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隻IT小小鳥》講述的是從事IT行業的在職人員,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親身經曆和一些人生的感悟。這本書是由很多不同作者不同篇幅組成的,他們基本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學曆、專業背景,但是細細到數劃下來相同的是他們對計算機的濃厚興趣,不論從找工作的角度還是科研的角度,他們對計算機的那顆熱枕的心是一緻的。
這是由二十一個大學生共同完成的書,他們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曆,講述自己從校園一步步進入IT這個行業的過程,分享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的辛酸苦辣,分享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的感悟心得。文字雖然平凡,但句句都展現真誠;話語雖然普通,但字字都包含真情。讀了這些文字,可以讓我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們的成長曆程,見證他們步入這個行業的每一步足迹。
第一篇是蔣宇東的故事。他的故事雖然曲折,他的成長路上也走了不少彎路,但終究在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下,走上了這條道路。中間,經曆過迷茫,經曆過不解,困惑于自己身旁環境與風氣的“不和諧”,苦惱于找不到與自己一同戰鬥的“同伴”,于是,隻能孤苦伶仃的一個人打拼在這條“不歸路”上。
他的故事中,充滿了對教育環境的點評,充滿了對教育制度的不滿,即便如此,也時刻不忘對自己的檢討,對自己的檢讨。僅就這一點,我就可以看到值得我去學習的地方。即使對周圍有多少多少的不滿,即使對身旁有多大多大的意見,但做好自己,并時刻要求自己做到最好,才是最最重要的。在蔣宇東的故事中有兩個很關鍵的事件,一個是準備GRE,一個是參加數學模組化比賽。通過這兩個事件,他收獲了學習的動力和信心,收獲了和他一起戰鬥的夥伴,讓他能夠更加勇敢的去面對眼前這條孤獨的IT路。後來,他漸漸的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成長軌迹,學着自學,學着獨立思考,學着用大量的ACM題海去挑戰自己對算法的了解和認知。終于,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奮鬥,他終于實作了自己的理想,走上了這條屬于他自己的IT路。
這本書裡的每個作者都坦誠了他們犯過的錯誤,進行了反思,并且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嘗試。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劉帥關于僵化思維的問題,我覺着每個經曆聯考的人都會或多或少的有這個問題,我們習慣了機械地模仿标準答案,看到任何問題,我們都首先在思考标準答案是什麼,思維越來越單一,而我們卻像溫水中的青蛙,早已習慣麻木了,其實,這種“标準答案”式思維恰恰是創新的大敵。讀完這一部分,我震驚了,因為我也習慣了僵化思維的模式,并且從未想過改變。
《IT小小鳥》告訴我們怎麼才能不虛度大學的時光--這段人生極其寶貴的時間,而且能告訴我們具體怎麼做,我們現在做的那些是對的,那些是錯的。它沒有直接告訴我們答案,但是它引導我們去思考,去尋找自己的解決之道。
讀完這本書,我知道,我的求學之路不寂寞。我是一隻IT小小鳥,但我堅信,有一天我也能展翅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