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4年,江蘇發現1男4女合葬墓,墓内出土一金蟬,專家估價9個億

南京博物院是大陸一個極為出名的博物館,同樣也被譽為是“三大博物館之一”。

早在1933年的時候,著名大師蔡元培等人就提倡建立一個國立中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就在如此的契機下成為了中國建立最早的博物館之一,它在中國博物館中的地位也是相當之高。

統計到2010年,南京博物院擁有的各類藏品已經達到了42萬多件,位居中國前列,上到石器時代,下到當代,其中的文物更是數不勝數。

在它的“鎮館之寶”中,就有一個“貴媛之寶”格外引人注目,按照民間專家的說法,這個物品的價值已經能夠達到9個億。

1954年,江蘇發現1男4女合葬墓,墓内出土一金蟬,專家估價9個億

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

藏有無數珍寶的南京博物院,在“寶貝”這方面,從來沒讓人失望過。

然而,在2007年,經過專家的甄選再加上市民的投票,一共選出了18件來自于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可謂個個不俗。

這裡面,除了“鎮護之寶”金獸、“通天之寶”人鳥獸玉飾件以外,最為令人矚目的,莫過于“貴媛之寶”金蟬玉葉。

1954年,江蘇發現1男4女合葬墓,墓内出土一金蟬,專家估價9個億

在宋詞之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這種“金玉結合”的例子,在文物中也有過不少的例子,這也能夠說明古人對于“金”與“葉”融合的美感體驗。

在這麼多封建王朝之中,朱家的明朝是一個使用金銀器非常廣泛的時期,這也尤其展現在首飾上,在很多人的心目當中,明代的器物工藝水準是難以和唐、宋、元這些巅峰朝代相比的。

可是,曆史上的明朝皇帝也曾多次采取法子促進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一發展起來,就催生了不少“土豪”群體的産生。

1954年,江蘇發現1男4女合葬墓,墓内出土一金蟬,專家估價9個億

手中權力不夠,錢又花不完,這就非常容易讓這些人多了些“暴發戶”的心理,充斥起炫富的味道,金銀器的制作也就随之而重新興起。

再加上厚葬風在當時非常流行,是以在随葬品中,也有非常多的金銀器被塞了進去。

明朝和宋朝、元朝都是玩金銀器的,隻不過宋、元這些時代的金銀器風格更加樸素。

可是明代金銀器的工藝逐漸走向了複雜之路,這些富人們還喜歡往金銀器上鑲嵌各種各樣的寶石,那種濃郁的富貴氣息,很快就會展露出來。

1954年,江蘇發現1男4女合葬墓,墓内出土一金蟬,專家估價9個億

1954年5月16日,江蘇省文物工作組在吳縣焦山鄉五峰山發掘了一處墓葬,跟往常一樣,考古學家們也将這裡的墓葬按照數字号碼排列。

在名為張安晚家族墓14号墓葬中,專家們出土了一件造型格外别緻的金蟬玉葉,經過初步的分析,這枚金蟬玉葉是十五世紀下半葉時期的産品。

金蟬的長度約為2厘米,寬度為0.8厘米,厚度也有0.6厘米,整個金蟬的重量為4.65克。

經過鑒定,金蟬的成色為百分之九十五,有着很高的含金量,屬于女主人的發簪。

1954年,江蘇發現1男4女合葬墓,墓内出土一金蟬,專家估價9個億

從外表上來看,這個金蟬整體都閃爍着耀眼的光芒,蟬的頭部向前伸着,雙眼凸起,蟬身有8層凸紋,每層都有無數豎直的短線表現它的細部。

此外,蟬的左右各有兩翼,外翼的長度約為1.7厘米,厚度僅僅隻有0.2毫米,總體設計上來看栩栩逼真,足以看得出古時工匠的用心巧妙。

在這件“金蟬玉葉”上,巧妙的設計不僅局限于金蟬,還有玉葉。

玉葉的長度為5.2厘米,寬度從1厘米到3.2厘米之間,所用的料子都是新疆所生産的羊脂白玉,經過精心琢磨而制成的,呈現出透明凝脂狀,看起來也非常細膩。

1954年,江蘇發現1男4女合葬墓,墓内出土一金蟬,專家估價9個億

而且,葉片非常細薄,厚度僅僅隻有0.2到1.5毫米之間,一共分為8瓣。

葉片上有一根主脈,兩邊還各有4根支脈,使得葉片也更加具備真實感,整片葉子的雕琢工藝都非常高超,做工也相當精細。

金蟬和玉葉采取的是不同的物質制成的,可是卻能夠巧妙得構成一個整體,這也充分說明了工匠的技藝水準已經到達了相當高的程度。

在玉葉之上,還有外大内小的圓孔,外徑大約為2毫米,内孔徑也有1.5毫米,将金蟬下方的金梗直接插在玉葉的中孔當中,這便形成了趴在樹葉上的形狀。

金蟬和玉葉這兩個元素配合在一起,玉葉能夠托住金蟬,金蟬也趴在玉葉之上,一靜一動融為一體,構思非常巧妙,形象也格外逼真。

1954年,江蘇發現1男4女合葬墓,墓内出土一金蟬,專家估價9個億

根據考古學者們的回憶,“金蟬玉葉”在剛剛出土的時候,還同樣發現了一根長度約為4.7厘米的銀柄。

柄部的頂端,同樣還有一個1.65厘米到1.7厘米的銀托,上面同樣也有一個直徑為2毫米的小孔。

通過設計,“金蟬玉葉”中的金蟬、玉葉和銀托巧妙結合為一個整體。

由于出土的時候,這些零件的位置都是在女主人的頭部,除此以外,現場還找到了金銀嵌寶玉插花。

這些都足以證明,這個“金蟬玉葉”就是發簪無疑,沒有其他可能性了。

1954年,江蘇發現1男4女合葬墓,墓内出土一金蟬,專家估價9個億

“金”和“玉”的美好寓意

值得一提的是,這處被發掘的墓穴的主人并不是什麼叱咤風雲的大人物,而且這個墓還是一個一男四女的合葬墓,而從墓志銘可知,金蟬玉葉的原主人,是這位墓主的小妾。

在古代,隻有大戶人家才能夠擁有三妻四妾,這也是非常常見的事情,這也能說明,雖然墓主并沒有達到權勢滔天的程度,可他在地方上還是擁有一定權勢的。

在古時候,“金枝玉葉”這個詞還有過一段時間形容皇家貴族的獨苗子孫,後來還被形容身份非常尊貴的人,這也不難推斷出,墓主是非常喜歡這位小妾的。

是以,他才花費了重金來打造了這個頭簪,并且讓這位小妾帶着這支簪子入葬,這也說明墓主希望自己的小妾來世也能夠擁有高貴的身份。

1954年,江蘇發現1男4女合葬墓,墓内出土一金蟬,專家估價9個億

畢竟在古時,小妾的地位也比較低下,這一生她沒有辦法改變,隻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來生了。

這件“金蟬玉葉”,可謂是明代中期的傑作,也是目前為止大陸國内出土的唯一一件寶物,這也是它能夠成為“鎮館之寶”的一大原因。

别看“金蟬玉葉”僅僅隻是一個發簪,可是它的制作工藝卻非常複雜,采用了壓模鑄範、薄葉延展、錾刻、焊接等多種工藝。

特别是在玉葉的制造上,相關行業的專家更是贊不絕口。

玉葉汲取了傳統的陽線、陰線等多種琢玉的工藝,抛光也非常細膩,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

1954年,江蘇發現1男4女合葬墓,墓内出土一金蟬,專家估價9個億

從整體上來看,畫面的構思也非常巧妙,具有極高的鑒賞價值。

蟬在中國古文化的曆史上也算是一種常見的藝術造型,并且,在漫長的曆史當中,蟬的造型器具通常是以陪葬品為主。

這便是因為,古人認為人在死了以後會像蟬那樣破繭重生,是以“金蟬玉葉”出現在陪葬品當中,就也不那麼奇怪了。

“金”和“玉”在數千年的傳統文化當中,也備受崇尚,最終到了經久不衰的地步。

過去的人們對于美好的事物總是保持着很高的向往之情。

他們認為,玉石向來都是山中沉積多年的精英,是以也被奉為神聖;而金則為礦物的精英,同樣也是彌足珍貴的展現。

1954年,江蘇發現1男4女合葬墓,墓内出土一金蟬,專家估價9個億

金飾品根本不怕氧化和生鏽,同樣也不溶解于酸,延展性也非常強,很多思想家都将它譽為是倫理道德的象征。

而玉石就更不用說了,除了形容君子之外,它的身上同樣還有堅韌細膩、晶瑩絢麗的特點,也讓古往今來的人們愛不釋手。

在中國古代文化的漸漸發展之下,古代很多叫法都稱贊美好的女子為“金枝玉葉”,蟬的本身又和古人的思想和生活有着深刻而悠久的關系。

自漢代以來,便有将玉蟬放入死者口中比喻重生的說法,如果平日裡将蟬帶在身上,則被視為純潔和清高的象征。

1954年,江蘇發現1男4女合葬墓,墓内出土一金蟬,專家估價9個億

在經濟發展的那一曆程中,也有将玉蟬放置于腰間的做法,諧音為“腰纏萬貫”,更有人在蟬的叫聲中找到了突破口,将蟬挂在胸前,寓意則為“一鳴驚人”。

人們從蟬自蛹到成長的漫長生活史中,都能看到蟬推脫後複能成蟲的狀态,這也有一種“暫死”後轉生的思想。

古代的人們總是借着這一昆蟲的形象,包含着祝願大家吉祥和長壽的美意。

明代同樣還有着大量的金銀首飾,不過這件頭飾的造型非常輕巧,也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物,總體上透露着一種極為簡潔的美感。

對于女性而言,蟬還有其他更多的含義。

1954年,江蘇發現1男4女合葬墓,墓内出土一金蟬,專家估價9個億

比如在一些地方,則稱蟬為“知了”,“知”諧音為“枝”,金蟬玉葉在這個時候也能夠代表“金枝玉葉”,金蟬奏鳴,而玉葉則會相應震動,這也是金聲玉振的藝術再現。

古往今來,燦爛的中華文明誕生過很多的文化珍寶,對于考古學家來說,墓主人背後愛恨情仇的故事似乎不在他們的探索範圍之内,可這些卻同樣吸引着很多來自民間的猜測。

墓葬中的金蟬時隔如此多年依舊能夠燦燦發光,再度走進大衆的視野之中,也讓人聯想到了延綿幾千年的文化,無論曆經了如何的榮華和苦難,都能夠重新煥發光芒。

不得不說,不少遊客在看到了“金蟬玉葉”之後,都感慨道:

“原來古代的中國,才是一個真正的工匠大國,這件藝術品上的嚴謹和創新,絕對是世界前列水準。”

1954年,江蘇發現1男4女合葬墓,墓内出土一金蟬,專家估價9個億

參考

南京博物院的十八件鎮館之寶 人民日報

申憲.金玉結合的工藝珍品——金蟬玉葉[J].東南文化,1993(01):203.

來自明朝的金蟬玉葉黃金含量達95,張安晚送給小妾的發簪值9個億,據說蟬是死了含口裡下葬用的!

繼續閱讀