3 熱帶稀樹草原

為了躲避敵害,人類進化出了恐懼和焦慮情緒。這些讓人類恐懼的對象包括:蛇、蜘蛛、懸崖、密集、陌生人等等。而蛇則是世界各地不同人群普遍的恐懼對象,因為它是人類進化過程中長期面臨的主要威脅。即便從來沒有見過蛇和蜘蛛的嬰幼兒,在面對一張蛇和蜘蛛的照片時,也表現出了恐懼反應。

人類審美的起源,原來和性也有關?

圖4 為了躲避敵害,人類進化出了恐懼和焦慮情緒 | 圖源:pixabay.com

紐西蘭著名的進化美學家丹尼斯·丹頓在他的《藝術本能》舉過一個例子,他為了吓跑窗外聚集不散、吵鬧不休的鴿子,買了一條橡皮蛇放在窗台上。那些鴿子聚攏過來,當看到蛇的一刹那,馬上就驚恐地飛開了,然後不再回來。紐西蘭并沒有蛇,但這些歐洲的鴿子,雖然在紐西蘭已經生存繁衍了幾百代了,它們祖先對蛇類的恐懼依然銘刻在基因之中 [8]。

今天,多數人已經移居城市,安全舒适,衣食無憂,但對自然環境的渴求依然根深蒂固。窗外的一根樹枝、天空掠過的一隻飛鳥、附近的一泓清水、案台上的一盆花卉,仿佛都具有撫慰心靈的魔力。

作者簡介

陳水華,浙江省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北京師範大學鳥類學博士,長期從事鳥類學和保護生物學研究,以及科學普及工作,中國科協鳥類多樣性與生态文明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一席和TED講者,曾獲斯巴魯生态關注貢獻獎和阿拉善SEE生态獎。

參考文獻:

[1] Lorenz, K. Z. (1965) Evolution and the modification of behavio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 Thornhill, R. & Gangestad, S. W. (1999) Facial attractiveness. Trend in Cognitive Science, 3(12):260-452.

[3] Singh, D. (1993) Adaptive significance of female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Role of waist-to-hip ratio.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5(2): 293-307.

[4] Horvath,T. (1979) Correlates of physical beauty in men and women.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7(2):145-151.

[5] Chatterjee, A. (2013) The aesthetic brai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戴維·巴斯. (2019)進化心理學(第4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

[7] Orians, G. H. & Heerwagen, J. H. (1992) Evolved responses to landscapes. In E. C. penning-Rowsell & D. Lowenthal (eds), Landscape meaning and values (pp. 3-25). London: Allen & Uniwin.

[8] Dutton, D. (2009) The art instinct: beauty, pleasure, and human evolution. New York: Bloomsbury Press.

制版編輯 | 姜絲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