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承600年的子孫燈被買空,村裡老人:二十年後沒人會做了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祁霞 記者 莊劍翔)2月14日,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城北街道槐南村鴨成蕩組,幾戶村民正在緊急趕制一種傳承了600年的紙燈籠——子孫燈。春節、元宵節期間,子孫燈的需求量格外大。

傳承600年的子孫燈被買空,村裡老人:二十年後沒人會做了

△顧克良在劈竹篾

先劈竹篾、再編紮、糊紙、刷紅、剪紙、貼花,安裝燈籠盤……75歲的顧克良和同歲的老伴朱愛清正在忙碌着。“春節前就賣掉了不少!”老顧說,今年比起往年,銷量有所增長。他們一年不間斷地紮燈,都在年前被小販們收去了,一盞燈幾塊錢,一年做了5000多盞,小掙了一筆。

傳承600年的子孫燈被買空,村裡老人:二十年後沒人會做了

△朱愛清在編紮

記者從揚州市檔案部門了解到, 相傳槐南村杭家大隊在明清年間便有用竹篾編紮紙糊燈籠的曆史,後相繼失傳,而鴨成蕩竹篾編紮燈籠的技藝傳承至今。

傳承600年的子孫燈被買空,村裡老人:二十年後沒人會做了

△朱愛清在糊紙

部分村民一年四季除了農忙外,便忙于劈篾、編紮祖輩傳承下來的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 “子孫燈 ”及“小紅燈籠”等紙糊燈籠。一進臘月門,便有外地老客戶上門拿貨,春節前後在周邊鄉村和周邊城市自賣。燈籠通體紅色,寓意子孫滿堂,十分吉祥。

顧克良十多歲就開始跟着父親學紮子孫燈,到現在已經60個年頭。“年紀大了,我跟老伴兩人分工,一個小時能紮五六盞,有手快的,一小時紮十盞沒問題。”哈密瓜大小的燈籠,刷上紅漆,貼上金色喜字,點上蠟燭,由内而外散發着喜慶。

傳承600年的子孫燈被買空,村裡老人:二十年後沒人會做了

△子孫燈

在周邊的江都、公道等地,子孫燈十分受歡迎,可老顧卻越做越愁。“沒有年輕人肯學!”村裡很多年輕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在老顧看來,哪個行當不比紮子孫燈強?“做瓦匠木工都比這個掙得多。”

老顧說,現在整個莊上,大約隻有六七家還在做子孫燈,年紀最大的76歲,最小的也60歲了。最多再過二十年,這門手藝就會面臨失傳。“我們紮的燈籠,跟幾百年前一樣,也想過變換造型,但是人家還是喜歡傳統樣式的。”

在村民的記憶當中,做子孫燈籠的傳統最長的已經傳承了四代,近200年曆史了。“我們一年四季都會帶着弄,有時候就是一邊看電視聊天一邊做。”在這裡,家家戶戶都把做燈籠作為一種消遣。春節、元宵節前後,一些人家會把這一年囤好的燈籠拉到市場售賣,單價五塊錢左右,批發價兩三塊錢就能拿到。

槐南村的從業人員也表示,希望能有好的方式将這門傳統手藝傳承下去。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子孫燈已經比幾年前暢銷了不少,并且被編寫進了志書。揚州彩燈非遺傳承人、進階工藝美術師陳志康也表示一直在關注子孫燈的現狀,這一傳統手藝有望“回春”。

(編輯 陳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